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傳統色彩觀
五色觀
中國傳統色彩觀中影響最深遠的是“五色觀”,它形成於先民們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在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推動下,逐步完善成壹套以自然觀和社會觀相結合的色彩理——“五色體系”。通過五種單色即“青,赤,黃,白,黑”來傳達人們的情感和意誌。“五色”壹詞出現時,只有“五色”總稱,而未壹壹列出五色之名。最早說明具體哪五色的,是在《周禮·考工記》。其中記載道:“畫繢[huì]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將五色崇拜同方位觀念相聯系,這裏所體現出來的色彩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意義,每個色相各對應了天地東西南北。而後又發展出了“五色與五行論”。使五色不僅與五方相對,又分別指五行和四時,五方是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四時是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東方謂之青(青龍)為木主春(青風、春風);青陽(春天;青帝、春神);青宮是指太子居東宮),南方謂之赤(朱雀)為火主夏,西方謂之白(白虎)為金主秋,北方謂之黑(玄武)為水主冬,中央為土,黃色。解釋起來就是:青色,相當於溫和之春,為木葉萌芽之色;赤色,相當於炎熱之夏,為火焰燃燒之色;白色,等於清涼之秋(金秋、金風),為金屬光澤之色;黑色等於寒冷之冬,為水,為深淵無垠之色;黃色,相當於土,為地氣勃發之色。簡化就是,木為青色,火為赤色,金為白色,水為黑色,土為黃色。
陰陽五行說將五行與五色相匹配,金、木、水、火、土與白、青、黑、赤、黃相對應,並將 ? 色彩賦予壹定的文化內涵。五色與五行結合,原因有:①五行是產生萬事萬物本源性的五種 ? 元素,而五色是色彩的本源之色,是壹切顏色的基本元素,五行結合生百物,五色結合生百 ? 色,五色論完全符合五行論的理論。②五色為五行的象征,是天地四時萬物本身色彩的壹種 ? 高度概括和提煉。五行有相生相克理論,那相對應的五色同樣的也就有了相生相克。五行 ? 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 ? 相克’就是互相反駁、制衡。五行中,唯壹有生命活力的是木,生命需要由水滋潤才能成 ? 長,故“水生木”。人類最早取得的人造火種是鉆木取火,所以“木生火”,生命在於運 ? 動,生命運動過程亦即能量釋放過程,亦即火的生成過程。在能量釋放殆盡時,生命也走到 ? 盡頭,只剩下壹堆灰燼,生命歸於壹抔黃土,故“火生土”。土屬中性,是向上、外向、擴 ? 張發揮到極致的轉折點,蘊藏著盛名氣機,以及向下、肅殺、收斂之力,故“土金”。“金 ? 生水”,古人認為地藏氣,氣升化為雲,降為雨。這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 ? 生水的循環狀態。
2.儒家的色彩觀
儒家色彩美學思想把色彩美與“仁”、“德”、“善”等道德規範聯系起來。強調“禮”的規範和“仁”的意義, 極力維護周時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為正色,把其它色定為間色,並賦予尊卑貴賤等級的象征意義,分別代表君臣民上下關系,色彩裝飾不可混淆,更不可顛倒。
東漢的儒家為了擡高君權,吸取了五行理論,突出了“五行”和“五方”中“土居中央”的觀點,把土說成是壹切元素的根本,因此中央是高高在上的,這也就突出了黃色的地位。三國曹丕接受了這壹說法,定黃色為正色之首。之後,隋唐皇帝亦效法。從宋開始,正黃色進壹步為皇室專用,濫用即獲罪。因此,本無高低之分的諸色彩便有了明確的貴賤之分。色彩的等級制度還表現在我國的建築方面,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越趨嚴格。等級越高,用色就豐富,越加彰顯其高貴華麗。而等級最低的民居,就只能用無彩系的灰色、黑色、白色。這也是造成我國古代民居無彩色的主要原因之壹,從而決定了傳統民居的樸素風格。
由於自古中國歷代大多數朝代都將都城置在北方,(除南京等極個別城市以外。)所以中國的民居越往南黑白色差就越加鮮明,從而深化了尊卑等級觀念。這壹點上,儒家色彩觀在此起了很大的響。“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學思想的另壹主要特色,有深刻的意義。在這裏,‘德’之‘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擬。”比德說的基本特點是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於人們的某種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觀化,其實質是認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倫理品格,自然物的美醜及其程度,不是決定於它自身的價值,而是決定於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價值。從儒家“比德”的色彩觀念看來,色彩之所以美, 是因為色彩的裝飾暗示人的美德,從色彩的裝飾中可發現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這種類比思維方式對中國色彩藝術形成特定的象征意義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無疑產生很大的影響。
3.道家的“色”
道家主張淡泊無為的思想,在色彩上追求自然的平淡的樸素之美。老子把社會的爭亂歸罪於五色、五音、五味等藝術活動與享受,他認為藝術帶來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破壞,給社會造成災難。所以人們應該摒棄物欲的誘惑,而追求恬淡的生活。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