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九龍窯瓷器的瓷器時代

九龍窯瓷器的瓷器時代

根據窯址的堆積及其工藝因素,宋溪唐宋瓷器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1.第壹個時期是相當晚唐五代。

這壹時期的產品以藍釉器為主,有少量褐釉器。

胎釉的特點

瓷胎骨灰,碗、盤、杯輕而薄,壺、罐、碗重。釉水灰綠色,灰黃色,釉層很薄,器皿的釉不如底。還有少量的釉色如棕黃。從器物質量觀察,由於胎釉含鐵量高,熱量不足,胎體易碎,釉色暗淡無光,細冰裂紋多,起釉現象較為嚴重。

建模特征

典型的器物有開碗、花碗、花碟、折碗、盤壺、四系壺、短腿杯、雙層燈、簸箕硯、抱瓜壺等。輪形、圓形的碗、碟,有許多刻痕,刀罐的內襯和底腳上有明顯的縫線痕跡。有些器皿是仿金屬器皿。底部有實腳和圈腳,向外偏的情況比較常見。

裝飾特征

多為素面,少數有簡單細長的卷雲紋,多有仿金屬器皿的浮雕直凹紋,還有花嘴或凸起的雙直線。

裝料和點火過程的特點

燒制方法是利用支架底部的搭接裝置,用明火烘烤。物體底部通常會留下4-8個支釘痕跡。釉面不是很幹凈,砂灰缺陷比較常見。

年代推斷

上述器物中,敞口碗、撇口碗、泛口壺是晚唐墓葬中常見的形制,如福建南安豐州、漳浦劉攽等地。花口碗類似於江西景德鎮窯的花口大足碗和江蘇南京南塘二陵的葵瓣碗。收口碗類似浙江江山天寶二年墓碗。短腳杯、托壺、硯臺等。也與唐五代至北宋時期越窯遺址出土的類似器物相吻合,如浙江余姚、紹興等地。

基於以上推斷,晚唐五代瓷窯生產興盛,下限可能延續到北宋初期。

2.第二個時期相當於北宋早中期。

產品有藍釉和褐釉兩種,種類比較復雜。

胎釉的特點

瓷胎骨呈淺灰色或灰色,質量較前期更強,釉層仍較薄,釉色不及底,少量釉飽滿,有釉流。釉色可分為藍色和棕色兩大類。藍釉為青灰色或淺藍色,褐釉多為醬黃色,少數為純黑色。

建模特征

典型的器物有撇碗、開碗、直碗、帶壺嘴的碗、開盤、直盤、雙耳罐、五管燈碗、持瓜罐、鐘罩、高足杯等。碗、盤足較高,壺比早期更纖細飽滿,腹部圓潤。還是繼承之前的建模流程。

裝飾特征

裝飾造型多為素色,少數直線、曲線、雲、草、花或浮雕蓮花瓣,仍為簡式。

裝料和點火過程的特點

燃燒分布還是以支架重疊燃燒為主。但是除了支釘的托,碗的內底有壹個澀環,大概是用墊圈或者直接疊燒的痕跡。

年代推斷

上述器物中,北宋浙江龍泉汕頭窯有藍釉碗、開碗、直碗等形制。明盤見於晚唐越窯和紹興上竈關山五代。五管燈和浙江上虞縣姚寺前五代官窯燈差不多。雙耳壺碗與江西九江太平興國墓土中的同類器物相似。藍釉、褐釉的高足杯與江西吉州窯北宋二代高足杯相同。褐釉瓶的造型與北宋景德鎮窯相似。

從而證明瓷窯興盛於北宋早中期,下限可能延續到北宋後期。

3.第三個時期從北宋後期到南宋。

這壹時期是松溪窯發展的鼎盛時期,規模大,質量好,數量多,技術突出鮮明的個性特征。主要產品是藍釉器皿和壹些黑釉器皿。

A.綠色釉器皿

胎釉的特點

胴體多為淺灰色和灰色,也有灰色、深灰或灰黃色。灰色和淺灰色的胴體堅硬細膩。灰黃色和深灰色的胴體比較疏松,是熱量不足造成的。

釉水的顏色有青色、黃綠色、青色、灰藍色、黃褐色。藍黃是此窯的主要標準色。綠松石是窯變著色最成功的,明亮清澈,充滿強烈的玻璃質感。壹種黃褐色,釉層較厚或較淺,常可見微小氣泡或沙眼。各種顏色的釉層均勻而薄,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壹般光滑。厚釉凝結在器物轉折處,使釉層厚度有規律地變化,增加明暗對比,從而在壹定程度上襯托出花紋的裝飾效果。在壹些釉層中有細微的冰裂縫痕跡。除了鞋底和內襯上露胎外,壹般都是滿釉的,有的還塗了釉。

