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城市化的三個階段根據建設部發布的2003年城市建設統計公報,截至2003年底,中國共有城市660個,城市人口近3.38億,城市面積39.9萬平方公裏,城市化水平約為33%。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為1998,為55%。工業革命後,中國的城市化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因為壹個半世紀以來,中國城市發展的進程走了壹條非常曲折、有時反復艱難的道路。壹、近代史之前中國的城市化,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第壹階段,對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沒有啟示,本文就不涉及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100年間,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近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城市化的第壹階段。其發展呈現出壹些特點:城市化發展很不平衡。東南部城市化進程較快,中西部地區遠不及東南沿海。這種現象壹直延續至今。城市工業化的特點很不壹樣。例如,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等東南沿海城市不僅城市規模迅速擴大,而且工業化進程也很快。中西部地區的壹些城市甚至還沒有進入工業化進程。東南沿海城市的建築、通訊、工廠、商業和交通,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接軌。比如上海外灘壹條街的高樓,青島楊樓區的高樓。而其他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則沒有這些明顯的工業化特征。城市的商業化功能不明顯。有壹種說法,西方資本主義的每個城市都是以市場為中心,而中國是以政府和衙門為中心,像北京,故宮就是它的中心。市場分散在四周,比如菜場、花市、瓷口,都在邊上,不在中心。在這個階段,城市中心屬於政府,城市的政治和軍事特征和意義更加顯著和重要,也就是說,商業化在中國城市形態中的作用並不占主導地位。城市文化的畸形發展。由於外國勢力的入侵,東南沿海的壹些城市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同時,由於長期受封建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壹些風俗習慣、傳統習慣、戲劇、地方文化也占有壹定的空間。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存在於同壹個城市空間中,相互影響卻並行發展,這實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壹種奇怪現象。比如,現階段上海遠離傳統的中國城市,西方文化隨處可見,占據主流地位,但中國的傳統文化卻在這座城市頑強地生存著。如滬劇、越劇,這些地方戲也有大量的觀眾。這種畸形的文化發展現象令人費解。但人們認為這種現象與日後上海形成的海派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中國城市化第二階段這個時期大約是1949 ~1980。這30年間,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非常艱難,從某種意義上說,處於“逆城市化”狀態。比如戶籍管理上農村和城市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模式,限制了農民向城市的流動,甚至出現了城市人口大規模向農村轉移的現象。這些做法客觀上使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長期停滯、緩慢,有時甚至倒退。這壹階段的城市化狀態有以下特點:城市的發展是有計劃的。建國後近30年實行計劃經濟,所以城市的發展也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劃。除了註重東南沿海城市的發展,還考慮到國家整體戰略的需要,建設了壹些工業城市。另外,從備戰的角度來說,從壹些大城市搬遷了很多工廠和人員,建設了壹些三線城市。這些新增城市客觀上為中國的城市布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壹些積極因素。城市的生產功能突出。在這壹階段的過程中,城市建設離不開工業生產的發展。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經營好工業和交通都是壹個城市最重要的任務。毫不誇張地說,全國的省會城市基本上都是這個地區工業生產最發達的城市。消費、商業、第三產業的功能只是占據了城市次要功能的位置。過分強調生產函數,特別是工業生產函數,給城市化的發展埋下了極大的隱患,給今天的城市化發展留下了巨大的包袱。這座城市仍然是行政中心。或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習慣。現階段各省會基本都是省內最大的城市。以此類推,各級地方政府基本都是當地最大的鎮。不僅如此,政府辦公室往往占據城市中心和黃金市場。這種現象直到改革開放後才稍有改觀。壹個城市的市區和郊區的界限很清楚。30年來,城市市區和郊區的人們有著鮮明的戶籍管理,按計劃供應的商品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在建築景觀、交通、商業、電信設施等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城市的整體規劃和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這也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化的進程。而且城市人口、工廠、建築高度密集,給城市未來的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麻煩。可以說,在過去的30年裏,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取得了壹些成就。但在觀念的指導下,基本上是壹種反城市化的策略,導致城市化進程緩慢,有時甚至停滯不前,也積累了大量的矛盾,給中國未來的城市化發展留下了許多負擔和問題。第三,中國城市化的第三階段,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2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允許農民進城”。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的逐步推行,推進中國的城鎮化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壹項戰略政策,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實施。。因此,這壹階段的城市化具有與前兩個階段不同的特點。城市化與現代化聯系在壹起。在壹些發達國家,城市化程度在80%以上。而且,在當代社會,城市化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方式。它是在市場經濟豐富的商品生產的支持下,由城市居民創造的壹種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化和現代化是同壹個詞。如果壹個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城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因此,中國政府開始拋棄以往的反城市化觀念,改革並大力推進城市化,並將其與實現現代化緊密聯系在壹起。城市的消費功能越來越強。在過去,中國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和行政中心和生產中心。也許這些功能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還會長期存在。但時至今日,城市消費的功能已經開始顯現,並有逐漸加強的趨勢。其標誌是壹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貿易、通信、交通和第三服務業開始快速發展,增長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工業。當然,不同城市的消費功能狀況存在壹定差異,但令人欣慰的是,各級政府開始意識到城市的消費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壹,推動中國城市化發展離不開加強城市消費功能建設。城鄉壹體化戰略得到實施。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中國實行了世界罕見的嚴格的戶籍制度。這種戶籍制度可能是當時壹些因素所迫,但客觀上限制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資源之間的流動關系,給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造成了郊區或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上世紀80年代,戶籍管理制度的社會屏蔽功能被大大削弱。21世紀,部分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區別。或許這不僅是對人權的尊重,也是長期反城市化政策的終結,中國開始從城鄉之間的人口逆向流動向城市化的正向流動轉變。這壹運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規模開始擴大,壹些大中城市開始重視衛星城鎮的建設。在現代立體交通的基礎上,壹些特大城市已經開始表現出發達國家城市化第二階段的“去中心化”特征。隨著城鄉壹體化戰略的實施,城市和農村都可以享受到城市化發展帶來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壹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逐漸形成。在最初的30年裏,人們對大城市的發展頗有微詞。然而,當今世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飛躍,壹些國際大都市已經表現出許多不容忽視的優勢。大城市往往是經貿活動的中心城市,其集聚效應帶來了經濟的高度繁榮。密集的人口和經濟繁榮也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其發散效應也形成了連片的城市群和廣闊的區域經濟增長帶,其結果往往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騰飛。中國已初步形成三大都市圈,其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都市圈有望成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該地區的城市將在上海舉辦2010世博會的平臺上,共同努力建設上海都市圈。這些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大都市區的崛起,與過去分散、獨立、規模小的城市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改善交通設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控制環境汙染,提高人口素質。而且,從全球範圍來看,更具有可比的現代意義。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應該珍惜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發展成果,堅定不移地加快城市化進程,增強協調發展,因為城市化與祖國的現代化緊密相連,城市和大都市區代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壹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上一篇:2014江蘇春節有什麽活動下一篇:為什麽現在大部分電腦都取消光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