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建築文化有什麽區別?

中西建築文化有什麽區別?

建築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體現了壹種文化類型,建築的文化風格深刻地體現了壹個地區或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中西建築文化在建築特色、藝術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發展淵源諸方面之明顯不同的根本成因在於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顯著差異性。\x0d\壹、中西建築文化差異的分析比較由於地理環境、民族性格、歷史文化等因素差異之影響,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傳統建築在建築材料與結構、建築布局、裝飾色彩、藝術風格、美學價值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x0d\從建築材料與建築結構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結構,榫卯安裝,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視曲線美,氣韻生動。而西方傳統建築材料主要是石質制品,采用圍柱式、券柱式結構,墻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視塊、面的應用,形態厚重。中國傳統建築的磚木結構適應小家小戶的個體生活,憑借經驗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國傳統(古典)建築始終沒有上升到近代力學的研究高度。西方傳統(古典)建築多興建大跨度的拱門、穹隆以容納上萬會眾,要有精密的力學知識,由此促進了結構力學的發展。從建築布局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為群體組合,即由壹個個的單位建築組合而成壹個大的建築群,空間上橫向擴展,講究中軸對稱,追求縱深效果。城市布局多為矩形或方形。整體風格是內向的、封閉的、嚴謹的,追求內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傳統(古典)建築多註重單體的建築藝術效果,空間上垂直擴展,講究突兀高聳,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為同心放射狀。整體風格是外向的、開放的、活潑的,追求外在的進取和自由性。\x0d\從裝飾色彩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由於是木構件,需要油漆或塗料保護,色彩以紅、黃、綠、藍為主色調,臺基多為漢白玉,鮮艷奪目,具有強烈對比的性格特征。而西方傳統(古典)建築由於多使用石質材料,色彩以白、灰、米黃為主色調,樸素淡雅,具有調和性格特征,但內部裝飾鮮色彩麗,追求壹種光怪陸離、迷亂、朦朧的宗教感應氛圍。從建築理念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風格具有溫和、實用、平緩、輕捷等特征,表現的是入世的生活氣息,實踐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較突出,故謂之為“人本主義建築”。西方傳統(古典)建築風格具有冷硬、敦實、突兀、玄妙等特征,體現的是以神靈為崇拜對象的宗教神靈精神或壹種棄絕塵寰的宗教出世觀念,故謂之為“神本主義建築”。\x0d\從時空觀念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文化偏重於建築的時間因素,西方傳統(古典)建築文化則強調建築的空間因素。具體來說,中國建築首先通過營造數重進深、曲折幽深、連綿不盡的群體組合效果體現濃厚的時間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變“空間之中”為“時間之中”的建築表現乃“中軸線”布局。中國建築居室分配的傳統習俗表現為時間意識的長幼有序,而西方建築首先以哥特式為代表將結構上的獨體化和強烈的向上沖刺的空間意識表現得最為充分。此外,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導致西方建築內部垂直空間的廣闊度和外部整體造型運動感的空間意識之超常擴張得以進壹步誇張。從價值觀念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表現為“新陳代謝”(認為建築是人為的),突出“善”字,即註重建築的實用性;而西方傳統(古典)建築表現“永恒”(認為建築是神為的),突出“美”,即註重建築的藝術性。\x0d\從歷史變化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從古到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都千篇壹律,變化很小。“大壹統”、***性特征突出;而西方傳統(古典)建築則不斷創新,風格不斷變化,具有個性突出、多姿多彩的特點,先後有古希臘、古羅馬、哥特式、拜占庭、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帝國風格等建築。\x0d\從美感效應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旨在縮小主客體的“認同”距離,給人以“親近”的感覺;而西方傳統(古典)建築旨在擴大主客體心理距離,使人產生“崇敬”、“仰慕”的感覺。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溫柔敦厚,氣韻生動,曲線美突出;西方傳統(古典)建築雄渾厚重,飛揚跋扈,塊、面體積感強。\x0d\從遊覽鑒賞上看: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重在動態的“遊覽”而不是靜態的“觀望”,人置身建築之中,步移景換,情隨境遷,可仔細玩味各種線條的疏密,色彩的濃淡,體積的變化,體察實與虛的轉換,從而領悟到建築的神韻。而欣賞西方傳統(古典)建築,則像欣賞雕塑作品,它與周圍是明顯分離的,它的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它是暴露的,放射的,其欣賞的方式重在可“觀望”而不是可“遊覽”。