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風格
中國傳統服裝的主要形式是開襟大排扣和雙排扣。千開易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傳統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外套下的和衣服下的。這兩種形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替使用。女人多穿大衣和裙子,男人穿上下相連的長袍。
西方服裝的風格有壹個演變過程。在古希臘,衣服是裹著的。從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款式主要是包裹著未成型的服裝和正面敞開的半成型服裝。公元4世紀,日耳曼民族南下,日耳曼民族四肢分開的體型服裝逐漸滲透到歐洲服裝的基本風格中。自13世紀以來,體型服裝逐漸占據主要地位,其基本造型是男子上衣和褲子,女子裙子上下相連。
二、外觀特征
中國傳統服飾的造型強調縱向感,從衣領處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它經常使用下垂的線條、長袖、圓柱形的長袍和裙子以及縱向的裝飾,使穿著的身體看起來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被拉長的感覺。許多亞洲國家的服裝也有類似的特點。
清代的服裝比較笨重,袖口和下擺向外展開。而清代女子的高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鞋,再加上垂到腳的旗袍,使得旗手看起來比歷代女子都要修長。
服裝外觀的修長感彌補了東方人身材較矮的缺陷,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衣服讓男人看起來精致優雅,女人看起來溫柔婉約。同時,流暢的服裝造型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相稱。
西方古典服裝的外觀強調側向感,經常采用側向展開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領、展開袖、巨大的裙擺、重疊的蕾絲和花朵、各部位的漿紗和墊料,使服裝線條誇張並向外輻射。
西方服裝的外形特征符合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面部輪廓起伏明顯,身材比東方人更高更直。
三、結構特點
從結構特征上看,漢服采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法。無論袍、衫、夾克,通常只有壹條結構線連接袖底縫和側擺,沒有肩部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放在地上,結構簡單,拉伸。
西式服裝采用立體裁剪法,將人體視為多面體或至少是四面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精心處理人體的起伏,通過打褶、省道處理等服裝技術,最終獲得與立體人體相壹致的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國服裝像壹幅平面畫,西方服裝像壹個立體雕塑。這種感覺大體上是正確的。中式服裝呈現二維效果,忽略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立體效果,適合人體的結構特點和人體運動規律。它既合身又實用,因此廣受世界各地人們的青睞。
第四,局部結構特征
從服裝的地方特色來看,漢服的斜領、開叉V領、立領、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四開衩、衣服的雙排扣、大排扣、直排扣、琵琶排扣等都是具有東方特色的地方細節,經常被設計師用來表現中國的服裝意趣,其中中式立領和下擺兩側開衩,
西方服裝的裸領和輪狀褶領(像扇子壹樣圍在脖子上)應用廣泛。輪狀褶領的連續褶是用布上漿後熨燙形成的,有時需要細金屬絲支撐。服裝造型喜歡墊料或者支撐,比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等。因為西式服裝不是袖子,而是袖子,所以肩章有各種形狀。袖子款式變化很大,半袖、主教袖等。
動詞 (verb的縮寫)裝飾
從裝飾特點來看,由於漢服是平面直線裁剪,呈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是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我國傳統的嵌、嵌、卷、繞、繡等工藝。這些技法的巧妙運用,使漢服造型簡單,但圖案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刺繡在服裝中的運用由來已久,到了後來,甚至“衣服壹定要好看。”用平面刺繡來裝飾服裝的表面空間,是中國服裝設計的常用方法,壹直沿用至今。尤其是精湛的刺繡工藝和真絲面料,讓服裝充滿了東方韻味,令人嘆為觀止。
除了刺繡,鑲嵌和滾壓技術也廣泛應用於中國服裝。比如清末開始流行在裙擺上鑲卷裝飾,女子裙擺越來越寬,從三鑲三卷、五鑲五卷,到“十八鑲壹卷”。
西式服裝是立體設計,呈現立體效果,所以裝飾對應整體結構造型,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用流蘇、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剪裁等各種立體物件裝飾服裝表面。起初是花朵、蕾絲等。只是稍微修飾了壹下服裝表面,豐富了表面效果。到了洛可可時期,有些禮服其實是用立體花朵做成的。
立體裝飾在西方服裝中的運用有其亮點:壹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自然和諧;二、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直截了當、壹覽無余的表面容易造成人的單調感,而富有層次感、虛實搭配、重疊的表面空間則耐人尋味,容易引起觀賞的美感。
六、面料、顏色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來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藤、苧麻、麻布。葛根是由葛根的莖皮纖維制成的。苧麻是中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稱為“麻”。中國舉世聞名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絲織是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比較晚,棉花是從印度進口的。直到元明時期,棉布才成為人們穿著的常用材料。
