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2020-08-14

2020-08-14

中國武術技擊大實驗是中國武術歷史上難忘的往事,壹段不應該被湮沒的歷史。

從1979年國家體委啟動武術技擊研究開始到1989年武術散打正式成為全國的比賽項目,中國武術技擊歷經了漫長的十年大實驗。

這十年,無數來自官方和民間的武術家、武術運動員、武術愛好者投入其中,規模之大,人數之廣,世界之罕見。他們壹同經歷了武術技擊改革的陣痛,伴隨著武術技擊壹同成長。

這十年,人們對傳統武術散手的長處和缺點有了清醒的認識,在劇烈碰撞中實現了鳳凰涅磐,成長為能夠實戰的中國技擊力量。

這十年,中國大地上有了形成慣例,常年舉辦的國家級、地方級的格鬥擂臺賽,甚至跨越國門進行國際間的格鬥對抗比賽。

這是中國武術史上史無前例的大事件!之前有武術家個人獨自在黑暗中的摸索,之前有民國中央國術館系統內的探索和斷斷續續的有限幾場搏擊擂臺賽,唯有它變革得如此系統如此徹底,只有它有如此大的規模,只有它產生了自己的技擊形態和系統的賽制體系,它是中國武術技擊黎明時壹抹最絢麗最多彩的曙光。

重溫這段不平凡的歷史,看看那些人,那些實驗,看看武術技擊的成長。

武術傳統散手能否進行實戰對抗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民國時期的幾場武術擂臺賽並非我們想象中的傳統武術氣勢如虹,高手如雲,它仍然是具有實驗性質的現代擂臺賽,武術徒手格鬥技術五花八門,最終以國術館改革的徒手技術在賽場上占有較大優勢。後來頻繁的戰事,國術館名存實亡,武術對抗比賽再也沒有機會繼續進行,國術館的格鬥技術也沒有廣泛推廣。

傳統武術散手流傳時間長,流傳範圍廣,關於它技擊的傳說不絕於耳,因此在1979年武術對抗再次開展時,武術技擊運動進行了大量同拳種,如八卦掌、形意拳、太極拳、劈掛拳等拳種的散手比賽實驗。

在1982武術對抗表演賽期間就進行了壹次同類拳種和流派散手形式,形意對形意、八卦對八卦、八極對八極等的對抗公開表演賽。

運動員對抗實踐的反復檢驗表明,如果保持武術套路各個拳種的形式、風格,就無法形成對抗性質的格鬥運動。 這也是今天許多傳統武術名家站出來與現代搏擊選手對抗時,無論對抗結果如何,在對抗過程中除了最初的那個架子,人們也根本看不出他究竟練的那門路子拳的原因。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早先已經進行過大量這種形式的對抗實驗,而且已經證明了無法對抗。

傳統武術散手基本上是同門師兄弟之間采用同拳種進行的“餵招”和“破招”假打訓練,它貌似對抗,實則是體悟和規範套路動作技術。

無數善良的人們對傳統武術散手技擊懷著很高希冀,不願意相信也不願意接受傳武竟然真不能真打的事實。

這期間,進行最多的是不分拳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鬥比賽實驗。

這種形式的對抗格鬥比賽,采用統壹的競賽規則,任何拳種流派的運動員都可以參加,任何拳種流派的技擊方法都可以使用,在比賽中稱重分級別,同級別運動員在比賽中只要能夠戰勝對手就算取勝。

1979年國家體委正式下發文件,正式確定在浙江體委、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三個單位試點散手運動, 由張文廣(北京體院教授)、溫敬銘(武漢體院教授)、蔣浩泉(安大教授)等有中外技擊基礎的武術家向體委有關領導直接組織匯報結果。散打試點隊先後於1979年在廣西南寧、1980年在山西太原、1981年遼寧沈陽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武術觀摩賽中進行了散手技法的公開匯報表演,掀起了80年代武術實戰對抗熱潮的引爆點。

整個80年代,在體制的推動下整個中國眾多體育院校及民間流派都進入了壹個武術散手對抗實驗的狂熱時代。

北京體院散打試點隊的組織者張文廣教授曾於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即練過散手,因此北京體院很快就按照要求展開研究工作,從體院77級中挑選學員組織散打隊,張文廣親自示範手把手指導,與學員們壹起對練,進行實戰對抗,同時編寫整理了中國第壹本散打相關教材《散手拳法》,1982年正式出版。

