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的剪紙作者多為不識字的農村婦女,甚至有些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剪紙大師”也不怎麽識字,有的完全是文盲。他們的手藝是從前輩那裏學來的。農村女孩從五六歲就開始圍著奶奶媽媽學剪紙,十五六歲就能做了。
慶陽剪紙的特點
慶陽剪紙古拙古樸奔放,簡單活潑,線條洗練。與國內同類民間剪紙相比,獨樹壹幟。
原始圖騰文化的遺跡
慶陽地處陜甘寧三省交匯處,遠離大城市,交通閉塞,外來文化影響不大。作為生命的象征,以龍為圖騰的龍文化和以鹿為圖騰的鹿文化在中國其他地方幾乎絕跡,但在慶陽剪紙中卻得到了延續和保存。如“頭魚”、“神魚瓶”、“娃娃魚”等,都是以魚、龍、蛇為圖騰的原始文化的傳承。剪紙“壽花”既有鹿頭圖案的原始圖騰形態,又發展為生命樹的植物形態。壹種軸對稱的剪紙“生命樹”(扶桑樹),有兩只鳥,是漢代廣為流傳的圖案。令人震驚的是,漢代先民的民俗和圖案在慶陽剪紙中壹直流傳下來。這在全國民間剪紙中是獨壹無二的。
古代陰陽哲學的載體
西方哲學以自然科學的觀點認識世界,中國古典哲學以陰陽的觀點認識世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慶陽剪紙揭示了中國陰陽哲學根深蒂固的奧秘。在史燚,“天地皆開,楊青為天,陰濁為地”,這是陰陽哲學。慶陽民間也以男為陽,女為陰;南有陽,北有陰;左為陽,右為陰等哲學概念。鎮沅剪紙藝術大師齊秀梅剪的《捉個髻娃娃》,壹手拿著壹只雞,壹手拿著壹條魚,或壹手拿著壹只雞和壹只兔子,都體現了雞、兔子或雞和魚象征太陽、月亮和世界的哲學觀念。此外,雙魚枕、虎頭蟾等剪紙是古代陰陽哲學的載體。
古代文物的“紙化石”
慶陽是壹座巨大的古代文化寶庫,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蘊含著獨特的古代文化。慶陽剪紙不僅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神秘,也傳承了古代文化的信息。是罕見的古代文物“紙化石”。寧縣剪紙“八卦娃娃”原是春節祈求豐收的巫術剪紙。“八卦娃娃”雙手捧著五谷和小米,頭上有蜘蛛網和八卦,象征著陽光普照萬物的成長。它承載著遠古的生命崇拜和太陽崇拜文化,是原始社會顏地部落太陽崇拜的遺跡,是古代文物的“紙化石”。
獨特的審美意識
慶陽民間剪紙的審美意識是畸形的。不求真,善於誇張;不透視,身體變形;不要求物體的形狀,只講簡潔生動;不要求四肢都是,關註自己想要的。剪紙《回娘家》裏的毛驢只有三條腿,另壹條腿被隨意刪掉了。在藝術家眼中,驢在地上用三條腿走路,另壹條腿是多余的。他們把“貓吃老鼠”剪了,被吃的老鼠還活在貓肚子裏,人還能透過貓肚子看東西。這不僅是壹種大膽奇特的構思和想象,也是古代變態審美意識的表現。
關註慶陽剪紙
慶陽民間剪紙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註和喜愛。《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藝術研究》、《民間文學》、《剪紙報》、《甘肅日報》多次刊登慶陽民間剪紙作品。
65438-0986,中央美院邀請鎮遠縣民間藝術大師齊秀梅來京進行民間藝術教學交流,並向學生展示民間剪紙。專家們興奮地說:“真正的藝術在於人民。”顧源院長說:“我在走上專業藝術道路之前,就受到了民間藝術的影響和啟發”,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藝術家多次專程到隴東考察民間剪紙藝術,慶陽民間剪紙從農村婦女手中的壹個小玩意兒,走進了國家級藝術殿堂中國民間藝術館,先後在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