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要弘揚傳統文化?

為什麽要弘揚傳統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國文化結構和文化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方文化湧入和新生文化的興起,對於調節我們的生活方式、豐富文化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但也給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這種沖擊,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尤為突出,這種現象,也闖進了本該單純的小學校園。不少學生對快餐文化、網絡文化、西方節日文化等興趣極厚,樂也融融,但對我國傳統文化卻缺乏基本的常識,對我國古代誌士仁人的光輝形象知之甚少,對傳統節日了解十分蒼白,對傳統文化倡導的自強不息、仁愛禮讓、修身正德等文化精華懵懵懂懂,根植不牢。這種沖擊和現象使得社會上有些人沒有家國情懷,沒有社會責任感,不懂處世倫常,不懂尊老愛幼,行為上見利忘義,喪失人倫。而沖擊到小學生身上,則表現為自私、冷漠、和同學相處時斤斤計較,對老師和家長的培養撫育沒有感恩之心,使得許多有識之士常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反思自身,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來自外界的沖擊,還因為我們自身做得不夠好,使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也缺乏足夠的熱愛。其實,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曾激勵壹代又壹代人的成長與成才。西方著名學者曾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壹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足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域外如此看重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國人更應自覺加以傳承和弘揚。而這壹項工作,應更多地體現在學校內,體現在語文課堂上。現今,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時已陷入“文本主義”的框架,缺乏人文情懷。有的是機械背誦文章詩句,少的是對這些精華句詞的分析與品味;有的是大量試卷的題海戰術,缺的是對經典好文的閱讀與賞析。這樣的語文教學是單調的,評議課堂是蒼白的,無法提升學生對母語學習的興趣,更遑論對傳統經典文化的教育,承擔對其傳承的使命。

語文課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如果讓壹支沒有深厚文化功底的教師隊伍來組織實施,其結果不堪設想。因此,語文教師要堪此重任,除了教師必備基本素質之外,特別要提高以“文史哲”為核心的人文素養,自覺加強自身歷練。我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科學、哲學、史學、藝術 、習俗等兼容並包,且有粗精優劣之別,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文史哲知識和辨別優劣的眼光,在引領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瀚海中劈波前行時,讓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棄粗取精,吸納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文化精華,拋棄不適時宜的文化垃圾,使傳統文化得到真正的傳承和捍衛。此外,還要具有較強的傳統文化修為,為人師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捍衛,不僅要落根於學生的心中,更要表現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上。師者有世範之義,教師要讓學生從之,必須具備較強的傳統文化修為,集傳統文化精華成分於壹身,思想境界要高,德行要正,術業要精,在學生面前能以身作則、樹起標桿,讓學生真真切切看到在傳統文化影響下教師的優秀形象,進而在心底裏敬佩之,行為上效仿之。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和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要傳承和捍衛傳統文化,可以在文言文和古詩文教學中打開缺口。

壹、指導學生豐富成語和名言佳句的積累,形成傳統文化積澱。

成語言簡意賅,使用率極高,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如精忠報國、舍生取義、業精於勤等等。有些成語本身就是典故,趣味性和歷史性都很強,如拔苗助長、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等等。名言佳句內容上或明理,或持節,或修為,或自強,或治學等等,形式上對仗整齊、寓意深刻,濃縮了古人的偉大智慧,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完成壹定閱讀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定時定量地積累成語和名言佳句,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掌握運用。久而久之,學生的成語和名言佳句的儲備量就會不斷增加,優秀傳統文化也會隨之紮根於學生的心中。

二、讓學生學會賞析人物形象,汲取人物形象中的優秀文化成分。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些是根據文言文改編的,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裏面的人物形象骨肉豐滿,栩栩如生。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秉承著民族的優秀文化,如《楊氏之子》中的楊氏子,聰敏機智、彬彬有禮;《將相和》中的藺相如以國為先、私仇置後;廉頗幡然悔悟、勇於認錯;《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晏子使楚》中的晏子忠貞愛國、顧全國家利益等等。要指導學生運用辯證法的眼光,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提升自身人格。這樣,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星火相傳、生生不息。

三、讓學生過好傳統節日,維護民族文化的特色。

經過歷代積累,我國形成了壹個相對完整的傳統節日系統,但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等等。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國歷史、人文、習俗等方面的元素,具有東方民族的特色。在語文教材中,反映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傳統節日為依托,指導學生創新過節形式,拓寬傳統節日文化的輻射面,如對春節、中秋等節日,應拓展以促進社會和諧、增強民族凝聚力等內容,充分體現家國情懷;對清明、重陽等節日,應拓展以不忘根本、敬老愛幼等內容,充分體現感恩圖報的品質;對端午節,不僅讓學生了解民族習俗的特色,更要讓學生傳承屈原的愛國忠貞的氣節和情操。過好我國的傳統節日,依淺處看,可以維護民族的特色;依深處看,可以弘揚傳統、把根留住,增強文化的軟實力。讓學生懂得,我們不能重演邯鄲學步,在轟轟烈烈的聖誕狂歡之中,忘記自己從哪裏來。

當然,傳承和捍衛傳統文化的方法和途徑不止以上三個方面,如加強語文課外實踐,讓學生從實踐中傳承等也必不可少。總而言之,我們傳承和捍衛傳統文化,並非盲目自戀,裝腔作勢,也並非排斥異己,抱殘守缺。而是以兼容並包的態度,用明辨是非的方法,吸納世界優秀文化,洋為中用;弘揚傳統文化精華,古為今用。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我們才能贏得國外尊重的目光。

  • 上一篇: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方式有哪些?
  • 下一篇:什麽是當代藝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