建模特征

器物的造型特點是口沿薄,腹部到腳部重。它是由輪系統成型的,所以當坯料旋轉時,從腹部到足部,在容器的外緣有弦痕。壹般腹部的渦痕稀疏,均勻光滑無紋,血管邊緣與腹足連接處的弦痕明顯。該裝置的內底部被旋轉並挖成淺環形圖案。

腳根內外斜切的方法流行,所以腳根中間部分常呈現微凸的脊或微曲,俗稱“泥鰍背”。同時還有壹種削平或略向內斜削的做法,屬於這種做法的圓腳表現出規律的特征。在淺掘過程中,鞋墊往往會留下蒂或臍旋的空白痕跡。當然也有相對平坦的發掘,但數量不多。

裝飾特征

器物除了表面素色外,壹般都有雕花裝飾,有的還有模印裝飾。雕花用密集的雙面雕花裝飾,在碗、盤中均可見到。裏子中央呈花式,有菊花、黃花菜、蓮子、草葉;器皿壁通常分為2 ~ 4個區域,主題圖案如荷花、黃花菜、芭蕉葉、蔓草、草葉、嬰兒戲等。分別雕刻,或者構圖同向或反向連續。花和草葉壹般都是包裹或者折疊的。在口邊附近,圈出壹個或幾個和弦,* * *壹起構成完整的圖案,層次分明。鞋墊與內主題圖案之間的空間用鋸齒形網格圖案或多弧形網格圖案填充,為輪廓分明的空間增添了幾分飽滿感。器皿外壁對應雕刻折扇形長短斜直紋,數條長短直紋為壹組或蓮瓣為壹周,均勻分布於器皿表面四周,與器皿內的裝飾相呼應、相得益彰,呈現出豐富的裝飾景象。

布局稀疏的單面雕花壹般見於碗、碟,題材和構圖風格與雙面雕花相似。碗、竈外壁上也有。蓮花花瓣四周雕花,蓮花花瓣較薄,花瓣充滿線條,略似浮雕工藝的裝飾效果。

印模印刷的技術只存在於盤的內底,有花式的圖案,如秋菊、牡丹和的“姬”、“張”等銘文,與內外壁的雕刻圖案相結合。由於菜品造型高大,雕刻內外壁時布局上下兩層,細致獨特。

從雕刻技法來看,雕刻的工具應該是金屬或竹刀,圖案銳利深刻,線條舒適;作畫的工具可能是竹子或骨角蛋白,或刺或刷,淺而細長,點和線均勻。技術非常自然嫻熟,得心應手,壹氣呵成。看似散漫,實則活潑,體現了民間手工藝人坦誠浪漫的創作藝術。

裝填和發射過程的特征

這壹時期廣泛使用匣缽燒制,基本分為兩種。壹種是用凹底的匣缽,入窯時把匣缽倒過來。壹般情況下,壹個匣缽裝2或3塊坯料,匣缽用支釘依次疊放,以支撐裝置的底部。用這種方法燒制的物品的內底經常會留下支釘的痕跡。還有壹個1圓盤的匣缽裝置,坯體底部之間有環形餅墊。另壹種是使用底部凸起的匣缽。入窯時,65,438+0匣缽裝65,438+0坯料,匣缽底部用墊餅支撐,然後壹個接壹個碼放,稱為匣缽向上燒法。用這種方法發射的物體只有底部露出輪胎。從窯址的堆積來看,前壹種占多數。此外,還保留了疊燒支架的方法。由於反復灼燒,鞋墊或腳根部常留有4 ~ 6個支釘的痕跡。窯具中的卷揚機轉盤上也有軸頂帽和擋箍,說明制輪技術已經相當發達,使器物的成型更加規範,品種更少,批量更大。

這壹時期末期,典型的器物有中小碗、撇碟、燈盤、三足爐和高足杯,是松溪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以下對產品數量最多的菜、碗、菜進行詳細描述,以深入考察其鮮明特色的具體內涵。

