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希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許多古老的傳說,其中“嫦娥奔月”是最受歡迎的。傳說嫦娥的丈夫後羿是壹位拯救人民生命的英雄。他們希望永遠活著,永遠相愛。於是後羿歷盡千辛萬苦,向天後要了長生不老藥。後羿的徒弟知道後,在8月15日,趁後羿不在家,威脅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被迫壹口吞下仙藥。結果她輕如青煙,飛向了天空。從此,她成了長期居住在月宮的仙女,與後羿分離。後羿回家得知此事後,悲痛萬分,於是在醫院裏獻上瓜果食品,把思念寄托在嫦娥身上,村民們尊重後羿和嫦娥的感情,以拜月為榜樣。
事實上,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祭月儀式。據中國古籍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帝王就有春日拜月的儀式,以祈求豐收。古人認為,如果沒有月亮給予露水,沒有月亮計算農時,就不可能有大豐收。北京著名的建築祭壇是明朝(1368-1644)皇家祭月的地方。
中秋節從七世紀的唐朝演變成賞月活動。傳說湯是壹位多才多藝、魅力非凡的皇帝,他非常喜歡賞月。有壹年的八月十五,唐看著明月,突發奇想,想去月球旅行。他用魔法來到了月球。在壹座寫有“廣寒宮”字樣的宮殿前,壹群仙女隨著優美的音樂翩翩起舞,唐看得入了迷。回到地球後,他把在月宮聽到的音樂譜成了絢麗多彩的羽衣,成為壹代代流傳下來的佳作。這樣優雅的故事壹經流傳,人們紛紛效仿,在月圓之時歡聚壹堂,欣賞人間美景。久而久之,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賞月節。
因為秋天是農民收獲的季節,所以中秋節實際上是農民的“秋收節”,他們在這壹天喝酒跳舞,歡天喜地地慶祝豐收。王子、貴族和學者都把中秋節視為壹個浪漫的節日。他們娛歌載舞,對吟詩作對,借明月抒懷。無論是有錢有勢的,還是老百姓,賞月都是壹件樂事。許多歷史遺跡,如拜月祭壇,月亮亭和觀月塔,至今仍遍布中國,就是這方面的證明。
偏激
中秋節來自我。
“中秋”壹詞出現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唐太宗的書中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的記載,說明當時已經有了節日的雛形。中秋節的活動在繼承歷代祭月儀式的同時,也日益被唐代自由浪漫的精神所豐富,如嫦娥奔月、吳剛玉兔、唐夜遊月宮等神話的出現,使唐代以來的中秋節文化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和浪漫的魅力,中秋節習俗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演變。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北宋唐太宗年間,朝廷正式將農歷八月十五日定為天下人的中秋節,是壹個為了世俗幸福而放假的日子。明清以後,中秋節繼續向民俗化方向發展,最終成為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民間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
皇家祭月
所謂“太陽是陽的主宰”“月亮是陰的主宰”。在祖先的觀念中,太陽和月亮代表陰陽,它們之間的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障。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東方,月出西方,陰陽之長,終始相巡,乃至天下之和。”因此,祖先非常重視祭祀太陽和月亮。
春秋末期,李周記載:“仲春,我擊鼓寫《讖緯詩》,以反暑;中秋夜冷,亦冷也。”描述了祖先在中秋之夜敲鑼打鼓奏樂,祭月迎寒的場景。《祭義禮》說“祭日壇,祭月脊”。即根據太陽和月亮所代表的陰陽關系,把太陽祭祀給高臺,月亮祭祀給坑。《史記》、《閉經》也記載“牛祭日,羊祭月。”就是用牛祭祀太陽,用羊和豬祭祀月亮。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家禮儀中繼續流傳。秦朝時,全國各地都建有日月神壇,山東就有日月神壇。秦始皇祭日成山,祭月萊山。漢武帝在位時“夕月鞠躬”,行夕月之禮。北魏、隋唐、明清沿襲了秋分祭月的禮儀。明朝世宗年間,在北京建月壇,供奉天子在秋分時設壇,夜間祭拜月神。這就是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明嘉靖祭》記載:“秋分祭夕月壇。”他還說:“月壇每三年祭祀壹次。祭以醜,陳,魏,徐。朝日派文官,夕派軍機大臣。”即每三年有壹次大祭,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以防醜、陳、魏、徐。其他年份,文官被發配拜太陽,武官被發配拜月亮。
