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思想文化異同?

中西思想文化異同?

漢語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結晶。它體現了壹個民族代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和人類社會的壹切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傳統造成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上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漢語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的發展變化,也直接反映了文化差異。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始終占據著根深蒂固的主導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中國人壹直把自嘲的思想視為人生經典,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基本的行為準則。“中”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生活中,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對待人和事,在言談舉止中考慮溫柔、善良、禮貌、節儉、妥協,以謙虛為榮,以謙虛為重,反對過分的自我表現。因此,中國文化體現了群體的文化特征,不允許把個人價值置於群體利益之上。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主張以個人為中心,主張個人主義至上,努力發展和表現自己。“謙虛”這個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人們崇拜生活中的“強者”和“英雄”。有能力有才華的強者被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後或者被無情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了個人文化的特征,主張個人價值高於群體利益。正因為如此,在壹些詞語的褒貶色彩上,中西文化存在差異。比如,野心這個詞本身就有兩層意思:表揚和批評。中國人用它的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英美人用它的正面意義表示“野心勃勃”。咄咄逼人這個詞在中國常用來形容某人“咄咄逼人”、“咄咄逼人”,美國人則用它來形容某人“有事業心、有事業心”。中國的群體文化非常重視家庭和朋友之間的關系,將其視為構成社會的細胞;在西方國家,他們主張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在中國,人們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按輩分排名,等級森嚴。在英美,長輩和晚輩地位平等,不分尊卑界限,經常和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壹直主張“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有句話說得好,“父母在,不要遠行”;在英美,65,438+08歲的孩子還住在家裏依賴父母是不可想象的。他們必須靠自己的雙手獨立生活。同樣,大齡父母即使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壹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經常要住在養老院,接受社會的照顧。不同的文化帶來不同的價值觀。和lod壹樣,中國人也壹直有“尊老”的傳統。“老”在漢語中表達尊敬的概念,如祖先、祖父、老先生等。“老張”“老王”表示尊敬和好感,“張老”“王老”更是恭敬。中國人經常為他們的年齡感到驕傲。與人交談時,年齡越大,資歷越老,越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老年人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而西方國家很少有人願意依仗輩分,自稱“老”。在他們看來,“老”是“無用”的代名詞,與“過時”和“老而無用”的含義聯系在壹起,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也不會靠老來賣。在西方文化中,他們視年齡為極其重要的個人隱私。尤其是女性,更忌諱別人問年齡。就算他們願意說年齡,也得讓別人猜。這個時候,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期望別人誇獎他們看起來有多年輕。再比如,英國人和美國人對胖這個詞很忌諱,人們說胖會讓人沮喪、不愉快、惡心。當談到肥肉時,它可能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廢物,應該扔掉。中國人見到孩子都說“小胖”“小胖”,可見對孩子的喜愛。他們說,胖對成年男性來說是“胖”,對成年女性來說是“豐滿”,是贊美和恭維的意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樣東西是“肥肉”或者是“肥差”,暗指某樣稀有的東西或者某個令人向往的職位。中國人不僅不討厭胖,還贊美胖。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看法。中國人鄙視狗,所以出現了“走狗”、“走狗”、“不要臉的狗”、“狗急跳墻”、“狗瞧不起人”等等說法。在西方國家,人們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並經常贊美它們,並將人比作狗。如aluckdog,loveme,愛屋及烏,狗都有出頭之日。正如狗被用來形容人“病得很重”壹樣,“累”是狗壹樣累。相反,中國人非常愛貓,用“貪吃的貓”來形容人的貪婪,往往是親昵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用“貓”來形容“心懷不軌的女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不僅表現在價值觀和習俗上的差異,還與生活環境、宗教信仰和歷史典故的差異有關。1.生活環境:漢語的出現與人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英國是島國,航海業在歷史上壹度領先世界;漢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是揮金如土,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很多關於船和水的成語,但是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成語,比如靠在自己的槳上休息,保持頭在水面上,都在海上等等。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就是“春風”的意思,夏天往往與酷暑聯系在壹起。“太陽像火壹樣燃燒”和“太陽像火壹樣燃燒”是經常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卻是西風報春的消息。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是春天的贊歌。英國的夏天是壹個溫暖宜人的季節,它常常與可愛、溫柔和美麗聯系在壹起。莎士比亞在他的壹首十四行詩中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我可以把他們比作夏日嗎?/妳更可愛,更有溫度。2.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壹千多年。人們相信有壹個“佛主”掌管世間萬物,與此相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在許多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國家,人們信仰基督教,這與“天助自助者”“下地獄”的詛咒有關。3.歷史典故英語和漢語中有大量的歷史典故。這些成語結構簡單,寓意深遠,往往不能逐字理解和翻譯。如“向東方學習”、“落入孫山”和“葉公·龍浩”等等。阿喀琉斯之踵(軟弱的唯壹原因),遭遇滑鐵盧(失敗),佩內洛普之網(從未完成的作品),壹個潘多拉魔盒。(潘多拉魔盒——災難、煩惱、災難的根源)等。