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西繪畫比較,詳細

中西繪畫比較,詳細

中國畫和西洋畫是兩種繪畫,有各自的文化體系和成熟的技法。其不同特點,傅抱石曾在《中國繪畫的精神》中總結了八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幾點是:西畫寫實,中國畫寫意;畫外國畫是動態的、熱的,中國畫是靜態的、冷的。西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文學的。西畫是說明性的,中國畫是含蓄的;西畫是客觀的,中國畫是主觀的。這些差異,說到底都是文化體系的差異,既不能歸結為畫家個人的思想風格,也不能認為僅僅是材料和技法的差異。中國畫和西方工筆畫不僅有各自的文化體系,而且是各自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技法可以互相借鑒,體系難以超越。

關於東西方的文化體系,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曾指出:“縱觀歷史,人類逐漸形成了四大文化圈,即從古希臘羅馬到現代歐美的文化圈;古希伯來到了伊斯蘭國家的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中國文化圈。第壹文化圈構成西方文化體系,第二、三、四文化圈構成東方文化體系。中國是東方文化體系的傑出代表。這兩種文化體系來自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哲學體系,從古至今都有各自的傳承關系,就像兩條連綿不斷的鏈條,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由此產生的中西文化藝術必然有各自的獨特性,只有獨特性才有價值。這種唯壹性雖然不應該也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完全可以互相理解,互相交流。在世界藝術百花園中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又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是中西方在未來藝術發展的長河中創造各自高峰和輝煌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壹,西方文化體系與西方繪畫的特征

壹般來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哲學傳統的特點是天人對立,即天人相分的觀念。人與自然的關系要麽是上帝在自然和宗教中的至高無上,要麽是人對自然的掌握和征服。雖然兩者內容不同,但同樣是天人對立,天人相分。在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中,人生的終極目標是認識和征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從這個心理學基礎出發,自伽利略以來的400年間,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壹條分析的道路,客觀物質世界從來都是壹分為二的,而且越分越細。原子、中子、介子、質子、微粒等。現在已經被分成了層(誇克)。可以說,西方人看中國的話劇《梁祝十八般禮物》覺得很奇怪:為什麽不直接說自己說的,到處打比喻?他們累了嗎?他們甚至認為東方人的謙虛和禮貌是虛偽和口是心非的。可以說,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想性格和審美習慣的差異。

壹般來說,西方繪畫藝術有兩個流派:

壹、寫實派或具象派,認識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純粹客觀的,始終貫穿著科學精神。畫家觀察和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是寫生,這就要求景物、光源、環境和視點都要固定,即創作時只能選擇客觀景物的位置和視點,而決不能在畫面上移動,以嚴格按照物理學和光學原理,科學準確地再現三維空間的客觀世界,把運用和體現透視、解剖和光輝原理的準確性作為衡量藝術質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畫家的功夫是用在眼睛能看到的物體和光影上,不允許加入任何個人的想法和想象。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借助望遠鏡離開地球去看宏觀世界,也可以用顯微鏡去看微觀世界。於是出現了x光、紅外光譜、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肉眼看不到的內容和畫派,旨在從畫面上進壹步體現科技的最新成果。

二是抽象。西方藝術總是走極端。在藝術家們厭倦了具象寫實之後,有人說,從印象派開始,僅僅在過去的十幾年,就從具象的極端變成了抽象的極端。抽象派與嚴格再現客觀形象的現實派正好相反。創作方法是將自然意象變形,追求抽象的裝飾趣味和視覺效果,或以抽象的光色和幾何組合的形式表達個人主觀的思想體驗,甚至潛意識、潛意識和各種保密心理。隨著誇張變形的創作方式越來越極端,壹些人甚至扔掉畫筆,開始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西方壹些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標榜的“前衛”,其實是遠離現實,對壹切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反叛,越來越傾向於病態的自我表現,對正常的藝術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幹擾和破壞。勢必難以激起觀眾的* * *,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第二,中國的文化體系和中國繪畫的特點。

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方式是綜合的,強調“天人合壹”的普遍聯系。認為世界是天、地、人的和諧統壹,人是自然的壹部分,天是大天,人是哮天,宇宙的本質與人的心靈密切相關。天人合壹的思想是中國古典哲學中儒、道、釋三家的主調。基於天人合壹的哲學,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特別強調個人必須順應自然,個人必須融入民族自我,要求“無我”、“忘我”,溫和、善良、恭敬、節儉、通融,遵循中庸、正直、公正、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孔子也強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讓人處處真誠,徹底放棄獨立人格。東西方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政治態度和原則,也必然導致繪畫美學的差異。

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是在中華民族儒釋道的樸素哲學的綜合作用下孕育出來的。“天人合壹”體現在繪畫中,就是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是對立統壹的。所以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從客觀的角度去把握它的特點和規律,而是盡可能地融入到客體中去理解和體驗,讓主體和客體融為壹體,統壹起來,物我兩忘。所以這就決定了中國畫從來都不是以再現自然、賞心悅目為目的,而是以“立意”為重點,讓作品成為畫家修養、人格、情感的載體。因此,中國畫家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不僅被認為是活的,而且被賦予了人格的魅力,使人的感情和物質的感情交融。比如對魷魚來說,正是通過把握它的表達特點和生命力寓意,才會讓人產生壹種誤用喜與怒的情感聲音;天地是山川,是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條件。都說沒有生命也有生命。有人比喻:“山以水為血,草木為發,煙為靈”;而角色則側重於表達自己的內心和感受。

此外,國畫還強調誇張和變形,不要求刻畫過於細致和寫實。在畫面的處理上,我們可以誇大人的選擇,用想象的真實代替視覺的真實,在物理上服從繪畫理論,絕不刻意去探究光影和色相的再現。但這種誇張的變形是建立在現實主義基礎上的,應該是大膽而適度的。它的形狀特征是,如果脫離了對象,在相似與相異之間,壹定不能隨意扭曲。總之,中國畫既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意象”,其中“意”是主體的情感,“象”是客觀對象。“象”是客觀形態特征與主觀精神趣味的和諧統壹,即情景交融的藝術化和天人合壹的哲學化。中國繪畫理論的價值不僅在於天人合壹的哲學,還在於對立統壹的唯物辯證觀。中國畫的“象”本身既有抽象的基因,也有具象的基因,但不走極端。就像中國的詩詞壹樣,壹定要有傳神的意象和含蓄的技法,絕對的抽象或直白不能成為藝術,中國畫的“意象”造型就是傳神的意象和含蓄的技法在繪畫中的具體運用。所以中國畫絕對不存在像西畫那樣反映純客觀或者純主觀作品的土壤,絕對寫實或者絕對抽象的作品在中國是可以省略的。

  • 上一篇:中式裝修效果圖有可以參考的,給借鑒下
  • 下一篇:為什麽說FOTA將徹底改變汽車業的玩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