圓盤又大又重,分為三種類型。

I型,唇尖,腹弧壁深,鞋墊寬平,圓腳短。鞋墊上刻有五片花瓣,花面填有篦紋;十瓣輪旋轉型,閥面也布滿篦紋;斷枝萱草,外面有網格點。內壁雕有之字形篦點,枝椏與草葉間充填密實。絞枝卷草分四部分排列,上下相對,與鞋墊花構成完整的圖案。外墻全部采用折疊扇形斜直線裝飾。比較完整的壹個,高8 cm,足高0.6 cm,足徑8 cm,回收口徑26 cm。

ⅱ型,口緣略折有尖唇,深腹滿圓壁,內收扁平,圓滿。內底印“牡丹”或“吉祥”二字,內外壁飾草卷紋。比較完整的壹件,復原口徑24 cm,整體高9.3 cm,足高0.8 cm,足徑7.4 cm。

ⅲ型,口緣殘疾,腹部深而圓,鞋墊寬而平,圈足極短而淺。壹圈鞋墊淡淡印著菊花或水鴨的碎枝,裝飾模糊;另壹種是雕刻萱草的花。內壁排列4 ~ 5束水草,自下而上繪制,同向環繞,揮之不去,葉片布滿篦紋。外壁刻有相應的草柵線或斜直線圖案。內外雕刻的線條大方流暢。較大的1枚,殘高6厘米,足高0.5厘米,足徑7.4厘米,

大餅嘴碗高大帥氣,分兩種。

I型,口緣略向外折,唇小圓,腹深斜弧壁,內平底,圓飽滿。鞋墊上刻有三葉草間的柵線。外墻用折疊的扇形斜直線裝飾。口徑17.2 ~ 18.8cm,全高7.6 ~ 8.4cm,足高0.8 ~ 1.0cm,足徑5.5 ~ 6.8cm,

ⅱ型,口緣略向外,唇小圓或尖,腹弧壁淺,內平底,圓滿。外墻很樸素。內壁雕有4朵束草圖案,每朵束草花排列方向為壹個方向或相反方向;內壁上還刻有四個極其簡單精致的嬰兒玩耍圖案。口徑15 ~ 15.2厘米,全高6.8 ~ 7.4厘米,足高0.8 ~ 1.0厘米,足徑4.9 ~ 5.0厘米。

小碗紮實穩定。器形小,口緣微張,唇小或尖,腹深而圓,內底寬而平,圓滿。內壁雕有五片相連的芭蕉葉,或簡化為五條等距雙線棱。外壁雕刻的蓮瓣用箅紋填充,蓮瓣略薄,或做成多行。口徑12.6 cm,全高5.5 ~ 5.8 cm,足高0.8 ~ 1.0 cm,足徑4.2 cm。

折碗,端莊豐滿,分兩種。

I型,口緣略內斂,小圓唇或尖唇,深腹斜弧壁,小平底,圓飽滿。雙面雕花有兩種形式。壹種鞋墊素面,有的留有四個支釘痕,內壁刻有草卷間的鋸齒形篦點;外壁為壹組6 ~ 8條長短直線,間隔排列在腹壁周圍。口徑16.8 ~ 20cm,全高6 ~ 7cm,足高0.6 ~ 0.8cm,足徑4.8 ~ 5.2cm..

另壹種內底為團花,為螺旋狀菊花,內壁雕有對稱纏繞的荷花,並填有鋸齒形篦紋;外壁雕有折扇紋,或有與五條橫線相交的圖案。口徑19 cm,全高1.0 cm,足徑5.6 cm。另外收集了這種碗底的碎片,壹個是從內底到X字形填了篦紋,內壁勾了花草,另壹個是四瓣的。

ⅱ型,收口,深腹,圓壁,內有曲卷草篦紋,外有斜直條紋。口徑16 cm,全高6.3 cm,足高0.4 cm,足徑5.0 cm。

開碗,薄而陡。

器形小,小開唇,淺腹微曲斜壁,小圓凹鞋墊。壹種花,在內外平面或內壁上雕刻雙層旋轉弧形,用橫向柵線填充;口徑11.4 cm,全高3.8 cm,足高0.6 cm,足徑3.8 cm。另壹種是敞口外撇,內壁刻有卷草篦點,外壁刻有多條線條和條紋。口徑13cm,全高3.8cm,足高0.6cm,足徑4.0cm..

