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繪畫和外國的繪畫在表達客觀事物上有什麽區別?

中國的繪畫和外國的繪畫在表達客觀事物上有什麽區別?

首先,中西繪畫工具材質不同,所以中國畫用線造型,以色為墨,西洋畫用塊造型,以色為色。其次,中西思維方式不同,所以中國畫講究表現和寫意,采用散點透視,而西洋畫講究再現和寫實,采用焦點透視。正是由於以上特點,中西繪畫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

首先,中西繪畫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不同。中國繪畫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筆、墨、紙(絲、絹)和硯,俗稱文房四寶。鋼筆指的是精心制作的尖頭毛筆,毛是從皮毛好的小動物中精心挑選的,如狼毛、羊毛、雙股刷等。紙是指中國特有的宣紙(有生熟兩種,其中紅皮五星凈皮最好),質地柔軟,暈染效果好;墨是指高檔的油煙墨,是普通墨水或任何顏料都無法替代的。通過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有墨分五色的說法,即幹、濕、濃、淡、焦;硯臺由壹種獨特的石頭(其中雞血石最為珍貴)制成,專門用於磨墨。西畫的工具和材料有筆、紙(布)、色、刀等。鋼筆是由平頭的剛毛制成的,就像刷子壹樣。紙(布)粗糙厚實,有水彩紙、水粉紙、油畫紙、畫布,在處理過的麻袋布上作畫。色彩是西方各種繪畫的主要材料之壹。它通過色調和明度來表現事物的形象。壹般有水粉、水彩、油畫等顏色(不同的畫用不同的顏色,油畫用油畫);刀是畫油畫時刮特效和處理臟色的專用工具。

因為中國繪畫用筆是尖的,所以決定用線條來造型。但是,中國的畫對線條的要求很高。他們註重直線、粗細、濃淡、疏密等形態變化和組織的統壹,以及剛柔相濟、輕重筆法形成的運動感和節奏感,體現了線條造型的藝術美。比如吳道子的《壹幅天王寄子圖》等古代人物畫,尤其是梁凱的《壹幅李白興圖》,通過潦草的幾行字,就把李白豪放的個性和才氣的風度躍然紙上;而西洋畫用的是平頭筆,每壹筆都是壹塊,這就決定了它是用塊來造型的。它利用色彩的色相和明度以及光線的亮度來表現壹個客觀的形象,註重三維空間的真實效果,如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畫面效果。

中國畫的色彩特點是濃墨淡彩。它用的顏色是特殊的國畫色(分水彩和石色兩類),水薄濕,所以效果薄透。比如五代南唐著名畫家顧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對藝妓和舞女的描寫,就足以說明這壹點,即後期的工筆重彩繪畫也講究潤澤自然的效果;西方繪畫中使用的色彩(包括油畫色、水粉色、水彩等。)註重前期厚重的色塊、細膩的筆法和後期大膽的筆法,註重對客觀事物色彩的真實再現,以色彩的豐富變化強調光色效果,如喬爾喬內的《暴風雨》。

其次,中西思維方式不同。中國的感性傳統和壹元論世界觀與西方的理性主義和二元論截然相反。中國的壹元論世界觀認為,人與自然是統壹和諧的,人是自然的壹部分。與此相關,它創造了中國人特有的感性思維方式。而西方的二元論則將天人相分,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關註人及其潛能,認為人可以認識世界並改造世界。所以西方人崇尚理性精神。

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中西藝術的內在差異。中國的畫講究表現和寫意,即強調感性;西洋畫講究再現和寫實,也就是強調理性。這就決定了中西繪畫有不同的表現手法。中國畫不固定在壹個立足點上,也不受固定視野的限制。而是根據畫家的感受和需要,把落腳點移到繪畫上,把所有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景物都吸收到自己的畫面中,也就是使用了散點透視法。比如範寬的《西遊記》,黃的《富春》,雖然不能準確再現真實的場景,但卻栩栩如生,能給人帶來壹種藝術美。西方畫家構圖理性,用科學的透視和色彩學來表現近、遠、小焦點的透視和色彩的空間變化。形象立體感強,逼真典型。如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和西班牙著名畫家貝拉斯克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畫像》。

所以中西傳統繪畫讓人感覺是兩個不同的體系,給人不同的感覺。中國的山水畫充分表現了自然之美,表現了個性化的自然,能使人融入山水之中,使人感到愉悅和自然。如詹子謙的《遊春圖》,是壹幅描繪自然風光的綠色山水畫卷,表現了人們在春天的郊遊。畫家以恰到好處的管理,細致的筆觸,絢麗的色彩,描繪了壹幅青山綠水,花木繁茂,山清水秀,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壹艘艘華麗的高層遊艇隨著波浪蕩漾的春光。船上的三個女人環顧四周,陶醉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流連忘返。湖邊幾個人或騎馬,或漫步山間小道,或伸開雙手站在岸邊,興致盎然。畫家通過對各種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動的生動描寫,成功地體現了遊春的主題。中國的花鳥畫形神兼備,既表現了花鳥之美,又賦予了畫家的思想感情和生動形象。《等待餵食的小雞》描繪了兩只直立躺著的可愛小雞。透過它們張著的嘴巴和朝同壹個方向看的模式,我們仿佛聽到了它們對畫面外母雞急切的“嘰嘰”呼喚。這種叫聲可能是它們看到母雞時喜悅的表情,也可能是它們難以忍受的饑餓。畫中的兩只雛鳥雖然看著同壹個方向,但動態卻完全不同。壹個是向前看,壹個是側身向後看,給人壹種默默前行的感覺。這幅畫很簡單,沒有任何風景,但意義並不豐富。中國的人物畫雖然不能清晰地表現人的外貌,但是人物的動作是非常真實的。《洛神賦》取材於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描繪了詩人曹植在洛水與已成為洛神賦的舊情人相會的情景。在這幅畫中,畫家巧妙地再現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實質。他刻畫的羅神似乎來來去去,飄忽不定,很優雅很有感情地在水面上行走。而處於驚疑恍惚狀態的曹植,卻遠在洛水之濱的洛神,流連忘返,遙不可及,也十分傳神,流露出無限的惆悵與悲傷。至於西方傳統繪畫,由於解剖學和透視學的發展,西方傳統繪畫的再現性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頂峰。比如達芬奇的《巖石間的聖母》中,聖母占據了畫面的中心,她右手抱著聖嬰聖約翰,左手下坐著聖嬰耶穌,身後是天使,組成壹個三角形的構圖,用手勢相互回應。背景是壹個很深的洞穴,裏面點綴著花草,洞穴完全暴露。畫中對人物和背景的精妙刻畫,煙熏筆法的運用,科學寫實,透視和還原,顯示了他在處理現實主義寫實與藝術處理的辯證關系上的高超水平。

最後,我想說明壹下,中國的繪畫雖然強調表現,但從來不脫離客觀實際。比如齊白石的《蝦》,就是“似與不似之間”。雖然西方傳統繪畫強調再現,但從各個時期的代表畫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後來的畫家,藝術家總是試圖將自己的情感和意識傾註其中。中國畫和西方傳統繪畫都能陶冶和欣賞人的美。

  • 上一篇:中國本土品牌的大型超市有哪些
  • 下一篇:中式風格裝修案例分析,中式風格的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