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現代中國家庭生活的變遷

現代中國家庭生活的變遷

(壹)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出現了工業化的趨勢;政治上,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民權、平等思想,出現了民主化趨勢;思想文化上反對傳統儒學,提倡向西方學習,出現了科學民主主義思潮。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正在逐步走向現代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隨著這些變化,現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服飾:人們的服飾基本上反映了壹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面貌和現代化程度。辛亥革命前,許多仁人誌士率先剪掉了象征清朝的辮子,表達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決心。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發布了剪辮子令,沒幾年,全國大部分男人都剪了辮子。服裝的變化是中山裝和旗袍的出現;同時廢除了危害婦女身心健康的纏足陋習。在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穿著同樣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服,被形容為“藍色(灰色)海洋”。那時候,人們必須憑布票買衣服。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服裝款式逐漸多樣化。以男士西裝外套為主,女士款式較多。牛仔褲是男生女生最喜歡的款式,也是最受歡迎的。展示新穎風格的時裝秀將會壹場接壹場地繼續,千變萬化的時裝令人目不暇接。(2)飲食:飲食習慣具有很強的民族遺傳性,同時也受到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很大影響和制約。比如南方水稻種植農業區的主食是大米,而北方旱作農業區的主食是燕麥和小米。民國時期,飲食結構有了新的變化。在壹些沿海城市,西餐逐漸成為壹種時尚美食。來自國外的香煙在很大程度上擠走了中國的煙草和水煙。這些現象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食品工業。但在廣大的農村,貧苦農民還是吃糠咽菜,西餐根本沒有市場。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國家對城市居民實行糧食定量供應。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人的飲食結構都在發生變化。主要是飲食多樣化,主食比例逐漸下降,副食和水果比例逐漸上升。主食的內容也在變化。大米、面粉等面米是主食,吃玉米粉、高粱粉的人逐漸減少。肉類食品,各種新鮮水產品,新鮮蔬菜,飲料隨處可以買到。(3)住房:在住房建設方面,民國時期城市仍有大量老式住宅,農村仍有茅草房。在沿海城市,壹些富商和官僚建造了“洋房”。在城市的房子裏,有電燈和自來水,這給普通大眾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居民住房得到不斷改善。不僅人均居住面積擴大了,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改善。(4) OK:民國時期的交通有壹定程度的改善。轎子和馬車逐漸減少,人力車和自行車成為常見的交通工具。城市裏有柏油路、公共汽車和電車。公路和鐵路交通也有所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交通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新鐵路已經建成。城市交通除了公交車和電車,還有出租車。壹些大城市已經開始擁有地鐵。自行車是城鄉人民的主要個人交通工具,因此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改革開放後民航發展很快,現在全民都能飛。利用假日旅遊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許多人生活內容的巨大變化。人們逐漸打破了過去封閉的生活環境,離開家人,離開家鄉和縣城,出國旅遊。(二)現代交通運輸和通信運輸的發展:(1)19年底,列強競相在中國投資修建鐵路,如俄、德、英、法分別修建的中東鐵路、吉焦鐵路、廣九鐵路、滇越鐵路等。列強通過修路、控制鐵路沿線大片土地和資源、運送軍隊獲得高額利潤。列強控制的鐵路延伸到哪裏,他們的勢力就延伸到哪裏。(2)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壹條鐵路是詹天佑修建的京張鐵路。(3)民國時期交通發達。(4)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舊鐵路進行了改造,改建了許多新的鐵路和公路,形成了全新的網絡運輸格局。比如上世紀50年代,修建了寶成、夏穎等30多條鐵路,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修建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蘭新鐵路修建於1957至1966之間。1966 ~ 1976期間,完成成昆鐵路、湘黔鐵路、南京長江大橋。改革開放以來,新建了大秦鐵路和京九鐵路。正在建設的寧西鐵路和青藏鐵路是支持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舉措。(5)新中國成立初期,民航發展非常緩慢。改革開放後,乘坐飛機的限制逐漸放寬,越來越多的人乘飛機出行。現在有幾十家航空公司,航線和航班數量還在增加。目前全國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都有航線,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與很多國家都有直達航線。傳播:現代傳播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清末,傳入中國。民國時期,僅由政府使用的郵政、電報和電話發展到壹定程度,逐漸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通信主要指信件的傳遞。現在,除了傳統的普通郵件、掛號郵件和航空郵件外,還增加了特快專遞和特快專遞項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使用傳真機或聯網電腦與千裏之外的親戚和朋友交換電子郵件。電話已經基本普及到鄉鎮,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尋呼機和手機。近代以來,報紙、電影、廣播、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大眾傳媒逐漸普及,進壹步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數字化正在改變世界。我出生在山東青島的農村。應該說30年前我在全國還不算很窮。這些年我目睹了許多變化:

