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日教資考前重要分析 | 教資公告匯總 | 教資備考群
2020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音樂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參考答案
二、音樂編創題(本大題1小題,10分)
31.參考答案
三、音樂作品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15分)
32.參考答案
調式調性:G宮五聲調式轉D徵五聲調式
發展手法:魚咬尾
樂句劃分:引子1-4,a樂句5-6,b樂句7-10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5分)
33.參考答案
(1)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俄羅斯民族樂派代表性作品,體驗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作品的欣賞、討論等方式,了解?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作品風格的了解,熟悉分段的特點,並熟唱作品主題部分。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作品的欣賞,熟悉分段的特點,並了解?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格林卡。
難點了解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征,並熟唱作品主題部分。
(2)教學過程
(壹)範唱導入
教師播放俄羅斯的景色圖片,並配有具有俄羅斯風格的背景音樂,提問學生:圖片中是哪裏?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是俄羅斯,在俄羅斯不僅有美麗景色,還有美妙的音樂和著名的音樂家,壹起開啟樂曲《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這首作品,同時講解關於作品的相關背景。
《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是俄羅斯交響樂的奠基之作,不但描繪了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鮮明畫面,而且揭示了俄羅斯人民的無盡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體現他們性格的壹些典型特征:沈思同健康的樂趣、別開生面的幽默感的結合。
2.教師設問:通過對《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這首作品的欣賞,對於幻想曲又怎樣的了解?
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查閱的資料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壹種形式自由灑脫、樂思浮想聯翩的器樂曲。16、17世紀的幻想曲常由弦樂器(主要是琉特)或鍵盤樂器演奏,多用復調模仿手法自由發展主題。其後,幻想曲常作為賦格曲和奏鳴曲的前奏,與結構嚴謹的賦格曲和奏鳴曲本身形成對比。
(三)深入探究
1.教師播放《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並提問:有幾個主題的呈現?
學生自由回答。
2.教師總結:有2個主題,進而並提問:每壹個主題音樂情緒地變化,以及所描繪的畫面內容?引導學生四人為以小組進行討論,稍後分享討論結果。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第壹主題弦樂齊奏的方式奏出,像領唱壹樣?唱?出緩慢的、抒情的婚禮歌。接著是三個變奏。第壹個變奏的木管、第二個加進了弦樂器,第三個又增加了銅管樂器。
第二個主題取材於歡樂、熱鬧的民間舞曲《卡瑪林斯卡亞》,表現了俄羅斯人民樂觀的民族性格和歡樂的生活情趣。
最後,像壹般的民間舞蹈壹樣,速度開始加快,聲部和樂器增多,好像是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到這舞蹈中來。但是當情緒達到最熱烈的壹刻,整個樂隊突然靜息下來,只聽到舞蹈歌曲主題的片段兩次從遠處傳來,然後,全樂隊用猛然的壹擊結束這首樂曲。
4.教師引導學生說壹說自己了解的格林卡。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介紹俄羅斯交響樂的奠基之作的作曲家格林卡。
米哈伊爾?格林卡,俄羅斯作曲家,民族樂派。1804年生於斯摩棱斯克之諾沃巴斯科伊,出身於富裕地主家庭。在聖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間,於1817年師從約翰?菲爾德學鋼琴,同時還學小提琴與和聲。1833年赴維也納與柏林,師從西格弗裏德?德恩學作曲。返回聖彼得堡後,創作歌劇《為沙皇獻身》,1836年首演獲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為帝國聖堂樂長。1842年第二部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訪問巴黎時與柏遼茲相識,後繼續旅行至西班牙,那裏的民間舞蹈節奏使他心醉神馳。1847年回國,之後又多次出國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歲。
5.教師播放《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並帶領學生演唱作品主題旋律。
(四)拓展延伸
1.教師播放格林卡的歌劇作品《為沙皇獻身》(即《伊凡?蘇薩寧》),了解格林卡的作品風格。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格林卡是俄國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他的《伊萬?蘇薩寧》是第壹部真正的俄國民族歌劇,在劇中格林卡將俄羅斯民歌的特色加入到了傳統的意大利歌劇的框架中。這部作品同他的另壹部名作《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壹同奠定了俄國民族歌劇的基礎。所以稱格林卡被尊稱為俄羅斯民族主義音樂的創始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後,俄羅斯相繼出現了壹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五)小結作業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今天欣賞的作品《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以及他的作曲家格林卡,並讓學生在課後去觀賞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下節課分享。最後在演唱《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主題的部分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四、板書設計
