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清晰、傳承有序:
壹、先古時期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覺醒便以圖案方式紀錄下來。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線刻表達著觀念性文化的內涵,定居的農耕文明起源,不僅讓人認知了工具美,亦讓人於器之上認知了形上美。藝術不但是壹種征服自然的想象,還是壹種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與自然壹開始便用藝術的方式對活,邏輯的發現與藝術的鑒賞推演著人們的雙眼,讓壹個天人合壹的中國圖式由混頓而至清晰。自仰韶文化起,人與自然的關系便具有了象征性。------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就這樣拌隨著藝術的看,不斷地深化與發展。作品的創作大多出於宗教和巫術的目的,並不是出於審美和欣賞的需要。中華先人們對大自然、血與火的崇拜,用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產生“中國紅”;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
1 中華先人們對大自然、血與火的崇拜,用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產生“中國紅”;紅色是中華民族最喜愛的顏色,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
二、以顧愷之 《女史箴圖》,梁元帝 蕭繹《職貢圖》為例:從此開創書法與繪畫壹體“中國畫題跋”的樣式。
2 以顧愷之 《女史箴圖》,梁元帝 蕭繹《職貢圖》為例:從此開創書法與繪畫壹體“中國畫題跋”的樣式。
三、中國山水畫較之西方風景畫,起碼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圖義,實際上是壹部中國思想史。被後人尊為文人畫始祖(“南宗始祖”)的王維開創“詩與畫的結合——中國畫的詩情畫意”的萌芽。(《夢溪筆談》中說道這樣壹個故事:相傳唐代詩人、畫家王維得到客人送的《按樂圖》很興奮,王維說這是畫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壹段,客人不信,請來樂工演奏那段舞曲,這才信服。因此說,圖畫只能畫出壹瞬間的演奏活動即“止(只)能畫壹聲”而不是壹段舞曲的演奏過程。唐代詩人徐凝在題畫詩中這樣寫道“壹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詩的前兩句是寫畫中景,後兩句是詩人發出的感嘆:畫家挖空心思,終究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 止(只)能畫壹聲,而淒楚動人的猿三聲,是畫面上表達不出的,此繪畫之弊也……。然詩歌(詞、賦)卻能做到表現時間 、空間、環境、音 樂、舞蹈等,人世間的喜 、怒 、哀、樂 及萬事萬物的刻畫等——包羅萬象 ;也正好彌補繪畫之不足。)
3 被後人尊為文人畫始祖(“南宗始祖”)的王維,開創“詩與畫的結合——中國畫的詩情畫意”的萌芽。
四、宋徽宗趙佶創立“第壹幅詩情畫意”作品:文人畫與匠人畫的根本區別是文人畫家學識淵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詩、書、畫、印完美結合。趙佶 《芙蓉錦雞圖》所畫錦雞,飛臨於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轉頸回顧,翹首望著壹對流連彩蝶翩翩舞飛。畫上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釋義為:秋天美景正濃,“沖淡了”寒冷,漂亮的錦羽雞,立於枝頭;君子行為,如儒家的五種品德:“溫、良、恭、儉、讓”;那麽人間舒服輕松的生活,應該勝過鳧鹥逍遙的日子!)”其詩情畫意,溢於畫面,令人遐思無限;狀物工麗,神情逼肖。錦雞之神態,全身毛羽設色鮮麗,曲盡其妙,俱為活筆。芙蓉枝葉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壹片葉均不相重,各具姿態,而輕重高下之質感,耐人尋味。圖下幾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構圖之錯綜復雜感,渲染了金秋之氣氛,襯托出全圖位置高下,造成全圖氣勢上貫。芙蓉斜刺向上,使觀者凝神於飛舞之雙蝶。用筆之精嫻熟練,雙鉤設色之細致入微,空間分割之自然天成,均足以代表北宋宣和間院體畫的水平。趙佶的美學思想於繪畫中註重詩意的含蘊回味和觀察事物的精細入微以及寫實表現的傳神精切,於此展現得壹覽無余。工筆畫之典雅與匠俗區分,其關鍵就在於胸懷修養的內營,運筆的動力節奏感和詩意的構成;觀《芙蓉錦雞圖》,誠然如是:趙佶所為,典雅濃麗,詩情畫意,俱顯上乘。註:“鳧鹥”-鳧和鷗,泛指水鳥。
4 宋徽宗趙佶“第壹幅詩情畫意”作品的創立:文人畫與匠人畫的根本區別是文人畫家學識淵博、底蘊深厚,詩、書、畫、印完美結合。
五、元代繪畫在繼承唐、五代、宋繪畫傳統的基礎之上進壹步發展,標誌就是“文人畫”的盛行,繪畫的文學性和對於筆墨的強調超過了以前的所有朝代,書法趣味被進壹步引申到繪畫的表現和鑒賞之中,詩、書、畫進壹步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畫的又壹次創造性的發展。其中表現突出的有“奉詩情畫意至上的“吳興八俊”(/General/Blog/2020-4-8/1856591.aspx)與“以詩情畫意為本的“元四家”(/post/44/1/1/175715457.html)
5 遼金西夏元的繪畫概況圖解 ·趙孟頫
六、明代繪畫傳承宋元精華並演變發展,特別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逐漸穩定,繪畫藝術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呈現出流派紛繁、各成體系、百花齊放和各畫科全面發展的局面。總的說來,元四家的影響在初期猶存,前期以仿宋“院體”為主;中期以後,以吳門各家為代表,回到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派,占據畫壇主流。網頁鏈接
6、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 《落霞孤鶩》明·唐寅
