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80後、90後勞動者步入市場,逐漸成為勞動者的主力軍,他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新期待,必須適應新期待。當前,壹方面“民工荒”現象從沿海蔓延到內地,另壹方面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什麽影響?我們需要采取什麽樣的對策?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中國農村勞動力的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轉折。從65438年到0989年,中國出現了大規模的“民工潮”。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鎮打工,並且每年都在激增。從2005年開始,春節後東部沿海壹些地區開始出現“民工荒”現象。到了這壹年,“民工荒”不再局限於東部地區,開始向中西部蔓延,各地都出現搶工現象。壹場未見硝煙的“農民工爭奪戰”在中國東中西部展開。據記者調查,今年珠三角地區的崗位缺口可能達到500萬個。上海的用工缺口在20%左右,部分行業缺工。比如餐飲業缺工20%以上,電子、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也缺工。上海的壹些企業連續幾年組團去安徽、江西等地。不僅東部勞務輸入地區招工難,中西部勞務輸出地區也存在用工荒。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計,截至2010年末,安徽省50人以上企業2300多家,從業人員總數25萬人。據湖北省勞動就業管理局預計,今年湖北省勞務輸出人數預計將萎縮10%-15%,至少“縮水”1萬人,湖北省用工缺口將達60萬人。重慶* * *有43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其他地區就業,今年重慶企業用工需求將增加55萬人,這意味著要留住幾十萬返鄉農民工。因此,春節後在火車站組織了壹次大規模的招聘活動。在這樣壹個“民工荒”的背景下,如何判斷中國的就業形勢?中國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是否到了轉折點?在這個問題上仍然有不同的看法。種種跡象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大規模流動已經面臨拐點,勞動力供求關系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國家。作為壹個654.38+0.3億人口的大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是我們的壹大優勢。中國成為世界第壹大出口國,主要得益於此。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總人數已達2.42億,其中新生代農民工超過6543.8億。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所剩無幾,很難找到人去農村打工,日薪達到50元左右甚至更高。“民工荒”現象持續數年,說明我們已經到了壹個“劉易斯拐點”,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即將結束。這壹點已經越來越明顯了。總體來看,我國勞動力仍然供大於求,當前乃至整個“十二五”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口將達到6543.8+0.37億,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65.438+04年達到峰值9.97億。勞動力供給將繼續增加並保持高位,就業壓力大。但與此同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相當突出,主要是每年總計700萬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另壹方面,熟練勞動力,甚至年輕的普通勞動力短缺,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面臨拐點。當然,“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並不意味著勞動力供求馬上就會出現全面短缺。這個轉折是壹個長期的過程,但它所呈現的變化趨勢需要我們高度重視,要未雨綢繆加以解決。“拐點”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民工荒”有其自身的規律,從壹開始的偶然現象,到今天的大規模普遍發生,甚至到未來的某個時期。分析“民工荒”的原因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壹是從源頭上看,我國經過這麽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轉移出去。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所剩無幾,無限供給已經轉化為有限供給。第二,從勞動力需求來看,中國從2009年開始成為世界第壹大出口國,對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仍在增加。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出現“民工荒”,壹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增加。第三,從人口結構和發展趨勢來看,中國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效果越來越明顯。雖然總人口還在增加,但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退休老人的增多。處於“人口金字塔”下部的中青年人口,尤其是80後、90後20-30歲的勞動力開始減少,人口結構的變化必然帶來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民工荒”的出現,尤其是其背後農村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轉折,必然會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首先,最直接的問題是招工難,這將導致人力成本和工資上漲,造成兩個後果:壹方面可能導致企業開工不足,訂單難以完成,產量無法擴大。同時,企業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上漲,對我國出口產生影響;另壹方面,勞動者工資的提高會增加他們的收入,提高他們的購買力,相應地帶動居民消費,這必然有助於擴大內需和經濟發展。同時,勞動者的待遇環境也會在競爭中得到改善,包括工作條件、住房、社保等等,都會朝著有利於勞動者的方向變化。其次,企業缺工、工資上漲,壹方面會造成國外尤其是周邊國家的低成本勞動力進入中國,另壹方面也會造成國內產業包括外資企業向擁有低成本勞動力的國外轉移。現在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跡象。當然,這是長期趨勢,除了人力成本,還要看市場環境等綜合優勢。而且最重要的是帶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依靠低成本廉價勞動力轉向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從生產大量低端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生產更多技術含量高的高附加值產品,從根本上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劉易斯拐點”之後,我們該怎麽辦?我們應該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從“民工荒”到“劉易斯拐點”的出現,深刻認識這壹拐點變化的戰略意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新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第壹,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解決我國就業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鑒於我國總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必須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能因為“民工荒”就放松就業,因為我們誤以為勞動力整體上是供不應求的。要堅持把創造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切實解決就業問題。同時,面對就業結構性變化,要更好地滿足市場就業需求。壹方面,要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把大批勞動者的技能素質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為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創造條件;另壹方面,我們應該加強教育改革,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大學畢業生,使中國真正成為人才強國。第二,把增加勞動者收入作為擴大消費的重要著力點,更大程度地改善勞動者的環境條件。隨著中國80後、90後勞動者步入市場,逐漸成為勞動者的主力軍,他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新的期待。我們要適應他們的新期待,提高工資待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千千普通勞動者,從而培育和發展中國更廣闊的消費市場,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健康穩定的條件。第三,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從“民工潮”到“民工荒”,壹個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每年都有許多農民工像候鳥壹樣在城鄉之間飛來飛去,造成了春運高峰和招工潮的世界奇觀。進壹步采取政策措施,讓在城鎮有長期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農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實現“農民工”向“市民”和“工人”的轉變,讓他們真正安居樂業,才是解決“民工荒”的長久之計。第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實現就業均衡發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行梯度發展戰略,出現了從沿海到內陸再到西部的梯度發展格局。近年來,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產業轉移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擴展。統籌城鄉也帶來了中小城市(鎮)和農村的發展。就業轉移必須適應產業轉移的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空間,促進地區間和城鄉間就業的均衡發展。(作者是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註: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署名作者並註明“來源:人民論壇雜誌”字樣。
上一篇:篆刻的起源下一篇:企業應該具備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