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前,中國還是壹個完整的封建社會。當時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出現了破壞自然經濟的因素,自然經濟解體的現象時有發生。但在當時,自然經濟的解體只是局部的解體,並不是重大的經濟現象,也沒有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時自然經濟還是占絕對優勢的。中國自然經濟的迅速瓦解始於鴉片戰爭之後。甲午戰爭前,自然經濟已經初步解體。甲午戰爭後,自然經濟進壹步解體,解體範圍擴大,解體速度加快,解體程度提高。主要原因如下:
第壹,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壹系列政治經濟特權,瘋狂在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將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第二,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是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鴉片戰爭後,中國商品經濟得到空前發展,商業流通空前活躍。國內市場的擴大,特別是手工業和農產品在流通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不斷誘導農業生產的目的從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
第三,中國資本主義機械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也對自然經濟造成了打擊。
第四,人們商品意識的增強,重農抑商、重義輕利觀念的改變,航運、鐵路等交通運輸的發展,加強了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等。,也是促進自然經濟解體的因素。
第五,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體小工業生產,技術水平低,生產規模狹窄,分工協作不發達,生產的發展,成本的降低,質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制約,終究抵擋不住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強大進攻。這是中國自然經濟解體的內在根源。雖然資本主義萌芽於明朝中後期,但自然經濟壹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式,即鴉片戰爭前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仍占主導地位。
第六,萌芽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是自然經濟解體的歷史原因。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關系的萌芽。這種新的經濟形式慢慢侵蝕了封建經濟的肌體。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也會慢慢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到了近代,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民族資本的不斷發展,逐漸受到沖擊,逐漸解體。
特性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中國特色。它出現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國內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壓迫,發展過程艱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沒有成為中國的基本社會經濟模式。然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並為中國未來的社會改革提供了經濟和階級基礎。
(1)從企業的產生來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走了壹條獨特的道路。不是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規模生產,而是在外國列強入侵加速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下,直接從外國引進機器和技術而創立的。所以它不是在中國封建社會萌芽的資本主義基礎上逐漸成長起來的。
(2)從工業部門的結構來看,中國的民族工業基本上都是輕工業,其中以紡織業為主。中國的民族工業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自己生產不出機器。他們只能從投資少、周轉快、利潤多的輕工業做起。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
(3)從產業的區域分布來看,我國民族資本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原因是這些城市大多是外國列強販賣商品、掠奪原料的據點,自然經濟解體較早。同時,這些地區便於使用外國技術,引進機器,使用廉價勞動力。
(4)民族資本所辦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技術裝備落後,勞動生產率低。這種情況使得民族工業的產品成本高,缺乏市場競爭力。發展的途徑是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努力獲得最大的剩余價值。
(5)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與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當壹部分民族資本家曾經是官僚地主,他們的資本是由地租轉化而來的。壹些民族資本家還利用企業經營的利潤在農村購買土地,具有資本家和地主的雙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