\x0d\二、中西建築文化差異的形成原因分析\x0d\地理環境原因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是以木構框架為結構主體,帶有繁復屋頂形式的群體建築。中國人選擇木結構建築的原因在於:第壹,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於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區適合建築需要的石材相對較為難覓,且搬運不便;第三,受文化觀念的影響,除陵墓建築外,中國古人並不刻意追求建築的永恒。在傳統(古典)建築結構形式上,西方與我國有顯著的區別:中國傳統(古典)建築多土木結構,梁架承重;西方傳統(古)建築多石質結構,墻柱承重。由於西方(古希臘、古羅馬)自然環境特點(多裸露的山石,缺少樹木)特別是山石地質因素,西方傳統(古典)建築體現出以石為本的風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沈、龐而大的石塊,以追求壹種高大、強大、神秘、威嚴、震懾效果和體現壹種棄絕塵寰的宗教出世精神。精神現象總是與空間意識緊密聯系的。\x0d\大多數學者認為西方文化濃厚的空間意識,與最早發源於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關。作為西方文化重要發祥地的古希臘,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燦爛輝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著眾多島嶼,互不連續,互相分立,其農耕混合制經濟與漁業活動使生活在這裏的西方民族對地理方位、空間布局的感受較強,極容易產生強烈的空間感受。古希臘眾多的島嶼相對隔離,無形中孕育了古希臘民族的空間觀念,積澱了其“純空間”的潛意識。多變的地形,客觀上在西方人觀念上造成了“空間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維定勢與認識模式。雖然我們還不能說西方文化中的空間觀念就直接地源於地中海沿岸復雜的自然背景,但至少有壹點可以肯定,就是這種特有的地形,無疑促進了這種空間意識的萌芽,並在以後西方文化形成其空間型特征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x0d\而生活在農耕地理環境的東方人,在平緩綿延的沖積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規律,勞作相當有序,過著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循環往復的田園生活。其單壹農耕型的經濟結構,對四季變化依賴較大,人們容易產生強烈的時間意識。\x0d\這種不同的時空觀自然影響到建築風格的差異,中國傳統(古典)建築文化偏重於建築群體的時間因素,西方傳統(古典)建築文化則強調建築單體的空間因素。由於東方各民族多生息於大河流域,生活環境比較優越且相對穩定,生存環境又處於同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狀態,因此東方民族多養成清靜淡泊、自然無為、溫順好養、追求和諧等文化特點。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較差,且生活方式不穩定,時常要與自然抗爭,與外敵鬥爭,故形成拼搏、競爭、重實、求真等文化特點。同時,東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環境屬於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大河沖積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熱水土諸自然因子組合良好,農耕生活節奏穩定而有序,遂產生“天人合壹”“、中庸”等思想;希臘等地中海地區歐洲民族,氣候屬夏幹冬雨的地中海式氣候,土地貧瘠,光熱水土自然因子組合不諧調(西歐的自然因子亦欠諧調),加之海上生活常常與狂風惡浪搏鬥,故產生“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等思想。這種文化觀念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中國傳統建築比西方傳統建築更加註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風格上也相對平和、含蓄壹些。\x0d\文化觀念原因中西建築文化的差異除了地理環境原因的影響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觀念特別是時空觀念、宗教文化觀念、政治文化觀念的影響。\x0d\(1)時空觀念的影響分析:時空觀是對時間和空間的根本觀點。在建築學領域,大多數學者認為,建築時空觀是人們規劃設計、觀覽遊歷建築單體和群體組合時對建築設計布局及其周邊環境的整體感悟。時間和空間雖然密不可分,但由於地域和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建築文化對二者的取向又各有傾向,西方建築文化強調建築單體的空間觀念,中國建築文化則偏愛建築群體的時間意識。古希臘文明起源於海洋島嶼之間的交往,每座島嶼的孤絕無依,面對空間分割的地理景觀,使希臘人很早就產生了強烈的空間意識感受。這種意識表現在對外在世界的科學認識和描述上,便是世界的存在是物質,物質又由原子組成,原子之間則相互獨立存在,這種存在表現出鮮明的空間特點。海森柏在《嚴密自然科學基礎近年來的變化》壹書中指出“:在原子論中,只有物質的最小不可測的組成部分(即原子),被認為是‘存在’的東西,它唯壹的性質就是占據空間。而各種可感知的事物,其質的差別必須用原子在空間中的不同形狀、運動和排列來說明。”這不僅為我們描述出了壹幅古代希臘人空間意識構建的畫圖,而且標誌著西方空間意識的漸趨成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意識不斷地得到強化和證明,西方文化也就沿著這壹途徑,創立了其科學觀與文化觀。空間的特點是永遠的“多”,而不是“壹”;永遠的差異性、有限性,而不是統壹性、無限性。西方科學的基石和手段實際上都是建構在這種空間特點上的。\x0d\趙軍先生在《文化與時空》中論述到“從原子論,幾何學到牛頓力學,無不實踐著空間思維的原則。相對論真正引入了時間觀念,但它還不是時間型思路。它的空間因時間而改變位置,但不因時間的改變而消失或產生,這就是相對論和中國古代思想依然不同之所在。”西方自然科學的這種認識,深刻地影響了西方哲學及各種文化,使之顯示出其空間思路的思維定勢,並影響到各種具體的文化現象,其中包括西方建築的文化現象。