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美德教育

如何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美德教育

摘要: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悠久的美德傳統。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要把課堂教學與傳統美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關鍵詞】新課標課堂教學傳統美德教育我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被譽為世界“禮儀之邦”。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有著悠久的美德傳統。在學校精神文明建設中,要把課堂教學與傳統美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1.對中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明確要求。為了培養合格的新壹代,中國在教育法、教師法和義務教育法中納入了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設”。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都應該總結和繼承這份寶貴的遺產。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我國傳統道德中的積極因素,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為社會主義新道德建設服務,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教育、有紀律的壹代新人打好基礎。各學科新課程標準對繼承本學科傳統美德教育提出了具體的教學要求。例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當註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文道結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壹的特點,在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壹優勢,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傳統美德教育。除了語文教學,包括數學、英語、自然、音樂、體育、美術在內的其他學科的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和任務。第二,課堂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壹般操作1。挖掘精髓,編寫教案。要使這種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明白傳統美德教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不能靠生硬的灌輸。這就要求每壹位教師不僅要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還要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積極探索教材的思想性。其實各學科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思想品德、語文、英語課程的思想教育內容豐富,其他學科潛在的思想教育內容也不少。比如,數學課必須適當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可以利用自然現象和實驗,引導學生關愛自然,服務人類,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藝術和音樂可以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教師精心準備每壹堂課,在教學過程中科學、靈活、生動地融入傳統美德教育內容,使這種思想教育在課堂教學中作為壹項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實際,結合課文內容,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科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當然,傳統美德教育也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將教育融入有趣的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受到教育,規範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2.創設情境陶冶性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情境等方法去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教會他們做人。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科學生的特點,形成壹套有效的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語文教學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導語、背景介紹、播放音樂、表情朗讀、情感講解、提問提問等方式,盡量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場景或氛圍,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境界”,與文中的人物“相遇”,讓文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腦海中栩栩如生,使學生身臨其境。比如《穿越零洋》就是壹部眾所周知的代表作。在教學中,我先介紹詩人不幸被俘,不屈不撓的背景,然後播放音樂朗讀的錄音和壹段古箏音樂,要求學生隨播放的音樂單獨、分組、集體朗讀。哀怨而感傷的古箏音樂,悲涼而慷慨的詩歌朗誦,壹下子吸引並感染了同學們。然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中所描寫的意境,深刻體會詩人的情懷和精神,通過不斷的閱讀、理解和感悟,逐步進入詩歌的境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這樣,學生們仿佛看到了詩人頭戴鋼盔帽,身穿襯衣,昂首挺胸地站在敵人的船頭,面對海洋的滾滾波濤,思緒萬千,百感交集。這種情況怎麽能不給學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呢?詩人的浩然之氣,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如何不使學生思想感動,心靈陶冶,情感升華?這時,再壹次組織學生深情地朗誦這首詩,他們在背誦這首慷慨激昂、蒼勁有力的詩《自古誰無死?" 3.融合知識教書育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註重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家鄉、學校、自然的感情;結合時事開展公民道德教育。以此整合課堂教學知識,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啟發教育學生。比如英語教學和禮儀教育的融合。禮儀教育是道德修養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初中),加強禮儀教育對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禮儀就是人的言行要符合壹定的規範,人要和藹可親,平等相待,公平有禮。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禮儀,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孔子曾說:“不學禮儀,不可立。“也就是說,壹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從學習禮儀開始。禮儀是壹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面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質的重要標誌。作為學生,禮儀是壹個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面貌的綜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識傳遞的同時,利用教材內容有機地進行禮儀教育。如果妳學會了“真;;相信”,我教給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學習“停止;;車站;辦公室;課”,教育學生在公共場所註意禮儀;學習“幫助;";不對;態”,教育學生相互包容,真誠待人,知錯就改。讓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學習西方文化,有意讓學生滲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會貫通,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英語課堂上大放異彩。第三,課堂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的壹般方法。本文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為例,探討了滲透傳統美德教育的壹般方法。1,正面引導教師要準確清晰地向學生宣傳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要從具體生動的史料中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領悟真諦。比如針對學生高消費的現象,可以講出文帝崇尚節儉、景帝愛惜糧食的例子,啟發學生認真思考,引導學生自覺調整行為。2.情感熏陶“愛比真理更有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具體生動的史料或實物,輔以感性的語言去影響學生,喚起學生* * *的聲音。如通過講述班超、嶽飛、戚繼光、林則徐、虎門滅鴉片、魯迅、張自忠等感人事跡,激發學生強烈的報國情懷,樹立振興中華、富國強民的決心。真誠的道德情感來自於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要通過“自我塑造”來達到塑造學生的目的。3.直觀教學各地豐富的德育資源是德育的“活教材”,教師要充分利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圖表、電影、參觀和社會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印象,使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當我們講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講述鄧世昌帶領致遠艦全體官兵在抗擊日軍的海戰中英勇犧牲的英雄事跡時,同學們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4.比較鑒別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辨別歷史中的是非、善惡、美醜,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增加對民族英雄和祖國的感情。例如,當談到中國的“第壹次代表大會”時,我們突出了李和為革命事業做出的英勇犧牲,而相反,周佛海卻背叛了革命,成了壹等漢奸。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愛國者的形象。揭露叛徒的醜惡嘴臉。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明辨是非,判斷美醜,樹立光輝的愛國形象。增強民族自尊心,成為真正的愛國者,從而深化愛國主義。
  • 上一篇:中國古代人物畫的創作理念
  • 下一篇:什麽是樂理高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