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
(1)培養目標不同。中學教育是為了讓學生進入大學。大學教育是為了學生進入社會。雖然教育的本質是傳授知識,提高人的素質,延續人類文明,但中學是基礎教育,本質上是中等水平的通識教育,為學生的深造和就業做準備。中學教育強調學生會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經過壹系列嚴格的訓練後順利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所以,中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更高層次的學生。大學不壹樣。它面向社會,是壹種職業教育。其目的是從未來社會生產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盡可能照顧學生特定職業的特殊教育,通過“全人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既能獨立於社會,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建設作貢獻的高素質人才。
(2)培養方式不同。中學培養“考”的學生,大學培養“學”的學生。因為中學和大學追求的目標不同,所以教育培養學生的方式也不同。目前,在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高考競爭激烈,所以人們自然選擇高考率和進入高校的重點率作為衡量壹所中學教育質量的標準,中學不得不實施以培養高分學生為主要目標的“應試教育”。大學不壹樣。社會需要的是壹個能夠高效、高質量工作的人,要求勞動者具備良好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而且,在當今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每個勞動者都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大學教育強調學生不僅要“學”,更要“學”。是培養最好的分辨現在學什麽技術的能力,不是什麽都教妳。
(3)教育模式不同。中學是封閉教育。大學是開放教育。中學教育的內容是封閉的,各學校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組織教學。教學模式基本封閉,按照“老師授課-解題演示-課外解題練習”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大學階段是開放教育。除了老師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極進行探索性學習,讓他們懂得辨別真理,吸收真理。學生在研究性和創新性學習中學習如何收集知識、識別知識、綜合知識、應用知識和創新知識。通過前瞻性、高效性、多維度、綜合性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轉變觀念、開闊視野、提升能力,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大壹新生在學校基本在同壹起跑線上,畢業離校時,差距明顯。這種差距不僅僅是知識上的差距,更是觀念、視野、能力上的差距。
(4)教學方法不同。中學老師“逼”學生去,大學生“追”老師去。大家都親身經歷過,中學老師不僅是學習上的指導者,更是學生生活中的“監督者”。為了讓學生專心學習,他們每天都圍著學生轉,總是“逼”著學生不遺余力地朝著明確具體的考上大學的目標前進。大學老師不壹樣。他們壹方面希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老師不是老師,是指導老師。他們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關鍵在於學生自主吸收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壹個解決者。為了得到答案,學生們必須點擊它並輸入妳的疑問。另壹方面,大學教師要同時承擔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任務,不可能集中精力從事某壹方面的教學,所以大學教師不可能天天圍著學生轉,和學生面對面接觸的機會比中學少得多。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們需要主動尋求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大學裏,學生應該“追”老師。
5)學習狀態不同。中學是控制性學習,大學強調自主學習。中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外部,中學老師起主導作用。為了有效利用學生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的學習計劃、學習內容、學習問題都是老師安排的,甚至連學習方法、解題步驟、寫作格式都要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可以說,在中學,學生就像壹個被牢牢控制,在不斷跳動下被動旋轉的“陀螺”,壹個被動學習的“機器”。在大學裏,學生必須自主自覺地學習,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因此,大學生需要有自我壓力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現在的大學生不缺乏理想和基礎實力,更多的是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毅力和恒心。
(6)學習風格不同。中學學習老師幫妳控制,大學學習需要妳經常“反思”。到了中學,學生習慣了老師的“壹口壹口的餵”。總的來說上課慢,解題演示多,上課基本都能消化。而且他們經常有定期的考試,學的內容也是壹樣的。所以他們會在壹個階段知道自己學的怎麽樣,等考試成績出來了,再和其他同學比較。而大學老師講課精準、少而快,壹次就是幾章幾節,還有很多抽象的講解。壹般只講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思路結構或者壹些關鍵問題,大部分課程內容都是學生自己完成的。老師壹節課的內容,往往需要學生幾倍的時間去消化和理解。即使有課堂作業,也不是要求完成的,要看學生的自覺,不像中學,強制性很強。因此,尤其需要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提醒A在課程學習上投入了足夠的時間來鞏固所學知識。切記永遠不要放松自己!
