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單色釉瓷和彩繪瓷。單色釉瓷器分為素瓷和彩釉瓷,兩者俗稱“壹釉”。明朝以前,中國是素瓷時代,明朝以後才出現彩瓷。素瓷是指釉上或釉下沒有顏色,沒有彩繪圖案的瓷器。素瓷在通風狀態下燒制,釉中氧化鐵含量不同,導致釉色不同。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瓷。
青瓷:也叫青瓷。釉中含有氧化鐵,是最早的瓷器,宋代龍泉窯最為著名。
黑瓷:也叫天目瓷。它是在青瓷的基礎上增加鐵含量制成的。著名的窯有建窯和德清窯。
白瓷:因含鐵量低而形成的透明釉。最著名的窯是定窯和興窯。白瓷的出現使瓷器加工成為可能
繪畫成為可能,從而為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青花瓷:又稱影青、隱青、影青、蓋青等。釉色介於青花之間,青中有白,白中有藍。
冰玉。
釉瓷是指壹種有顏色的釉面瓷器,在封閉狀態下燒制而成。由於氧化鐵和氧化銅的含量不同,燒成溫度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釉色。
彩釉瓷器包括紅釉、醬釉、藍釉、黃釉、青釉、紫釉等。彩繪瓷不是靠釉色取勝,而是靠造型、繪畫、色彩取勝。彩瓷的發展始於青花,即釉上或釉下開始出現裝飾圖案。隨著發展,分別出現了青花、雙色、三色、五色、鬥彩、粉彩、古銅色、金色等。其中,青花壹般為釉下彩,三色、多色壹般為釉下彩,鬥彩則為釉下青花、釉上五彩。
中國古代陶瓷釉色的發展,
它是從無釉到有釉,從單色釉到五彩釉,再從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漸發展為釉下和釉上彩合繪的多色和鬥彩。彩瓷壹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
上釉後塗在青胎上並在窯中燒制的彩瓷稱為釉下彩;上釉後,在窯中燒制的瓷器重新上漆,在火中燒制的彩瓷稱為釉色。明代著名的青花瓷是壹種釉下彩。明代成功燒制出細白釉,又成功燒制出以銅為著色劑的單色釉瓷器,使明代瓷器豐富多彩。
明代瓷器上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進步。成化年間創制了釉下青花加釉下彩勾勒的“鬥彩”,嘉靖、萬歷年間制作了不帶青花邊框直接用多種顏色繪制的五彩,均為名家珍品。
清代瓷器在明代傑出成就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期的素三彩、多色,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琺瑯,都是世界名品。明代有壹種瓷器是在釉下青花的輪廓上加釉彩燒制而成的。因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畫爭奇鬥艷,故名“鬥彩”。
仿清代銅胎琺瑯效果的瓷器。琺瑯色也叫“料色”。。如永樂、宣德青花,清新淡雅,生動傳神,與水墨畫並駕齊驅;鮮紅明亮,若色如朝霞,可亮如吉日宣德季紅;釉下彩和釉上彩,相互覆蓋,柔美細膩。薄如紙,亮如玉,永樂薄胎甜白;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歷色彩;有黃、綠、紫三種素色,如孔雀綠、幽深幽藍、細膩柔和的淺黃、穩重的明礬紅,都是明代所創,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極其美麗。
粉彩:瓷器釉上彩的壹種裝飾技法,又稱“柔彩”它是清代康熙年間在多色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它是壹種混合在繪畫中的白色材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所繪圖案能充分發揮渲染技法的特點,呈現出壹種粉潤的感覺,故稱“粉彩”或“柔彩”。
琺瑯彩:琺瑯彩是將琺瑯彩繪畫技術移植到瓷胎上的壹種釉上彩裝飾技法,後來在國外被稱為“古月軒”、“玫瑰色”。
陶瓷有很多種分類方法。壹般來說,人們習慣從以下四個方面對陶瓷進行分類:
①按用途可分為日用陶瓷、藝術(展覽)陶瓷、衛生陶瓷、建築陶瓷、電工陶瓷、電子陶瓷、化工炻器、紡織陶瓷、透錢(輸氣機)陶瓷等。
②根據是否施釉,可分為有釉陶瓷和無釉陶瓷。
人們為了方便生產、研究和學習,有時把陶瓷按性質分為高強度陶瓷、鐵電陶瓷、耐酸陶瓷、高溫陶瓷、壓電陶瓷、高韌性陶瓷、電解質陶瓷、光學陶瓷(即透明陶瓷)、磁性陶瓷、介電陶瓷、磁性陶瓷和生物陶瓷。
④可以簡單的分為硬瓷、軟瓷、特種瓷三大類。
中國生產的瓷器主要是硬瓷。硬質瓷,熔化劑量低,燒成溫度高,在1360℃以上呈白色、堅硬、半透明,強度好,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高。也是電的不良導體,如電瓷、高檔餐具瓷、化工瓷和普通日用瓷,也可稱為長石釉瓷。
軟瓷和硬瓷的區別在於,素坯含熔劑較多,燒成溫度略低,在1300℃以下,所以其化學穩定性、機械強度和介電強度較低。軟瓷不用於壹般工業用瓷,其特點是半透明性高,制作多種美術瓷、衛生瓷、瓷磚和各種裝飾瓷,如骨灰瓷、熔塊瓷等。
特種瓷種類繁多,多以各種氧化物為主體,如高鋁瓷,以氧化鋁、鎂質瓷、氧化鎂為主;滑石瓷,以滑石為主;鈹瓷,主要是氧化鈹或綠柱石;鋯瓷,主要是氧化鋯;鈦瓷,主要是氧化鈦。
上述特種瓷的特點多為不含粘土或含極少量粘土的制品經幹壓高壓成型,這類瓷多用於國防工業和重工業,如火箭、導彈上的擋板,飛機、汽車上使用的火花塞,收音機,內部半導體,快速切割用瓷刀等。
裝飾手法可分為三類:1、輪胎裝飾多為印、劃、刻、疊、扭等。2.釉裝飾有單色釉(青瓷、白瓷、黃瓷、藍瓷、青瓷等單色釉瓷器)和晶質釉(含兔毛、油滴、鐵銹斑、茶釉等結晶物質的釉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