同樣出身民國南京中央國術館蔣浩泉教授有壹套自己獨特的蔣氏散打體系,後來出任上海武警總隊“格鬥新技”顧問。

1980年北京什剎海體校的兩位教練,練過拳擊與程派八卦掌散手的梅惠誌與學習過意拳和摔跤的李寶如都有散手基礎,兩人看到散手實驗的文件後覺得也可以在什剎海體校進行散手對抗的試點,兩人想法得到了校長李宗權的肯定,梅惠誌任散手教練,李寶如任摔跤教練,請王守忻任拳擊教練,吳彬任武術顧問,組建了什剎海體校的第壹支武術散手隊。

浙江武術隊教練王信得師承 “少林金剛禪自然門”,執教期間對金剛禪自然門技擊術加以改造,訓練出壹支有少林技術特色的浙江散打隊,在79年南寧武術觀摩賽上進行了公開實戰表演。他的散手體系快速而又勇猛刁鉆的立體打法,獲得眾人好評。

陜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孫豹隱組建了第壹支陜西業余散打隊。孫豹隱擅長形意拳,其風格兼具山西及河北的特長和優點,發力脆狠。他以形意拳技術為基礎,吸收國外搏擊技巧,研究出壹套有傳統武術風格又較為實用的散打體系,這些技術匯總在他的著作《現代散打二十法》中。

陜西警校武術教員王景秀在散手教學中積累的豐富實踐經驗,在張文廣散手拳法基礎上吸取泰拳、空手道等技巧,創建了壹套適用於比賽及軍警制敵的散打體系。

遼寧省武警總隊成立散手隊後,東北戳腳翻子門武術家佟慶輝出任教練,對傳統戳腳散手進行試驗改進,結合現代搏擊技術創建了自己的技術體系,而後連續出版了壹系列經典散打教材。

北京意拳(大成拳)武術家姚宗勛得知國家體委開始推行武術散手後,覺得意拳就是從實戰出發的徒手搏擊,於是組建了壹支意拳散手隊伍。姚宗勛在全面繼承王薌齋的拳學基礎上,引進西方拳擊的體能訓練和器材訓練,如:“1.中長距離跑步2.快速沖刺急停練習3.提高身體保護性反射能力練習(科學的抗擊打能力訓練)4.眼功5.沙袋練習6.手靶練習等。”其實在1930年代王薌齋已經開始研究西洋拳擊技術和訓練方法,並在深縣對弟子們進行集訓時就進行過打沙袋和意拳的各種出拳技術訓練。

人們所談及的1986四川傳統武術擂臺賽就是這種形勢下舉辦的壹場公開比賽。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傳統武術散手能打的最好證明,事實是,這是壹場對抗性實驗,使用了壹些正在實驗中的散打競賽規則,許多運動員的格鬥技術還不成熟。

十年,無數場的實戰實踐證明了,不分拳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鬥方式符合武術技擊的基本原理,符合武術格鬥的運動規律,經受住了實戰的檢驗,經過不斷總結經驗,修改競賽規則,武術格鬥對抗項目不斷完善。

不分拳種、不分流派的綜合格鬥切實可行,這種格鬥形式壹直延續到現在。

除了散打技術,還進行了其他形式的實驗。

如:武術散打進行了戴護胸、不戴拳套、不戴護頭,不打頭部的實驗。還進行了戴分指手套、戴護胸可以攻擊頭部的實驗。

1982年1月6日至14日,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了歷時9天的全國武術散手競賽規則研究會。參加會議的有夏柏華、朱瑞琪、曾慶煌、李天冀、趙秋榮等來各院校及民間的十八位武術家。

安全問題是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部分,也是建國後近三十年壹直不敢推行散手對抗的最大障礙。會議最終決定穿全套運動服,上身外套背心樣式的輕便護甲,手戴四指並攏的分拇指薄拳套,腳穿中統輕便運動鞋,全套裝備顏色分全黑和全白兩種。這是最初的散打護具樣式,顯然不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樣子,以後又經歷多次這樣的規則修改。

討論的另壹個問題是:是否可以打頭,是否戴頭罩以及如何打頭。會議期間安排了兩次實驗,做了不打頭的實戰示範,結果證明,因為運動員頭部不能被攻擊,為了防止對方進攻其他部位,經常以頭部為擋箭牌,雙方很難施展攻擊技法,這種規則會導致武術技擊的畸形發展。

最終的意見在《1982散手競賽規則(初稿)》是這樣的:“頭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輕點單擊,不得重擊和連擊,嚴禁用腿法和膝法、肘法打擊頭部(後腦、咽喉為禁打部位,同時禁止采用轉身鞭拳打擊頭部)。”