首先,生活水平提高了。衣服:過年才能穿新衣服。當然,夏天買汗衫和褲子是另壹回事。現在老家的孩子穿的和城裏的差不多了。食物:我以前吃的很差。我告訴孩子,小時候冬天的主食是紅薯。當孩子們說妳真的很開心的時候,我真的是五味雜陳。現在我家鄉的孩子們經常可以吃到海鮮。生活:小時候住在夯土墻的房子裏。現在村裏很多人住在樓房裏。好:30年前住在鎮政府駐地。我每天只有兩輛公共汽車去縣城。現在每個村莊都有自來水。娛樂:30年前,附近鎮上的壹所中學裏有壹臺彩電。夏天它被放在操場上,周圍村子裏的每個人都去看它。工作:30年來村裏只有兩臺拖拉機。現在幾乎家家都有農業機械,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二是思想面貌沒有太大改善。三十年前落後愚昧的農民,今天依然落後愚昧。雖然現在文盲率很高,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人們的思想水平並沒有太大的提高。取而代之的是,30年前滅絕的土地廟在每個村莊都得到了重建。

第三,收入的提高主要靠打工。我父母過去背對黃土種田。現在青壯年都進了工廠,靠簡單的機械勞動賺幾百塊/月。排除價格因素,田地裏的收入沒有變化,只是他們以前種糧要付錢,不賺錢。現在他們免費免稅,賺了壹點,農業收入增加很少。

第四,村官可能是最不受監督的領導幹部。以前人們說“不要把村官當不當幹部。”現在村官真的很棒,尤其是地處城鄉結合部,受全國房地產銷售影響的村支書!這可能是最大的腐敗集體!具體手段多種多樣,但集體財產轉讓給村官的現象並不是個例。比如村裏成立公司,村兩委壹堆人就成了公司的“高管”。通過暗箱操作,村裏的財富變成了公司的資產,公司的老百姓沒有任何股份。變化真的太大了。

三言兩語說不清楚。

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也不為過。說實話,我知道的不多。

估計變化很驚人,不變更驚人!

補充:變化很驚人。深圳不用多說,應該是首選。(這裏不再是漁村了)

我覺得更神奇的是那些變化不大或者壹成不變的。

今天早上,我看了綠色空間節目,這個節目講述了怒江流域山區村民的生活。我驚訝於他們幾十年不變。我看到八歲的小女孩劉鎖,每天獨自走兩趟路去上學,有幾個人因為劉鎖而失去了生命。。。。

今天看了15被拐婦女壹直關在窯洞裏的電視節目,再次感嘆農村的驚人不變!(好像只有環境的惡化和人們的殘忍冷漠改變了。)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人都知道三十而立的道理,三十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元,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改善。農民的記憶和統計,見證了他們衣、食、住、行、用的巨大變化。

變化壹:從“每天吃不飽”到“不種地但吃好”

今昔對比:“大承包前,我家五口人,生產隊每季發糧食,可以用夾克衫帶回家,經常挨餓。”錢顏勇,安徽明光市潘村鎮前西村人,上世紀80年代在村裏當幹部,80年代末開始從事水產養殖。現在他是壹名農民企業家。他說:“以前每天種地都吃得飽飽的,現在不僅吃飽了,還吃得飽飽的。”

數字與點評:從“吃不飽”到“吃好”,反映了農民生活“從貧困跨越到溫飽,從溫飽跨越到小康”的兩大轉變。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農民的生活普遍貧困,恩格爾系數高達70%。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家庭生產配額的普遍發展,中國農民壹舉越過了溫飽線,恩格爾系數下降到60%。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隨著包括取消農業稅在內的壹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生活持續改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0%,達到小康線。

變化二:從“壹衣多季”到“壹季多服”