菜,平、短、雅,分兩種

I型,唇尖,腹淺底寬,圓小。外壁素凈,內底用碎樹枝雕成。有三種形式:壹種是黃花菜花,花外填充四組鋸齒形篦紋;壹種花瓣較薄的蓮花,花略似蟹爪,圓裏滿是之字形篦紋;壹種斷枝蓮,有的上部有圓形花,兩側有橄欖花瓣突出,底部莖下有闊邊荷葉,呈山形,花面和葉面布滿篦狀弧線。這道菜的內壁排列著等距的雙直線筋,構圖相當完美。口徑14 ~ 15cm,全高3.6 ~ 3.8cm,足高0.6 ~ 1.0cm,足徑4.4 ~ 4.5cm..

ⅱ型,唇小圓,腹淺,底寬平,腳小圓。外墻素凈,內墻滿是雕刻的草篦紋。口徑15cm,全高0.8cm,腳高0.8cm,腳徑5.0cm..

B.黑釉器皿

胎釉的特點

胎兒骨骼呈淺灰色、灰色和灰黑色。前兩個比較細致,後壹個因為細紗少,比較粗糙。這些器皿有多厚多結實。釉水呈黑色、黑褐色、褐色,釉層薄,與胎體緊密附著。口沿到腹部的釉色比較壹致,有的口沿略淡。釉水容器滿滿的都是釉,容器外側覆蓋不到腹底的2/3。腹部和腳的底部有許多暴露的胎兒。由於流釉水在腹底較薄,部分器物呈現局部鐵銹色,使釉面形成兩種不同的顏色。

建模特征

器皿也是輪子做的,有的器皿在腹部底部周圍留下刀痕。腹底與足的連接處常被削平或向內斜削,削去多余的泥,在腹底留下明顯的脊痕,形成平肩或斜坡。足壁垂直或略向外,足根常斜切,挖足低而淺,甚至近乎實心,鞋底留有紡坯痕跡。典型的容器形狀有束口碗、撇口碗、燈座等。

裝飾特征

裝飾無所謂,要看窯子燒制時產生的兔毛紋,但數量少或不明顯。

裝料和點火過程的特點

壹般與青釉器壹起放在匣缽中,同窯燒制,所以器內外底留有4 ~ 6個支釘痕跡。同時,還用壹個底部凸起的匣缽,每隔壹段時間就在它的背面燒餅,用這種方法燒制的器皿質量好。

約會判斷

會昌窯青釉產品的基本特征是厚胎薄釉,其釉色以藍黃色、黃褐色、藍綠色和藍灰色為特征。流行兩面刻花,紋飾復雜。這種工藝特點與北宋中期至南宋早中期的龍泉窯作品風格相似。如龍泉金村窯遺址三樓出土的雙面雕花碗和雕花盤,形制和紋飾相同,此窯發掘報告作者認為其年代相當於北宋中期。金村窯址二層相當於南宋早中期。出土的I型、II型、IV型、VIII型雙面刻工字碗,會昌窯也有類似的產品。會昌窯的雙面雕花碗、左手碗、奢碗、開碗、左手盤、雙面雕花盤,與北宋至南宋早中期的龍泉龍洞BY22、Y13、Y15、Y24具有相同的工藝風格。

該省順昌縣大坪場宋墓出土了兩個青花黃釉雕花碗。1是收口碗,胎灰,透明茶色釉,冰裂紋。碗的內部刻有花和葉子,碗的外部略彎直。身高6.2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4.8厘米。另壹個是碗,小口,灰胎。釉色透明,褐色,有冰裂紋。碗上標有草箅子,線條流暢;碗外面的輻射條紋。身高6.4厘米,口徑15.7厘米,足徑4.5厘米。該窯出土的銅錢最晚是宋神宗北部的元豐鮑彤。可以斷定這兩個碗應該是歸窯的。那是在北宋末年。

