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繼承和發展崇尚和諧的優秀民族文化。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諧”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精神和核心理念之壹。胡錦濤指出:“中華文明歷來重視社會和諧,強調團結互助。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身心的和諧,向往‘人皆盲、人人平等、天下公’的理想社會。”對“和”的追求,是中華民族最持久、最執著的追求之壹,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源泉。傳統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壹;在人際關系上,我們提倡和諧、平和、融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在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主張各民族和睦相處。但是這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在舊的社會條件下幾乎無法實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國* * *生產者充分發掘了其中蘊含的現代價值,提出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賦予了和諧社會社會的社會主義內涵和戰略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其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展現了新世紀中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新境界。這樣的和諧社會既不是專制集權的和諧社會,也不是平等主義的和諧社會,而是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合作求和平,以合作促發展,推動建設持久和平與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實現了現代化,為人類實現與他人、自我、自然的真正和諧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基礎。
第三,“以人為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民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此後,其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漸演變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官方意識形態。自鴉片戰爭以來,民本思想逐漸從士紳治國安邦的思想轉變為下層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工具。由於時代的限制,傳統民本思想中能夠賦予人民的權利是有限的。重視民意、反對專制的進步因素只是完整的民本思想的壹個方面。重民的前提和根本目的是維護君主的權利,是統治者調整君民關系、緩和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維護封建統治的壹項技能。民本理論歸根結底是壹種君主理論。植根於私有財產的民本思想和“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並不存在其實現的經濟和政治基礎,“重民”、“重民”只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口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突破了以君主為中心的傳統民本觀的思想藩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的理論和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把以人為本明確為“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的基本思想,使以人為本思想成為形式和內容統壹的真正的以人為本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強調關註人的價值、權利和自由,關註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力和幸福指數,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壹起來,體現了中國人民傳統民本思想的“以人為本”價值取向,最終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建立了“以人為本”的制度框架,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可以在這個制度框架中付諸實踐,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以人為本思想成為言行壹致的思想。
第四,義利觀的繼承和發展。義利之爭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傳統倫理思想的主流是“重義輕利”、“重義輕利”的觀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義利觀在繼承重視社會公共利益、實事求是等積極合理因素的基礎上,超越了傳統功利主義與道義論對立的藩籬,在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功利主義與道義論的辯證統壹。社會主義義利觀打破了中國傳統重義輕利道德理論的負面影響,主張充分尊重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認為公民個人的合法利益不僅與社會主義道德精神相矛盾,而且是社會主義道德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義利觀也繼承了中國傳統倫理重視社會正義、道德理想和精神生活、維護國家和民族大義的優秀傳統。社會主義義利觀反對壹切形式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反對各種重利輕義、個人主義的思想和行為,但也充分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合法利益。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壹種以利潤為導向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從根本上突破了節欲輕利的文化情結,是對歷史上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義利對立、重義輕利的倫理精神的現實否定。但是,追求市場經濟建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讓廣大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追求是“義”與“利”的統壹。市場經濟既追求“利”的收獲,也追求“義”的果實,義利統壹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顯示出鮮活的當代價值。
第五,榮辱觀的傳承與發展。榮辱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壹個重要的道德範疇。榮辱並用,見於《管子》。比如“吃飽穿暖就知道禮儀,知道榮辱。”中國傳統榮辱觀的核心是知恥,大多數思想家都是通過對恥感的論述來解讀榮辱觀的。顧認為,在禮義廉恥的“四維”中,“廉恥尤為重要”康有為說的是實話:“人之不作為,全靠廉恥。不要臉就什麽都幹得出來。風俗之美,在於育人,在於知恥。恥,教之大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實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特征的結合。在表述上,突破了中國傳統道德中榮辱觀主要以“恥”來解釋的局限,有效對應了“榮”與“恥”兩個古老的道德觀念。在具體內涵上,突破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榮辱觀僅作為道德範疇的局限,從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總體要求的高度,豐富和拓展了榮辱觀的內涵和外延。它系統地概括和準確地總結了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高尚道德,並進壹步弘揚和發展了這些優秀傳統。“八榮八恥”所體現的“純爺們”、“貴人”的人生境界和身心健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生命意識和精神追求的高度表達。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吸收了我國傳統道德觀的精華,同時註入了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榮辱觀充滿了生命力、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此外,還有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如社會主義富強目標與傳統理想,黨內反傾向鬥爭中的防“左”反右理論與傳統中庸,黨的對外開放政策與傳統“包容”思想。
(摘自《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_李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