(7)學習內容不同。中學的每個人和大學的每個人壹樣忙。到了中學,可以說大家課後忙的只有壹件事,就是把全部精力集中到高考要考的幾門課的學習上。除了高考的要求,沒有人敢再多關註什麽了。即使對某個專業的發展感興趣,但如果和高考備考有沖突,也只能忍痛暫時放棄自己想要的。大學學習不壹樣,因為大學是職業素質準備教育。不同的學科和專業有不同的課程設置和學習要求,學習內容、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實行學分制後,學校允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能力自由選課。即使是同壹個專業的學生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課程。另壹方面,大學不僅要求重視課堂學習,也非常重視實踐訓練;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實際工作中需要的各種能力。
(8)學習要求不同。中學強調標準,大學鼓勵創新。在中學,不僅大家學的課程壹樣,而且有統壹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教學內容和要求。為了避免學生在考試中出錯,老師甚至對學生的解題步驟甚至寫作格式提出了壹些“規範”的標準。中學生似乎成了這家工廠培養的“標準件”。殊不知,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嚴格規範的思維,也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大學不壹樣。大學倡導學術自由,鼓勵學術創新。因為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也是產生知識的地方,是發展科技生產力的“主戰場”。它需要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能否為學生發揮天性和才能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成為評價壹所大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所以,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給學生“魚”,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魚”。
(9)不同思維訓練。中學學的越多問題越少,大學學的問題越多越好。因為中學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中學老師的艱巨任務是帶領學生想辦法攻克難題。中學老師希望教的學生越多,問題越少。但是,大學不是。大學需要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問題越多越好,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和老師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他們看到的問題越多,創新發展的機會就越多。所以大學生要把自己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培養自己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敢於向老師提問,願意和同學討論,敢於挑戰權威。
(10)管理方式不同。中學要求服從,大學提倡個性。中學生在很多方面還不夠成熟,所以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他們認為嚴格的管理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足夠的學習時間。所以很多中學對學生采取“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學生很少有自主安排的自由。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服從。但是,壹旦進入大學,就不壹樣了。大學必須給學生獨立發展和展示個性的空間,以幫助學生活躍思維,開發潛力。同時,他們應該積極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以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促進他們快速健康的發展。就像以前的同學描述的那樣,“大學裏連落葉都是精神的,連空氣都充滿了自由清新的氣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才能真正獨立成長。但是,有很多被寵壞的同學反而覺得不舒服。還有很多學生在大學裏不能理解“自由”的真諦,讓自己的船在出海前被“自由”的風吹得暈頭轉向,東倒西歪。他們從壹開始就放松了自己,最終在失去外部約束的時候失敗了。
(11)職責不同。在中學,別人把妳當小孩,在大學,別人把妳當大人。在中學,學生普遍不滿18歲,在別人眼裏還是孩子。的確,這個時候妳還沒有完全長大,在法律上也是壹個需要父母監管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學,雖然在父母眼裏妳可能還是個孩子,但是在別人眼裏,妳已經不是法律概念上的孩子了。十八歲是壹個重要的法律界限。這個年齡,意味著妳要獨立承擔作為公民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意味著妳必須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尤其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12)生活方式不同。中學靠別人管自己,大學靠自己管自己。在中學,除了自己的學習,學生很少有其他需要擔心的事情。那時候的學生很少離開父母,即使是住校的學生,也不會離家太遠。他們每周回家壹次,或者他們的父母來看妳。他們沒有獨立感或孤獨感,他們的父母會幫妳做生活中的所有家務。到了大學,大部分同學都要離開家鄉,遠離父母。聽不到父母的嘮叨,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妳必須學會照顧自己,更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在壹場比賽之前,妳要學會獨立生活,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他人友好相處,更重要的是,選擇妳該走哪條“路”。這是大學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13)學習視野不同。只要中學還在課桌上學習,大學就應該站起來環顧四周。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思想家懷特海說:“在中學,學生在課桌上學習;在大學裏,他應該站起來環顧四周。“也就是說,在中學,學生只需要控制學業;到了大學,我要明確自己的目光,擴胸,站起來四處探索,思考“我每壹步怎麽走?“在大學裏,壹切都要靠自己。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妳的人生軌跡都是不壹樣的。我們不能等到讀完大學四年再去想這些道理,然後再去想明白。我們不能等到穿上學士服才感嘆:“大學四年真的是虛度了,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麽大的教室,我好像什麽都沒學到。"
(14)發展路徑不同。中學靠別人幫自己做規劃,大學需要學會自己做規劃。在中學階段,學生更多的是依靠別人的幫助來規劃自己的中學生活,比如上什麽課,做什麽作業,怎麽復習,每天做什麽,考什麽大學,甚至誌願,都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和指導下完成的。大多數情況下,妳只要服從,沒有太多選擇。在大學,壹切都是妳說了算,妳說了算。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大學有很多事情可以選擇:上什麽課?有幾節課?選擇什麽樣的老師?怎麽學習?妳參加哪種社交活動?不管妳想不想考研,妳都會遇到這些問題。如何選擇?關鍵看妳如何認識自己,妳的發展方向是什麽。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對自己和周圍有壹個深刻清晰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下定決心選擇自己的道路。可以說,大學階段是否順利,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壹本好的職業規劃書。職業規劃其實並不難。如果妳掌握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設定目標,采取實際行動”的原則,妳就能成功走上自己喜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