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與歐洲的軍事理論區別在於軍隊的規模。首先,因為古代中國地處平原,人口多,農業發達。供養的起龐大的軍隊。這也必然導致軍隊素質的下降,因為培訓軍隊需要時間,而大量的勞動力進入軍隊,等於荒廢農業,也就是等於是荒廢國家的經濟。所以,兵丁都是戰時入伍,平時務農。作戰技能與西方的職業軍隊比是要差些。剛才講了人的因素,下面講武器的因素,正是因為古代中國軍隊的龐大。導致如何刀劍需要裝備這支軍隊也成了問題,大量兵器,盔甲的制造,需要巨大的青銅和鐵的消耗,這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壹筆不小的開支。所以古代中國裝備的長兵器較多。壹個原因是壹寸長壹寸強,適合團體作戰,而且長兵器可以防止騎兵對步兵的沖擊。另外就是長兵器耗費的金屬比刀劍等短兵器少,而且需要的技術含量也小。(刀劍是需要很大的硬度的。長矛對金屬的硬度要求就不是那麽高)在接下來講戰鬥思想,前面講的並不是廢話,因為國家的戰鬥思想要以本國兵員情況,國家的供給情況來制定策略。我們國家的人口多,參加戰鬥的軍隊規模也超級巨大。在這個等級上(幾十萬規模),正規作戰的陣型等軍事指揮技能已經成了壹種低級軍官需要掌握的技術。因為大規模的交戰,無論正面戰場勝利如何輝煌,雙方軍隊傷亡的數字都是驚人的,冷兵器時代的戰鬥從來都是殺敵壹千自損八百。而且幾十萬人的正規戰鬥,不知道樓主妳有沒有想過,根本無法指揮,各個部分延綿數十公裏。不能及時指揮,不能做戰場的側翼迂回。(因為距離太遙遠)即使迂回對手龐大的側翼也足以抵擋我方的進攻。而且有幾公裏長的陣線空隙可供後退。迂回成功或者是中央陣線突破也不能及時擴大戰果。這都是因為交戰人員太多的原因。古代都有戰鬥天黑即停止的習慣。幾十萬人的廝殺,壹天恐怕是無法決定勝負的。就像官渡之戰,曹操對袁紹的戰鬥,都是壹系列的小規模戰鬥決定了戰役的走向。總而言之,正面戰場的巨大傷亡促使中國的軍事指揮官找到更加經濟的方式擊敗對手。比如說焚燒其糧草,導致軍心動搖。還有壹點,也是因為中國軍隊規模過於龐大。無法像歐洲軍隊壹樣就地取得給養,所以軍隊出征都是自帶糧食,這樣就多了壹個運輸和儲存的環節,壹個是增加的戰爭的費用。另外也就多了壹個可供利用的弱點。所以古代中國的戰鬥中經常有襲擊對方糧食倉庫從而贏得戰役的例子,而歐洲軍隊因為規模小,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總而言之呢,中國軍隊因為規模大。戰略上的指揮技巧已經超越了戰術上的指揮技巧的作用、所以中國普遍用計謀取勝。而非硬碰硬。反觀歐洲,人口少,多山地,農業部發達,所供給的軍隊規模也很少。比如說古代希臘。斯巴達人軍隊最多的時候才壹萬多,雅典往外面派遣軍隊也就是壹千兩千的派,雖然規模比 斯巴達人大。但也就是維持在2萬人左右。還有古羅馬。雖然能和秦漢相提並論的龐大帝國,但是它兵力最多的時候才40多萬人,還不如戰國時期壹個普通諸侯趙國在長平之戰裏戰死的人多。但是因為軍隊規模小。軍隊對國家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這些少量的軍隊往往都是裝備精良。受過正規訓練的職業軍人,從古代斯巴達的全民皆兵。到古羅馬的職業化軍團,都是走少而精的路子。所以單兵素質,和單兵裝備都要比同時期的中國軍隊好。也同樣是因為軍隊規模小,歐洲的軍事指揮官的指揮基本都是停留在戰術上的。也就是說基本停留在怎麽排兵布陣。他們沒有統帥大規模軍隊的經驗。比如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中殲滅了6萬羅馬軍隊,就是因為羅馬的陣型雖然人數增加。但仍然是死板的三列密集陣。沒有絲毫的變化。沒有側翼迂回也沒有奇兵。導致漢尼拔輕易的就以陣亡6000人的代價全殲了羅馬軍團,這能不能夠說明歐洲軍事指揮官在指揮戰鬥時的局限性呢 ?雖然漢尼拔被稱為歐洲的戰略之父。但是幾千年來,歐洲也不過是出了壹個漢尼拔而已。從希臘人的密集重裝步兵陣,到羅馬三列陣。再到歐洲條頓騎士團。基本的套路都是壹成不變的。總而言之,歐洲因為它特有的原因(人少。農業不發達,軍隊規模小)。在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指揮藝術中。只能在戰術指揮和軍隊素質上閃耀光輝。在戰略的藝術上。戰鬥頻繁,軍事著作繁多的古代中國遠遠的把歐洲軍事指揮官甩在了後頭。當然,這不是在貶低歐洲人,而是因為現實使然。他們的軍隊規模,戰鬥規模。戰爭頻率,都沒有中國高。這都是我個人的壹點看法,希望樓主不要以為是我無恥的復制黏貼下來的。妳可以看看,我這都是具體針對妳的問題回答的。絕對沒有造假的成分。(上次寫壹堆結果被人說我是抄襲的!所以這次特別說明!)謝絕轉載!
上一篇:中國動漫發展多少年了下一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