(3)教學意圖
本節課主要講的是《卡瑪林斯卡亞幻想曲》,它是俄羅斯交響樂,通過學習本首音樂作品,感受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鮮明畫面,仔細聆聽樂曲段落主題的不同特點,可以幫助學生進壹步加強對音樂作品的賞析能力。在教學環節中,著重設計了對作品分段賞析和作者了解,在分段賞析中,通過具有引導性的問題,層層深入,將作品區分出兩個主題,詳細說出區別,並通過後面的演唱環節加以鞏固,這樣的設計能夠做到遵循?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緊接著,通過對作品的熟知作為基礎,介紹格林卡,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且了解了不同國家的音樂特色和音樂家,這樣的設計能夠遵循?理解多元文化?。音樂課程是壹門?以美育人?的課程,課程中的自主的探討和交流也符合?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的課程原則。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小題,15分)
34.參考答案
這是壹個問題案例。
根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版)的課程理念分析,張老師的做法有值得借鑒的方面,例如邊播放音樂、邊講解作品,符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理念,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第壹,不符合?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講解感到無趣,課堂陷入了吵鬧嬉笑的氛圍中。
第二,不符合?面向全體學生,註重個性發展?的理念。在課堂逐漸失控後,張老師並未及時關註到學生的情緒,而是通過提高聲音的方式試圖蓋過學生的吵鬧,然而並沒有效果,張老師最終也十分疲憊。
第三,不符合?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的理念。在整個教學中,張老師只是自顧自地講解知識,並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得學生脫離課堂的教學節奏。
改進建議:首先,學生感到無趣,可能是古曲廣陵散較為脫離學生的認知,張老師可以通過課前搜集資料的方式,引導學生發言,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加深學生的理解;其次,在學生感到無趣,課堂變得嘈雜時,張老師應及時關註到學生的變化,可以通過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將學生的思路引回課堂中來,並多鼓勵活躍的學生勇於說出自身的想法。最後,作品的表現、手法等知識較難理解,張老師可以在講解後,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提高學生的思考力。
六、課例點評題(本大題1小題,15分)
35.參考答案
這是個問題案例。
首先,該老師的的教學設計依據了音樂課程標準的部分基本理念,但是也存在不符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的基本理念。其優點和缺點如下。
該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的基本理念。教學設計中,老師利用模仿練習解決弱起小節節奏問題,針對三個聲部進行分聲部教學與練習,並用正三和弦連接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和聲聽覺,這些都屬於音樂實踐範疇;該老師還利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配伴奏的方式提升了學生的創造力。以上設計都符合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的基本理念。
其次,該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教案中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集體教學活動,需要全體學生的參與,尤其是多聲部音樂的學習與為歌曲編配伴奏,因此從這些活動中都能看出該老師考慮到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特點,符合面向全體學生的課標紀念理念基本要求。
當然該老師也存在以下問題。
該老師的教學設計不符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的基本理念。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要求能夠用適當的情緒演唱歌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理解歌曲情緒,體會歌詞情感,總結意境的教學活動,教學方法和活動組織無法看到這是壹個有趣的音樂課堂,踏雪尋梅歌曲典故出自於宋《北夢瑣言》,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而劉雪庵借典故創作的歌詞也體現出了童年天真與童趣。而教學設計中體現的活動可能導致學生無法理解雪天踏雪,騎驢尋梅的畫面感和雪天童趣。因此,不符合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的課標理念。
針對這壹理念,老師應該利用以下教學活動組織實現。
1.導入課堂後通過聆聽理解歌曲歡樂情緒。
2.學唱歌曲時,理解歌詞表達畫面,創造雪天尋梅表演活動,豐富課堂內容,理解歌曲意境。
3.結合多媒體表現歌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