提索
民間祭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由朝廷和上層貴族奉行的祭月儀式逐漸在中國流傳到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祀神已經成為壹種流行的功利性民間活動,並逐漸形成壹種習俗得以延續。同時,祭月的日子也從秋分移到了中秋節,中秋節是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
自宋代以來,秋季祭月的習俗開始變成乞求月神保佑。男人追求名利,女人追求美如天仙。宋代金英之在《新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其他郡。全城的孩子,不分富貴,可以自己上十二三個,都是穿大人的衣服上樓,或者在中庭拜月,各有各的時期:男人願意早走,爬仙女的月桂。女人都願意長得像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節祭祀月亮,形成了壹套相對固定的祭祀儀式。明代劉東、俞懿正的《帝都風光略》描述了明代北京的中秋習俗:“八月十五,祭月,果餅須圓;分瓜,必刻如蓮。紙市月光紙,畫得像滿月,坐在蓮花裏,月光灑滿菩薩。有壹只兔子杵和壹個人站在中國的月亮下的鬼殿裏,把藥搗在臼裏。紙小三寸,紙高三寸,工人五顏六色。月色位於月中,拜月則燒月光紙,撤供品,散族歷之。月餅結出果實,親戚反哺,餅徑兩尺。女子回寧,總有壹天會回到婆家,也叫團圓節。”它描述了在中秋節晚上為面朝月亮的人設立壹個祭祀箱,其中提供月餅和水果等圓形祭品來崇拜月亮。然後燒了月光紙,分了祭品。
祭祀月亮的活動在民國時期仍然流行,但因為形勢的變化,1949年以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只吃月餅,不知道祭祀月亮。但近年來,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重新興起。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孔子有句格言“不學禮,不可立”。祭祀禮儀是壹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居中國傳統“五禮”之首的吉祥儀式,就是祭祀天地之神的儀式。
所以應該說,祭月活動被重新重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儀式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清明節每年祭祀黃帝陵,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拜月和孔子誕辰(8月27日)等活動,都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華夏文明的主要儀式。
祭月儀式
明清時期的祭月儀式,如《帝都風光略》所述,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也是唐代以後根據中秋節發展起來的以“合家團圓”為主題的民間祭祀活動。
敬祭月。《論語》說,“祭神如臨。”說,就是像妳在身邊壹樣崇拜上帝。中秋節前應該可以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的尊敬。
在中秋節晚上,家人聚在壹起,朝著月亮升起的方向舉行紀念儀式。儀式前,月亮像(俗稱月光紙)高掛,放置月餅、酒品、西瓜(切成蓮花形狀)或其他水果等食物作為祭品,外加兩支紅蠟燭、壹個小香爐(或香爐)、三個酒杯(或酒杯)。如果跪下(漢代也稱坐,即雙膝繃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立案前需要打下跪座。
從家族中選祭司(明清時有“男不拜月”的習俗,所以祭司壹般是家族中的女性長輩。但是,明清的習俗在現代的月亮崇拜中可以忽略。此外,為了培養晚輩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神父壹職也可以由晚輩家庭擔任。習俗可以繼承,也可以打破,不必拘泥。),其職責是代表並帶領家族行使祭月禮儀。選擇另壹個貢品來領導向月亮獻祭的過程。
現代中秋賞月,應該是基於對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引導心靈對傳統文化與禮儀的認知與融合。頭腦無處不在,但在細節上可以不拘形式。承前啟後,不局限於過去,這才是現代人應該祭祀月亮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