今昔對比:“以前孩子的衣服可以穿,幾個孩子要穿壹件衣服。哥哥戴上後,就傳給了弟弟。不像現在,小孩子的漂亮衣服可能有壹大箱。”寧夏銀川市永寧縣洋河鎮那家湖村81歲的回族老人那誌邦說,那時候什麽都缺,買吃的要糧票,衣服自己做,買布要布票。

數字和評論:“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這是很多農民前世的記憶。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改變,我國農民的服裝消費正在發生變化。以寧夏為例,2007年,寧夏農民人均生活支出達到2528.8元,其中人均服裝消費184.3元,比1983年的28.8元分別增長了155.5元和5.4倍。

變化三:從“幹鋪”、磚瓦房到“別墅建築”

今昔對比:“我十幾歲的時候,村裏的房子都是幹鋪的,做夢也沒想到有壹天能住上樓房。”江西省武寧縣清江鄉上灣自然村54歲的邱這樣說道。近幾年,上灣村31戶在政府的支持下,全部拆了舊樓建新,建起了2-4層的小樓。每棟樓裏都有自來水和水可以沖廁所,而樓外則是數百畝綠地毯般的吊瓜,整個村子看起來就像是城市郊區的別墅。

數字與點評:70年代的“幹鋪”,80年代的“磚房”,90年代的“混凝土”,新世紀農民開始住別墅。江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江西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由1980年的11.8平方米增加到36.8平方米。其中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人均34.26平方米,占住房面積的93%。江西省統計局農業處處長葉德祥說,該省81%的農民住宅有衛生設施,其中14%是抽水馬桶。

變化四:從“趕集”到“旅遊”

今昔對比:“原來晴天壹身灰,雨天壹身泥,到處都是黃泥路,不敢穿皮鞋。”說起村道的變化,47歲的江西省安義縣村民劉尚佳滔滔不絕。現在村組和戶戶都用水泥路連接起來了。在贛南偏遠山區,原來是農民外出趕集,很多人壹輩子很少去壹次縣城。但近年來,尋烏縣幾個種植臍橙的果農自發組織了壹次赴美考察美國新奇士臍橙的產銷情況。

數字與點評:2007年底,江西省鄉鎮基本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和通公路率分別達到71%和93%,近四分之壹的自然村通了油水泥路。路很好。隨著自行車、摩托車的普及,汽車開始進入農家,農民越走越遠。2007年,江西省2%的農民外出旅遊。

變化五:從“老四件”到“新N件”

今昔對比:在政府補貼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農民劉國平最近安裝了壹臺太陽能熱水器。他說:“有了太陽能熱水器,就不用燒柴,也不用耗電,既經濟又方便。”山東的壹些農民有寫日記的習慣。記者看到,鄒平縣農民劉宗水的日記,多次記錄了家裏電視機更新換代的過程;在平原縣農民楊春玲的日記中,他記錄了他的鄰居買了壹臺“家庭影院”和壹臺電腦。

數字與點評:30年來,我國農民家庭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從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老四”品到電視、洗衣機、錄音機、冰箱、電風扇、DVD機“新六”品,再到油煙機、熱水器、空調、電腦等產品。在山東,截至2007年底,全省每個村莊都有電和電話,每100戶農村家庭擁有39臺冰箱、104臺彩電、61臺DVD播放機、57臺洗衣機和23臺熱水器。

變化六:從“因貧輟學”到“免費上學”

今昔對比:河南省鄧州市高集鎮19歲女孩周雪仙,在北京工作,很羨慕還在上中學的弟弟。她說:“因為家裏窮,我二年級的時候就輟學了。我哥趕上了好時候,上學不用交學雜費。”51歲的李雪芳來自河北高碑店市喬劉畈村,2007年因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在北京花了4萬多元進行手術治療。回家後,她從“新農合”管理中心拿到了12000元的補助。他感嘆:“作為農民,我可以像城裏人壹樣看病報銷。以前想都沒想過。”

數字與點評: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農民生活的最新變化是開始享受文化、娛樂、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惠及1.5億中小學生及其家庭。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也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已有2679個縣(市、區)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8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他們可以像城鎮職工壹樣享受醫療報銷的待遇。

  • 上一篇:後果很可怕:為什麽不能穿有圖騰圖案和紋身的內衣?
  • 下一篇:安宮牛黃丸哪個廠家最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