\x0d\中華民族有近六千年悠久的歷史,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容豐富。有以陰陽學說為主體,天人合壹的道教思想;有以禮儀、中庸為主體的儒家學說;有強調輪回、因果辨證關系的佛教思想;還有生產實踐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無不壹再地渲染中國建築的時間觀念。\x0d\正因為有這壹種時間觀念,於是在有限的生命形式中追求無限的生命價值,在個體生命的有限過程中追求群體生命的無限延續,從而尊祖、重嗣,形成了以“孝”為中心的宗法家庭觀念,以傳宗接代、群體生命的綿延不斷而在時間上獲得個體生命的不朽。在精神上,則提倡積極“入世”,講究道德文章,以垂訓於後代而萬世流芳,極力追求精神生命的超越與無限。儒家學說如此執著地苦苦追求人生之無涯,證明了其首先從時間哲學角度思考人生問題的重要傾向。佛家思想具有因果輪回的時間意識。中國佛教認為,宇宙本為時空概念的組合。眾生、萬物都是無始無終的生命大海中的現實。而現實中的壹切存在,都是因緣和合,流遷不息的。過去的積累是因,現在的是果;現在的積累為因,將來的為果,因果重重,相續無盡。上溯過去無始,下推未來無終。壹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由各種現象相互關聯所造成的,然後經過成、住、異、滅四個階段,又孕育了新生命的開始。佛教這種輪回的時空觀,實際上是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納入了循環往復的時間序列之中,可見其所強調的也是時間意識。\x0d\中國民間與民俗文化更具有濃厚的時間文化意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俗話、俗語、常言等表達方式凝煉了中華民族的時間觀念。如“壹日不見如隔三秋;壹日夫妻百日恩;壹日為師,終身為父;壹年之計在於春,壹日之計在於晨,壹生之計在於勤;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又如先入為主、先到為君、長幼有序的民俗習慣和思維方式。這些都是中國人時間觀念的體現。概而言之,中華文化思維對時間充滿了偏愛。盡管在人們的傳統宇宙觀與人生觀中不是沒有深沈的空間意識,其宇宙觀本身就包蘊時空兩個層面及兩者的相互轉化。盡管中華古人在觀念地構建其宇宙觀時不會無視與抹煞空間的存在,但中華民族更偏重於對空間之運動形式即時間而不是對空間存在本身的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的時間觀深刻地體現在中國的建築文化中。\x0d\(2)宗教文化觀念的影響分析:中國是壹個宗教文化觀念比較淡薄的國家,宗教的入世觀念、功利色彩比較濃厚。宗教文化對建築的影響不大。如最早的佛寺是在官府的基礎上建的,因此與封建社會時期的其他建築在形式上沒有什麽區別。中國的宗教建築或是采用官式建築的尺度模式,或是采用民間建築的特點“,神化”、“出世”特點不突出。中國佛塔也是世俗樓閣的仿造。因此,有人說“:寺廟是世間衙署的翻版”、“紅塵世界的倒影”。中國宗教建築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觀念”與“實踐理性精神”。而西方宗教建築則刻意體現“宗教神靈精神”和“出世”思想。中世紀建築哥特風格的基督教堂,以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光怪的裝飾,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向往天國的文化觀念,直刺蒼穹的尖頂,也表現了人們崇拜上帝的宗教熱忱(把目光引向天空、向往天國、忘卻現實)和對塵世幸福的渴望。建築師們旨在歌頌崇高美、靈魂美、宗教美、最終極的美。\x0d\(3)政治文化觀念的影響分析:我國古代城市的布局,各類建築的體量和形式大都方整劃壹、主從分明、軸線貫通、秩序井然,而且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千百年保持著統壹的風格,基本形式沒有大的變化。這種現象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政治文化的基本特點,即國家統壹、皇權至上、等級森嚴、典章完備,生產與生活方式變化幅度很小,思想意識的傳統性很強(大壹統觀念),突出地刻畫出了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觀念和人們的生活節奏。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思想對古建築的影響極大,這主要表現在我國傳統(古典)建築在文化上具有三大特點:①以大稱威:萬裏長城、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阿房宮等無壹不以大稱威的傑作。②以中為尊:如周都選址上要“擇天下之中而立國(都)”,在都城規劃上,要“擇國之中而立宮”。建築群的主要建築應建在中軸線上。③禮制至上:即建築具有十分森嚴的等級制度觀念,這從屋頂形式、臺基高低、面闊間數等可見而知。\x0d\而歐洲的古希臘建築親切明快的風格,城市布局呈同心放射狀並普遍建有面積較大的廣場,反映了西方社會民主的開朗的生活;古羅馬建築雄偉、敦實、豪華的風格,則是奴隸主窮兵黷武、驕奢淫逸的生活寫照(如凱旋門、鬥獸場等)。我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經這樣說“:建築是壹面鏡子,它忠實地反映著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無論是欣賞中國傳統(古典)建築,還是西方傳統(古典)建築,都應該註意從傳統政治文化上去仔細體會和把握。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強調統壹性,忽視差異性;強調群體,忽視個體。西方則與之相反。這些都在建築文化中有所反映。\x0d\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古典)建築與西方傳統(古典)建築在建築材料與結構、建築布局、裝飾色彩、藝術風格、美學價值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可以從地理環境、文化觀念等方面找到壹些形成原因,得到壹些有趣的答案。

  • 上一篇:我國鋼結構制造企業資質標準介紹?
  • 下一篇:舉壹個富有文化內涵的例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