中國音樂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中國音樂的形成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包括夏、商、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這壹時期為中國音樂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最具代表性的音樂藝術形式就是鐘鼓樂隊。
中國音樂的萌芽期(約4世紀至10世紀)包括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中國音樂在這壹時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創造了音樂國際化的新音樂風格。壹方面世界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另壹方面中國音樂也開始走向世界。
中國音樂的整理時期(約10世紀至19世紀)包括遼、宋、金、明、清。這壹時期的音樂文化與普通平民階層密切相關,表現出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征。其代表性的音樂藝術形式是歌劇藝術及其音樂。
擴展數據:
中國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比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早2000多年。在距今6700-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可能已經會燒陶罐,會挖骨哨了。(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壹個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好。專家進行了實驗,發現骨笛仍然可以用來演奏音樂,可以發出七種音調。但中國古代基本只用五聲音階。這些原始樂器無疑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了音樂的審美能力。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代音樂文化具有歌、舞、樂相結合的特點。葛氏族所謂“三人操牛尾,歌八招投其足”就是最好的解釋。當時人們所傳唱的“尊自然”、“爭糧”、“總獸之極”等內容,反映了先民對農業、畜牧業和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集歌、舞、樂於壹體的原始樂舞,也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有關。
據史書記載,伏羲和神農會彈琵琶。神農長期去伏羲,伏羲制作琴瑟和樂器,大概是源於草創,未能完善。到了神農,神農又把它加進來研究,於是琴瑟和樂器的體系就開始像後世的了。後人追溯其原始人,說伏羲獨不可,說神農獨不可,於是有兩個記載。創造和改良草的人叫“做”。此外,還有冷倫的旋律,歌舞,楊彥的樂譜,和偉大的樂趣,黃帝的聲符,崔符作為鼓,以及淩倫和榮江鑄造鐘的記錄。
漢民族的古代“詩”是密不可分的,即文學與音樂密切相關。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都是用曲調為人們伴奏並口頭演唱的。這種傳統壹直延續下來,比如漢代的集成官詩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可以唱。即使在今天,也有流行音樂家為古詩詞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節的《水調歌頭》。
在古代,漢人鄙視樂師,不像畫家,因為中國書畫關系密切,畫家屬於文人階層,在宋代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端興趣)。樂師地位低下,只是貴族娛樂的“演員”。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歌唱家,他沒有政治地位,因為經常出現在唐詩中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漢族古代的“士大夫”階層認為,壹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精通“琴、棋、書畫”,所謂“琴”,就是流傳至今的古琴。但古琴只供文人獨享,不能向大眾演奏。古琴音量低,是唯壹地位高的樂器。
中國古代樂理發展緩慢,在“正史”中的地位不高,更沒有留下文字資料。但音樂和文學壹樣,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必修課(詳見《六藝》),無疑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謠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旋律。
中國網-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百度百科-中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