從服裝的顏色來看,在古代,黑色被中國的先民認為是主宰萬物的皇帝的顏色,夏商周時期皇帝的皇冠都是黑色的。後來隨著封建中央集權和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神靈(黑色)的崇拜轉向了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於是就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已經成為帝王的專用色,象征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的色彩受陰陽五行的影響,有綠、紅、黑、白、黃五種顏色。藍、紅、黑、白、黃被視為正色,其他顏色為中間色。在大多數朝代,正色是留給上層社會的,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在服裝配色中喜歡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來看,高明度、強對比是我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加上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與配合,使服裝充滿了瑰麗、簡約的氣息。
中國人對藍色有著傳統的喜愛,比如藍色印花布和靛藍蠟染。藍色搭配黃種人的膚色,容易調和,能產生柔和的色彩對比效果。
中國傳統服飾的圖案豐富多樣,有鳥獸、四季花卉、山亭、幾何圖案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圖案不僅精美,而且內涵豐富。
漢服喜歡用圖案來表達吉祥的祝願。自古以來,吉祥圖案就被廣泛使用,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如龍鳳、龍鳳、龍龍戲珠、蜥蜴和龍戲靈芝等,既象征圖騰崇拜,又表達“龍的傳人”的感情。壹鶴鹿同春、壹鵲梅花、壹鳳戴牡丹、壹群鶴慶長壽、福壽福壽、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識別的作用。明清之際,文官是鳥,武官是獸。皇帝的龍袍象征著真正的龍帝,龍袍上的十二個圖案各有含義:“日月星辰”以之為光;“山”取其穩;“華沖”取其美;“火”取其光;“藻類”把它帶幹凈;“粉飯”取其養料;“宗彜”取其忠孝;“福”取其定;“諾”取其別。
西方服裝對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與東方傳統有差距。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中最流行的顏色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征著高貴,白色象征著純潔和正直。普通人的衣服都是羊毛和亞麻的天然原色,很簡單。
在中世紀,西方有許多珍貴的織物,包括東方的絲綢和織錦、天鵝絨、高級羊毛和北歐的珍貴毛皮。當時哥特式教堂裏的彩色玻璃窗裝飾得光彩照人,引導人們去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中充滿宗教氣息的色彩受到人們的向往。
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裝奢華程度的升級,鮮艷的色彩受到人們的歡迎,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被織成錦緞和天鵝絨。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和玫瑰,也迷戀含蓄的天藍色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優雅的玫瑰色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視為神秘而高貴的顏色,尤其是黑緞和黑絲絨往往是女士們的首選。迷人的黑色在白人女性白皙膚色的映襯下十分耀眼。
西歐傳統服飾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流行花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草。在路易十五時期,受洛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S形或漩渦狀的藤草和輕盈柔軟的園林花草很受歡迎。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有野獸派的達菲圖案、以銀河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圖案、利用幾何錯覺原理設計的蛋白石圖案、電腦設計的電子圖案等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飾審美文化存在諸多差異。
西方文化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相對開放,很容易融合外來服飾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相對封閉,在服飾上有壹種固執的“原體”感。傳統服裝千百年來地位穩固,吸收外來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達矛盾和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和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壹種和諧的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壹的服裝造型方法,規則、穩定是最美的。
西方文化是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的客觀美感,把視覺舒適度放在首位。
中國文化是隱喻文化,其藝術強調抒情性,追求服裝元素的精神意蘊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之美,重視展現人體的性別差異,不怕展現性感。經典款是展現女性的第二性征,比如展現頸、肩、背、胸,通過收緊腰圍、墊高臀部來展現女性的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單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材,以短曝光、緊身為現代時尚。
中國文化忽略了“性”的存在,服裝不展現人體的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的元素。脫下外套穿上富貴腰帶遮住人體,呈現出壹種莊重含蓄的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特征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和文化特征。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中國人重視理與情的結合,追求閑適、平淡、中庸和形而下的精神意蘊。中國女裝緊緊包裹人體,難以看清細節,增加神秘感。中式男裝利落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大、繁復、華麗。皇帝的服裝不僅是權力的象征,也是中國人審美標準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