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吟誦?因為這是中華古典詩詞

為什麽吟誦?因為這是中華古典詩詞

最好的理由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 汪秀梅多年來,我壹直致力於小學古典詩文教學的研究。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喜歡古典詩文。而喜歡的理由則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時代。小的時候我常和姑婆在壹起,姑婆慈祥可親,只讀過兩年私塾的她在我的心中卻是知識淵博。因為她會講歷史故事,會唱《木蘭辭》、《孔雀東南飛》、《滿江紅》、《長恨歌》……我似懂非懂,卻常常因她那淒婉悲切的唱誦而感傷得淚流滿面。現在想來,那大概是我最早接觸的吟誦。而正是這種樸素的甚至帶有鄉村土氣的唱誦,為我播下了愛好古典文學的種子。後來,讀了中學,老師給我們講古詩文,壹字壹詞地解釋,我雖然學得很認真,背誦也是班上最快的壹個,但我總覺得老師的講解缺少了什麽。多年後,我做了小學語文老師,我總希望能引領學生走進古代經典詩詞的殿堂,激發他們對這種根基文化的熱愛與向往。教學中,我自然不願采用枯燥的逐字講解,可是文學鑒賞對於沒有生活體驗和詩詞素養的小學生來說,無異於枯燥的講解。朗讀雖然備受重視,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但當朗讀遭遇古詩文時,那些重音、語氣、節奏、停連等技巧立刻變得蒼白無力,很難將古詩文特有的意境、內涵和韻律美傳達出來。我也嘗試過通過音樂、畫面的輔助或語言渲染將學生帶入詩詞的情境中去,但這終究不是語文學習的最終導向。這些年來,學習我們自己的傳統經典,竟成了許多中小學教師翻來覆去研究的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何嘗不是壹種悲哀呢?可是,我依然要在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道路上迷茫、緩慢地蝸行摸索。直到有壹天,中央民族大學的徐建順教授來為我們進行詩文吟誦的培訓。剛開始的幾節課,我同大家壹樣,總覺得吟誦有點怪怪的,但越聽越親切、越聽越舒服,直至每壹首經典詩文的吟誦都宛若天籟之聲,讓我心神往之,難以割舍。我終於明白,童年時姑婆的唱誦正是我執著於古典詩詞的種子,而後,再也不用老師苦口婆心的督促,我總能自覺地記誦。種子的力量就在於此。我為何不能將這樣的種子播撒給我的學生?“老師,妳讀的有的字長音,有的字短音。”“老師,妳讀得有點像唱戲,真好聽。”怎樣吟誦?我力爭用最簡短的語言,教孩子最易掌握的方法。開始練讀了,“洛陽”壹詞,“洛”字發聲即收,“陽”則拖長音:壹節拍,兩節拍,三節拍,有的竟無限延長去,尾音變化多端,引得孩子們捧腹大笑,連說好玩!“長、短”有了分寸,我再說“依字行腔”,如“陽”第二聲字,升而長。如果每個平聲字都拖長音,那就會讀得很辛苦,所以我們吟誦時以每行的二、四、六的字為嚴格遵守平長仄短的規定,如果尾音字是平聲也要拖長音,其余各字則可模糊。“洛陽城裏見秋風”壹句,我以手勢表現為:洛陽~~~∕城裏ˇ∕見ˋ∕秋~~~風~。學生跟著我的吟誦,看著我的手勢,壹遍壹又壹遍,壹時間,課堂上搖頭晃腦,半唱半誦,妙趣橫生。當聲音安靜下來後,我又告訴學生任何壹種能傳達情感的有聲語言,讀、誦、吟、唱,都需要有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為此,要去靜心品讀文字……於是吟唱和對詩詞的感受融為了壹體!在吟唱中學生告訴我聽到了秋風的蕭瑟;看到了站在繁華都城中的張籍,不見繁華,只見秋風的孤寂以及行人匆忙離去之前又打開信封的神態、舉止……在吟誦中孩子們觸摸到了那顆思鄉的心,而他們的內心也慢慢安靜下來。下課了,幾個學生依然興致未盡,將教材內的幾首古詩標出平仄,長短錯落的吟誦著。壹個學生擡起頭來對我說:“老師,古詩真了不起!原來還可以這樣唱。” “喜歡嗎?”我問。“喜歡!”幾個孩子壹起回答。這是教學吟誦最簡單的理由,也是最好的理由!(本文摘自<人民教育2009 年第 23 期)

  • 上一篇: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 下一篇:主持人搞笑串詞大全_幽默搞笑主持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