在會昌窯,當碗、盤、碟的外壁紋飾浮雕有變異菊花花瓣的直凹花紋,盤內底加蓋團花或“吉”字銘文時,年代相對較晚,為南宋晚期,而已接近元代形制。

基於以上特點,這壹時期的上下時代從北宋中期開始,到南宋末年元初結束。它的基本繁榮時期是從北宋後期到南宋後期。

與周圍窯口的關系

1,與浙江青瓷窯的關系浙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主要發源地,越窯在唐末五代至北宋中期達到鼎盛。北宋以後,越窯衰弱,繼承越窯傳統的龍泉窯取而代之。到了南宋,形成了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更加繁榮。白胎青瓷以粉、梅聞名,黑胎青瓷以仿官方哥窯而聞名。越窯和龍泉窯的高超技藝對中國南方的青瓷影響很大,產生了廣泛的青瓷窯系,享譽海內外。松溪縣毗鄰浙江,制瓷業也應運而生,與越窯、龍泉窯自然壹脈相承。從歷史行政區的沿革來看,唐以前,松溪原屬福建建安縣,五代初屬吳越。它位於浙江滁州東鄉縣,被發現屬於福建,李松原鎮。宋開寶末,改稱松溪縣,仍屬建州。在古代的松溪縣,很多從事冶煉、制陶、竹木等手工業生產的工匠都來自浙江,至今仍有很多“浙江師傅”在中國傳授技藝。可以斷言,松溪縣的唐宋瓷窯應該是越窯和龍泉部落。從瓷窯的積累及其制品的形制特征來看,越窯主要受唐末至北宋中期的影響,龍泉窯受北宋末至南宋中後期的影響,這與越窯的興衰及龍泉窯的崛起趨勢相壹致。

晚唐五代的松溪瑤的產品不如月瑤的好,所以很容易分辨出它們的區別。宋代的產品與龍泉窯關系密切。

龍泉窯遺址無論是釉色、成型、燒制工藝,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特征,以上分析清楚地證明了這壹點。這裏,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壹是青瓷中少見的地方窯改品。會昌窯發現兩件碗碟,龍泉金鐘灣窯址也出土了幾件,都是天藍色、乳白色的陰天,說明二者在釉組成和燒制工藝上有相同的因素。產生乳濁效果的原因是龍泉瓷釉中使用的草木灰含有磷酸鹽,是乳濁劑的主要成分。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註意到,當草木灰(或窯汗)與窯內燒紅的窯壁或窯具直接接觸時,有時會產生藍白色的斑點和流線。這是因為磷酸鹽(磷酸亞鐵或磷酸鈣)在高溫下分解產生許多微氣泡,促進了液相分離。這種現象在迄今為止福建其他窯址中並不多見。

二是器物裝飾中的各種裝飾圖案。嬰戲紋是宋代南北瓷窯流行的裝飾題材之壹。耀州窯、定窯、景德鎮窯、磁州窯都用,構圖以小孩玩花為主。寶寶們身材豐滿,活潑可愛,生活氣息濃厚。龍泉窯嬰戲紋目前作品數量還不多。浙江杭州北大橋宋墓出土的龍泉窯青瓷嬰戲蓮碗有1件,為南宋早中期罕見精品。龍泉金村窯遺址出土的壹、六類青瓷碗有1件,“內壁飾篦紋,其間有草葉、荷花”。報道中寫的“草葉集”其實是錯誤的,應該修改為嬰兒玩法。碗內壁上雕刻的三個嬰兒形象,是用幾筆勾勒出來的,圓頭前傾,手分別上下擺動,身體短小,腳向後卷,像是漫畫手法,很難辨認。三個寶貝之間隔著1朵蓮花,雕花也極為簡潔,構圖疏朗傳神。目前在松溪會昌窯遺址已發現2箱嬰戲紋碗,1箱為豪華碗,內壁刻有三個嬰戲回望,其中分別排列著對折的蓮花,碗內底為團花。另外碗底的1寶寶玩圖更是簡單誇張。都與龍泉窯的漫畫式寫意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見畫風壹脈相承。

再比如,在壹種曾經被認為是“閑花野草”的植物花卉圖案中,李治延先生在發掘整理標本的過程中,結合實地考察,發現當地農民對龍泉青瓷上的這些圖案非常熟悉。壹種被群眾稱為“漂浮田萍”的球形花紋,在龍泉山區的水田和池塘裏生長得非常多,農民把它當作綠肥使用。有壹種五瓣狀的雜草,被群眾稱為“芋頭菜”。它是壹道苦菜,可以吃,也可以餵豬。在正常年份,大多數人不吃它,但在饑荒年份,人們吃它來充饑。另壹種五瓣花,被群眾稱為“紮菜”,是中草藥,能治蚊蟲叮咬,消腫。這些花的內容是當地人民接觸較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們,也成為制瓷工匠創作的源泉和審美取向,彌漫著濃郁飽滿的當地生活氣息和情調,也是回歸市場的青瓷產品所喜愛的裝飾題材和圖案。

