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清明節飲食風俗

中國清明節飲食風俗

在清明節,全國各地會有祭祀、掃墓、踏青等活動。在飲食上,南方流行吃青團(艾草團),其他地區也有特色的清明飲食,如吃雞蛋畫彩蛋、嘗螺螄、吃芥菜飯、撒子等。下面我們就壹起來了解壹下情面的飲食習俗~~

第壹個:吃青團(艾草團)

清明節吃青團這個習俗,最開始時只流行江南地區品嘗,而隨著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美食的傳播,慢慢的讓很多地方都有了吃青團的習俗。青團有的叫“清明馃”,有的叫“艾粄”,而我這裏,是叫“艾團”。

青團的整體顏色青翠好看,口感軟糯,與春天的綠意相當應景,好看好吃有營養,是清明節前後最不能錯過的傳統小吃。

第二個: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的習俗來自於古代典故,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明令規定,清明節禁火的習俗。百姓們面對壹時禁火,熟熱的食物沒得吃了,只能在清明節到來前準備能耐放的食物,而煮熟的雞蛋與及壹些包子都是最好的幹糧。

清明節吃雞蛋,象征著團圓美滿,多子多福,新壹輩的後代孩子,也象征著破殼而出,出人頭地的意思,更有俗話“清明節吃個雞蛋,壹整年都有好身體”的美好寓意。

而現在有的地方對畫彩蛋的習俗也流傳下來,就是在雞蛋下鍋煮之前,畫上美麗的彩畫,塗滿好看的色彩,也稱為“五彩蛋”。

第三個:螺螄或田螺

清明節前後時,螺螄和田螺的肉是最鮮美的,民間更有“清明螺,賽過鵝”的說法,以襯托出螺類的營養與鮮美。

清明前後的螺螄或田螺,因為經過了數月的冬眠,到了溫暖潮濕的春季、清明前後才大量蘇醒過來,而且還沒開始繁殖,肉肥鮮嫩,大量上市價格便宜。

唯壹缺點可能就是螺螄剛出土,泥沙較多,所以在烹飪前先養1~2天,讓螺螄把泥沙和雜質吐凈了才能烹飪,美味鮮香。

第四個:吃芥菜飯

許多地方不僅在清明時節有吃芥菜飯的習俗,因為在春季的這些時候,芥菜是長得最旺最茂的時候。芥菜的菜葉賣相與其它日常蔬菜相比,要更顯粗獷,菜肉肥膄,但菜葉的氣味較沖,吃起來的味道帶有點回甘的苦澀,與苦瓜的性質壹樣,喜歡吃的人會覺得芥菜很好吃。

民間有言“用芥菜煮飯,吃了今年都不會長疥瘡”。

第五個:吃撒子

撒子也叫“饊子”,是油炸小吃,外相細長曲折的,口感酥脆,外表金黃,帶有壹股濃郁的油香味,平常當作小吃都很受小孩大人喜愛,受歡迎程度高。清明節,古時也叫寒食節,古代的寒食節有“禁火寒食”的習俗,所以許多地方會在清明節前著手準備撒子,以備禁火後之食,這個傳統習俗也壹直流傳到現在。

這些習俗飲食其實都包含了我們對先人的思念,雖然只是眾多傳統文化中的壹小部分,也不壹定全都品嘗過,但我們都要適當的了解,畢竟傳統不能忘,寓意順利健康,代代相傳。

清明節的來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壹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壹日。

清明節的故事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這也是清明節的由來故事傳說。

以上就是關於清明節的壹些飲食習俗、來源、以及故事傳說的知識介紹了,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 上一篇:閱讀體驗,手寫報紙內容
  • 下一篇:親子遊戲4-5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