七、清代是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1年,歷286年。清代的繪畫藝術,繼續著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山水畫的創作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在文人畫思想的影響下,更多的畫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筆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樣,愈加派系林立。在董其昌“南北宗論”的影響下,清代畫壇流派之多,競爭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繪畫的發展,大致也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四王”畫派占據畫壇的主體地位,江南則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為代表的創新派;清代中期,宮廷繪畫由於社會經濟的繁盛和皇帝對於書畫的愛好而得到很好的發展,但在揚州,卻出現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文人畫派,力主創新;(中國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積薄發,具體體現為“詩情畫意是中國畫的靈魂”!)特別是宋代以後,中國畫已逐漸發展成為壹門綜合的藝術,比如開始更加強調畫與詩歌、書法、題款、印章等的結合,更加強調畫與儒家之道、老莊之道,以及禪宗、禪理等的關系,而這些在古人的創作中也都有著直接的畫面反映。
7 “詩情畫意”的清· 石濤與李鱓
8? 現、當代中國畫的詩情畫意作品—— 齊白石、顧紹驊作品
潘天壽先生在其《談談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壹文中就明確提出,“中國的繪畫熔詩、書、畫、印於壹爐,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繪畫在藝術性上的廣度與深度,與中國的傳統戲劇壹樣,成為壹種綜合性的藝術,這是西方繪畫所沒有的”。中國畫也開始更加強調“感物”、“感興”、“神思”、“虛靜”等壹系列的思維活動和精神狀態,以及“立身”、“養氣”、“積學”等對畫家人品學識與文藝涵養的諸多要求,而並非只把目光關註和停留在章法、筆墨、色彩等作品的基本構成上,用今人的說法就是所謂的“本體創作”。殊不知,這看似更加專業化、細致化的概念和提法,實際上已經在有意無意地回避和剝離著中國畫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已經在淺薄和曲解著中國畫的本質特征與精神內涵。尼采說藝術世界的構成由於兩種精神:壹是“夢”,夢的境界是無數的形象(如雕刻);壹是“醉”,醉的境界是無比的豪情(如音樂)。現代美學大師、詩人宗白華指出:“文藝站在道德和哲學旁邊能並立而無愧。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植在時代的技術階段和社會政治的意識上面,它要有土腥氣,要有時代的血肉,縱然它的頭須伸進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境。”(美學大師宗白華)
中國文化既探索內在世界的終極真理,也探索外在世界的千變萬化。所以我們不排斥佛教這種純內在的拓展,也不排斥科學、科技,什麽都能包容。所以我們不會死於不斷向內探索的坍塌,也不會亡於不斷向外拓張的瘋狂,於是我們活的最久。五千年的文明已經成了西方人的不解之謎。和於內外,不偏於內、不偏於外,稱之為“中”,這就是中醫的“中”,中國的“中”。儒釋道三家,佛家代表著向內探索,儒家代表著向外探索,而道家是聯系兩者的連線。這就是我們可以經歷壹時衰敗而再次復興,而且是壹次又壹次復興的核心秘密。
中國畫的本質是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因此,“言誌、抒懷”是中國畫表現的中心;中國畫非常強調意境。我贊同程大利先生總結得出中國畫兩大功能:1、養心修身之術 ,2、知世悟道之功;只不過:他對大眾提出了壹個門檻的要求大眾必須要先改造自己,而不是去改造中國畫,中國畫,無論創作者還是欣賞者,它使人進而進入壹種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狀態,也即“入靜”的狀態;當然它遠離戰爭,不表現血腥,不表現暴躁,也極少表現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和天人,它是通過內省而達至善;欣賞者與創作者都要把自己提升成有文化的有有境界感的,有操守的人,才能進入中國畫。因此,顧紹驊以為:中國書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即:傳統文化的厚積薄發。因此,品評中國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繪畫那樣的“壹覽無余”;壹、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去品味“中華文化精髓——詩詞歌賦”;二、從中國書法藝術上去品味字體的美、線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現個性精的美。三、中國畫的本質——“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維、情感的藝術,是“物我合壹”的藝術體現。
圖畫只能畫出壹瞬間的演奏活動即“止(只)能畫壹聲”而不是壹段舞曲的演奏過程。唐代詩人徐凝在題畫詩中這樣寫道“壹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萃白雲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詩的前兩句是寫畫中景,後兩句是詩人發出的感嘆:畫家挖空心思,終究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 止(只)能畫壹聲,而淒楚動人的猿三聲,是畫面上表達不出的,此繪畫之弊也……。然詩歌(詞、賦)卻能做到表現時間 、空間、環境、音 樂、舞蹈等,人世間的喜 、怒 、哀、樂 及萬事萬物的刻畫等——包羅萬象 ;也正好彌補繪畫之不足。但詩是含蓄的,不及畫的直觀通俗易懂 。歷來有詩 、書 、畫同源之說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詩情畫意”;都是寫心 、寫思想 、抒發感情的。因此,從根本上說,三者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