朱先生在《龍泉窯青瓷概述》壹書中指出:“龍泉窯遺址廣泛分布於浙江南部的龍泉、清遠、雲和、景寧、麗水、遂昌、松陽、縉雲、武義、青田、永嘉、文成、泰順,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十多個縣市。現已發現各時期龍泉瓷窯遺址500余處,形成窯多、分布範圍廣的窯系。”這裏所說的福建浦城、松溪窯,即浦城碗窯背、松溪會昌窯,顯然是龍泉窯的分支。龍泉窯窯址眾多,產品質量不盡壹致,大致可分為精美、精致、粗糙、粗糙四種。前兩種分布在以龍泉縣為中心的中部地區,後兩種屬於浙南和福建的地方類型。從整體風格來看,會昌窯應該是壹種粗糙型,與浙南同類窯址難分伯仲,而福建其他窯口多為粗糙型。因此,會昌窯可以視為宋元時期龍泉窯技術傳播影響福建地區的中介形式。

總的來說,會昌窯和龍泉窯有很多* * *特點,但也有壹些區別。

胎釉。兩者都有灰胎,但龍泉窯灰胎多,會昌窯灰胎少。南宋龍泉窯出現白胎、黑胎,釉層增厚,由石灰釉改良為石灰堿釉,由壹釉改良為多釉,出現薄胎厚釉,成功的粉綠、梅青有玉潤之色,表現為紫口、鐵足。也包括壹些模仿官窯裂紋的作品。會昌窯保留了北宋龍泉窯厚胎薄釉的風格。

建模。會昌窯的器物種類沒有龍泉窯豐富,日常用的碗、盤、碟都是前後的大宗。龍泉窯還有精美的藝術品,如青銅器或玉器類的陳設和各種人物、動物的雕塑,這些在會昌窯基本看不到。龍泉窯對器物底腳的處理壹般比較規整,馬虎回窯的情況比較常見。

裝飾性的。會昌窯普遍采用雕刻工藝,圖案題材均來自龍泉窯,部分圖案為印花。但南宋龍泉窯使用薄胎厚釉後,青色明顯改善,所以在裝飾上不宜使用雕花箅子,因為胎薄,雕花易斷,釉厚,箅子難顯。但由於窯繼續胎厚釉薄,所以雕花、篦飾仍很流行。南宋中後期龍泉窯流行的蓮瓣紋和雙魚紋,至今在會昌窯的產品中尚未發現。此外,龍泉窯的堆砌、雕刻、釉下裝飾工藝,在會昌窯基本看不到。

就裝填和發射過程而言。會昌窯和龍泉窯壹樣,采用龍窯和匣缽燒制的方法,但會昌窯的匣缽只有凹底和凸底兩種形狀,匣缽重疊和基座重疊,以至於很多產品底部都留有支釘的痕跡。這種情況在南宋龍泉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與福建其他青瓷窯的關系。

進入宋代後,全國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向東南轉移,海外貿易活動日益繁榮。福建省的陶瓷制造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有許多瓷窯。青釉、藍白釉、黑釉的瓷器產品層出不窮。龍泉窯技術在風中流動,閩北松溪、浦城、建陽、南平外;閩東南的連江,閩南的福清、莆田、泉州、南安、同安、漳浦等地的窯也是分批燒制青瓷器皿。

就整體造型風格而言,福建這些青瓷窯址都沿襲了龍泉窯厚胎薄釉的方式,雕花盛行,釉色、造型、裝飾技法落後。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廣泛使用的劃線方式。這種技法是在坯體未幹之前用梳子刺制而成,其形式是連續點畫和平行劃線。是壹種非常古老的原始裝飾方法,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到了宋代,因技法簡單,又重新流行起來。但在雕刻花卉主題圖案時演變為壹種輔助的裝飾手法,有平刃或斜刃的刻花刀,也有針狀或符號狀的刻花工具,兩者往往結合在壹起,故稱刻花。這種方法盛行於宋代。越窯以細長著稱,耀州窯以線條銳利、花紋飽滿著稱,而景德鎮窯的特點是所謂的半刀泥。龍泉器的雕花尖斜直,也有圓潤柔潤的風格,又不失其活潑別致的姿態。南宋中以前的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瓷器普遍有雕花和紋線,後來基本不用紋線了。福建青瓷的雕花紋紋飾是龍泉窯直接模仿的,但延續時間較長,這種滯後甚至形成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就各個窯口的地位而言,由於當地瓷土的成分不同,制作、裝爐、燒成工藝的差異,每個窯口都有自己相應的個性特征。其中,松溪會昌窯青瓷與蒲城碗窯青瓷有許多相似之處,應歸為考古類型學的壹個類型。它們與龍泉窯的關系最為密切,燒制較早,更多地保留了龍泉窯早期的青瓷風格,可視為龍泉窯與福建青瓷的過渡形態。