諸如此類的實驗還有很多,不壹壹列舉。

實驗不是賽場實戰,賽場實戰是最好的實驗。十年間中國武術技擊擂臺賽,從國家到各省、市舉辦過N多場次的比賽。 下面僅列舉重要的國家賽事,及走出國門的賽事。

1979年5月,在南寧舉行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散手和短兵進行了嘗試性表演,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這三個試點單位進行了匯報表演。廣東、福建等省的代表也做了散手表演。

1979年10月,第四屆全運會期間,國家體委調浙江省和北京體院散手代表隊赴石家莊賽區,與河北省體委選拔組成的散手隊進行公開表演。散手試驗比賽不設擂臺,只在地上畫壹直徑為六米的圓圈,出圓即為出界,相當於現在的下臺。

1980年5月,在太原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散手表演的省、市越來越多,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還進行了內部交流。

1980年10月,在昆明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賽,期間國家體委調集了散手試點單位有關人員開始制定全國散手競賽規則,擬定《全國散手競賽規則》(征求意見稿)。

1981年5月,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沈陽市舉行,北京體育學院隊與武漢體育學院隊首次公開進行散手對抗表演賽。

1982年1月,國家體委又調集了北京、山東、河北、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6個單位的有關人員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散手競賽規則研究會,制定了《散手競賽規則》(初稿)並按體重分設9個級別。隨後按照這個規則,11月份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武術對抗項目的表演賽。

1982年5月8日至18日,江西南昌舉辦了第二次關門散手表演賽賽。

1982年11月21-25日,全國首屆武術對抗項目——散手及太極推手表演賽在北京舉行,采用了新規則,參加散手比賽的有北京、上海、浙江、河北、雲南、廣東、山東、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13個單位51名運動員。自此,每年舉行壹次全國性的武術對抗性項目表演賽。

1982年春節期間,香港羅漢門菁華武術會代表團由港抵達廣州,與廣州武術隊進行了散手對抗表演。從這裏開始打開了早期中國大陸散打對香港自由搏擊多年的征戰之門。

1983年5月,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

1983年5月8-19日,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及散手、太極推手表演在南昌舉行。參加散手表演的有上海、浙江、河北、雲南、廣東、甘肅、陜西、山東、山西、河南、武漢體院11個代表隊的52名運動員。

1984年6月1-7日,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有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陜西、河南、山西、新疆、廣東、北京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17個單位的122名運動員參加比賽。

1984年冬,廣東散打隊受香港功夫健身協會邀請,參加了省港澳搏擊大賽,比賽在香港灣仔伊麗莎白體育館舉行,香港、澳門拳手作對抗性競賽,廣東拳手作示範表演,泰國拳手也到場作對抗示範。這是我國內地地區首次將散打運動向港澳地區介紹,也是首次領略港澳地區的搏擊技術。

1985年4月初,由香港鐵虎會、香港柔道國術會、公民體育會、吳添國術會挑選的十名拳手武術家(包括2名泰國拳手及8名香港拳手)組成的港泰聯隊應邀抵達上海參加中港泰拳師擂臺賽。

1985年6月11-17日,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行。同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全國公安武警系統的武術散手比賽,自此武術散手比賽成為公安武警系統每年舉行壹次的正式項目。

1988年9月8-13日,全國散打和太極推手比賽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在1983年以後逐年舉行的散手對抗表演賽的基礎上,首次進行設臺比賽。臺高60厘米,長、寬各為8米,中心有太極圖,更加突出了武術的民族色彩。自此,武術散手的擂臺形式比賽被確定下來。

1988年10月11-12日,中國首屆國際武術節暨第三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深圳市舉行的國際武術散打擂臺邀請賽上,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名運動員參加了為期3天的激烈角逐。中國隊獲得了7個級別中5個級別的冠軍。

十年間,舉辦的各種擂臺賽場次之多,範圍之廣,都使民國時期的技擊擂臺賽望塵莫及,這是中國在強大,歷史的進步。

從1979到1988年,十年實驗。1989年武術散打被國家題為批準為全國正式的錦標賽項目,標準散打實驗期的圓滿結束。

中國武術十年技擊實驗,並沒有脫離傳統武術體系另辟蹊徑,而是沿襲傳統武術技擊理論和技術方法,始終堅持傳統武術技擊的內涵和特色。它不是各種格鬥技術的“大雜燴”,是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傳統武術。中國武術散打,是中國武術家集體智慧結出的果實。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編.武術散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曾於久.武術散打訓練新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3]徐帆.散打的黎明.見知乎武術技擊百年

[4]史濤.散打發展歷史.見《中華武術》雜誌

  • 上一篇:高成本時代如何提高薪酬成本的有效性
  • 下一篇:什麽是家庭隱私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