由於種種原因,中西方之間存在著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流通,使各民族成為壹個“地球村”,跨文化交流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壹個企業要想讓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暢銷,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技術手段,還需要對目標國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讓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上符合目標國人民的心理需求。比如在中國,“龍”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中國人也以身為龍的傳人而自豪。但在西方人眼裏,對“龍”並沒有那種特殊的感情,甚至把“龍”理解為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壹個企業家對此不太了解,就會把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這種產品能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嗎?是否能為企業創造高效益。因此,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我們應該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是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把文化差異在語言中的作用作為英語教學中的壹個重要問題來對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學生中學英語學習的幹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傾向於廣泛使用,往往在非親屬之間使用:年輕人稱呼長輩為“叔叔”、“阿姨”;稱呼同行為“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並不廣泛用於社交。如果我們稱呼母語為英語的長輩為“史密斯叔叔”、“布朗阿姨”,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在英語文化中,這樣的親屬稱謂只在關系密切時使用,不用姓,只用名,如“湯姆叔叔”。又如,學生知道老師是“老師”的意思,就相應地稱呼“王老師”。事實上,英語教師只是壹種職業;中國人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師”不僅是壹種職業,更是壹種對人的尊重。因為這種文化差異,學生有壹個簡單的認識:王老師=王老師。另外,漢語中習慣上所指的“唐書記”、“張護士”被稱為唐書記、張護士,這在英語國家的人聽來是不可思議的。在英語中,人們壹般用先生、小姐、夫人等稱呼。2.感謝和致謝壹般來說,在中國,我們很少在家人之間說“謝謝”。用的話,聽起來會很奇怪,或者說兩者之間會有距離。在英語國家,“謝謝。”幾乎用於所有場合,所有人之間,甚至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送壹瓶飲料,準備壹頓好吃的,對方會說“謝謝。”在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了妳什麽,妳都應該說“謝謝”這是最起碼的禮儀。當人們問他們想吃點什麽或喝點什麽(妳想吃點什麽/喝點什麽嗎?),我們通常習慣禮貌的回答:“不用,不用麻煩”之類的。按照英語國家的習俗,如果妳想要,妳不必拒絕並說“好的,請吧。”如果妳不想要,就說“不,謝謝。”。這也充分體現了含蓄的中國人和率真坦率的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3.贊美在說英語的國家,贊美也經常被用作談話的開場白。贊美的內容主要包括個人的外貌、容貌、新買的東西、個人物品、個人在某壹方面的優秀工作等。通常在贊美別人的外貌時,只贊美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贊美她天生麗質。所以很多人贊美別人的發型,卻很少人贊美別人的秀發。贊美別人最常見的回答是:謝謝。比如a:妳的技術看起來不錯。乙:謝謝妳。4隱私在中國,人們第壹次見面時,會表達對年齡、婚姻、收入的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很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例如,在《JEFC》第1課第16課中,有這樣壹段對話:“裏德太太,妳多大了?”“啊,是秘密!”為什麽裏德太太拒絕說出她的年齡?因為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看起來精力充沛,青春洋溢,並且對自己的實際年齡保密,尤其是女性。再比如中國人關心的“妳去哪裏?”“妳在幹什麽?”在英語裏變成了刺探他人隱私,監聽他人話語的審問,不得人心。5.問候中國人習慣問:“妳吃飯了嗎?”如果妳對說英語國家的人說這句話,他們會認為妳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的人們通常談論天氣、健康、交通、運動和愛好。6.節日中國和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在節日中也很明顯。除了中國和英語國家的節日(比如元旦),雙方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英語國家有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感恩節、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大相徑庭。在節日裏,中國人往往會拒絕別人的禮物,無可奈何地接受,但接受後壹般不會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面帶微笑,可能會有“貪錢”的嫌疑。在英國文化中,人們通常會打開別人送的禮物當面稱贊,並欣然致謝。7.詞匯的文化內涵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應註意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導入,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例如,無論是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通常與慶祝活動或節日聯系在壹起,英語中有“紅色字母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著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紅色”也意味著危險的狀態或使人憤怒,如“紅旗”。而當妳在商務英語中看到“in the red”時,不要以為是盈利,相反,它意味著虧損和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采取靈活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主動、自主地吸收和融入新的文化環境。比如,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有意識地、自然地把中西文化在稱呼、問候語等方面的會話話題、價值觀的差異滲透到教學中去。再比如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吸收和體驗外來文化。妳可以收集壹些英語國家的文章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的藝術、歷史和習俗。總之,中西文化有很多不同之處。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語言教學,還要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和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實踐中正確使用語言。參考書目(文學)鄧延昌,劉潤清,《語言文化是英漢語言文化的比較》,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方文慧,編輯。,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90。
  • 上一篇:對中國龍鳳袍知之甚少
  • 下一篇:為什麽要吃素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