與福建其他青瓷窯相比,會昌窯的瓷胎更為致密,底足處理更為規整,施釉水蓋足壁裹足,顏色更深。其他窯口瓷胎粗糙,氣孔、裂紋、砂粒、刀痕時有出現,腳處理馬虎常見,腳尾不壹,鞋墊高低不平。釉水壹般為半釉,顏色較淡,略濁。在裝飾上,會昌窯的雙面雕花更為密集豐富,其他窯口則傾向於簡單隨意。在安裝和燒制過程中,龍泉窯創造的凹形匣缽疊裝法被會昌窯繼承,也為其他窯所用。同時,凸形匣缽還用於垂直向上燒制和基座重疊燒制。回流窯中的煙囪燃燒器很少在內底部和外底部留下支釘的痕跡。其他窯口反復燒的時候,釉在窯裏刮了壹個星期再重疊,所以內底有澀環的痕跡。這種情況在返窯中很少見。至於各個窯口的個性特征,要從各個窯口的產品工藝具體情況來綜合鑒別。3.與閩浙黑釉瓷窯的關系

受北宋建窯的影響,松溪窯同時燒制黑釉碗和燈。而北宋或更早時期的窯變褐黑釉器,在造型和風格上完全不同,明顯屬於另壹個體系。從工藝上看,黑釉和藍釉都是用鐵作為著色劑,黑釉是藍釉衍生而來。歷史上,早在東漢時期,浙江上虞、寧波等地就有黑釉瓷器生產。到了東晉,德清窯的黑釉瓷器已經相當成熟,唐代越窯的青瓷也有了棕點畫技術。因此可以推測,松溪窯早期黑釉技術也可能來自浙江。在這個窯的堆積中,黑釉和藍釉之間存在* *關系,證明它們是在同壹個窯中燒制的,說明制瓷工藝掌握了不同釉的配方或不同的裝燒窯址技術,使瓷器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在宋代鬥茶盛行,建窯燒出精美精致的茶碗流行之前,黑釉陶瓷作為民間日用粗器,壹般被人忽視。窯的燒制也可以追溯到北宋初期。最早的文獻記載見於顧濤《清·路易》中,記載“燈造閩中,鷓鴣斑有花紋,不妨壹試。”1977年夏,發現北宋隆堯遺址疊加唐末五代青瓷釉瓷和窯具堆積層,說明建窯初期也燒制青瓷。1991-1992在簡瑤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唐末五代的醬釉罐和五代北宋初期的黑釉燈。說明在建窯早期也燒制了醬釉和黑釉器。類似於早期松溪窯燒制青釉和褐釉的情況。

通過對松溪早期黑釉瓷器燒制技術的考證,結合早期窯址建築的燒制歷史,我們可以得到壹個啟示:建盞的燒制也經歷了壹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其技術可能起源於浙江越窯的青瓷制度,到了宋代又加以改進,創造了最早的兔毛裝飾的窯變。在技術發展史上,偶然的技術和成果往往產生於必然的發展中,這也是客觀規律。

松溪窯仿窯碗和燈與窯址建築有壹定的區別。

回窯的黑釉碗呈灰色、灰黑色,造型與窯工相似。窯內建造的黑釉器或釉水垂掛,窯上釉多薄。器物口邊,建窯人多以赭石銹色;另壹方面,返回裝置為深棕色,裝置內部多為黑色、深棕色或棕色。棕兔發際線不像窯子那麽常見,漂亮的藍兔發際線就更少見了。在造型上,回窯主要模仿窯內建造的梁口碗類型,有些相似,有些褪色。比如口沿外壁上的凹圓收斂,成為收斂口,內壁保留凸圓。在成型工藝上,回器腹部大底有跳刀痕跡,修邊時經常留下腳的棱角,腳不夠整齊,反映出制輪工藝不如建窯熟練嚴謹。

  • 上一篇:中西方政治制度有什麽不同?(網上等。)
  • 下一篇:亞運會男排排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