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為什麽說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靈魂?

為什麽說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靈魂?

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關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議不斷升溫,在社會各領域、各層面引發強烈反響。這是好事,也是值得肯定的可喜現象,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也說明,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還必須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的必要匹配。否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全面、不完整;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關系到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關系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基本問題,關系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關系到我國人民的信仰、信念、精神面貌、道德風尚和價值觀、世界觀的核心問題。

1.從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最受推崇和影響的。

《中國國際人才》雜誌今年第二期發表了壹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最近有報紙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綜合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天下。任何去國外訪問或學習過的人都有這種經歷。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國外是最受尊重和推崇的。據悉,自2004年以來,全球已有26所新成立的孔子學院。100多個國家的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達到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大古典小說在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流行了數百年,滲透到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去年有壹段時間,媒體報道了韓國和中國關於端午節申遺的爭議,從另壹個側面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海灣戰爭(1991)時,美國排級以上軍官都有壹本《孫子兵法》,世界上最先進國家的軍隊都需要2000多年前中國兵家的聰明智慧。幾年前,解放軍代表團訪問瑞典,其中包括壹所瑞士軍事學院,對方主動提出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著作《黃石戰記》。雖然瑞典的軍事裝備和工業在世界上非常先進,但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還有壹個反證。無論是1860年的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的八國聯軍攻占北京,第壹個行動就是搶劫當時中國文物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然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己的博物館。這真是壹個絕妙的諷刺。當時號稱“船強炮強”的西方列強,把脆弱的大清帝國視為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文化。

第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麽是傳統文化?目前眾說紛紜,沒有統壹完整的現成答案。但是,通過對文化定義的理解,我們可以對這個概念有壹個大致的了解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將文化定義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尤其是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和科學。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對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廣義的民族學意義而言,是壹個復雜的整體,包括人們作為壹個社會的成員所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壹切能力和習慣。“可見,傳統文化這壹概念的含義非常廣泛,不僅包括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也包括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的成員所具有的;它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人類社會實踐的壹切文明成果,包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反映的是中國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與社會生產、生活、人們的意識、道德等精神層面的密切關系。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的關系,也揭示了傳統文化與整個社會的關系,它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來說,都是決定性的。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具有基礎性和不可替代性。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為人先,不落俗套,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也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社會形態的轉變。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由他統壹的其他五國的文化,旨在從根本上鏟除舊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其統治地位。這證明了文化對於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其重要的作用。漢武帝為了充實強兵,加強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行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建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壹中國後,接受了五代頻繁動亂的教訓,出版了《三字經》、《第壹子規》、《全國諸子百家格言》。其次是科技。這壹領域的成果和著作非常豐富,涉及面很廣,其中很多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監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制作的天文測量儀器渾天儀,以及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天工開物》、《全民必備技術》、《農業行政百科全書》等科學著作就是傑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傳統文化在這方面的著述可以說是輝煌的、獨特的、碩果累累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孫臏孫子兵法》《黃石孫子兵法》等軍事著作,古往今來名揚,惠及當代。還有著名的軍事家張亮、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劉伯溫、戚繼光、左等。,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成為智謀和智慧的象征,至今仍贊不絕口。第四,文學藝術,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廣受歡迎。比如,從古至今廣為流傳的詩詞文章,最簡潔的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最生動的描寫如《學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能偷》、《讀萬卷書,下筆如神》,都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揚州八怪”,是褒是贊。至於文學、歷史、散文、詩歌、小說創作方面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紫同治劍》、《四大古典小說》、《三言二拍》等。最近看到壹首小詩,裏面嵌入了19中國古典小說:“桃花紅遍東西方,官場文人愛金瓶。三言二拍贊今朝,聊齋史書映西廂記。”他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和宗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五,醫藥、農業、建築、冶煉、制造、旅遊、烹飪、飲茶、健康健身。傳統文化的積澱是非常豐富和難得的。如《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茶經》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來看,它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民族的靈魂和根本。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中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認識和戰略選擇。它強調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以歷史責任和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創造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創造“動態、穩定、有序”、全面、可持續的社會和諧。文化視角下的社會和諧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文化資源、精神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等領域。二是普遍而深刻的文化層面,即* * *與理想、組織、行為模式的和諧滲透到各個領域。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壹是應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和現實生活中普及性差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不夠重視,措施不足;宣傳、出版、教育等默契配合不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範、行為引導和榜樣示範與文藝創作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差距較大,不盡如人意;政策引導、資金投入、教材審批、普及方式、師資隊伍都有待提高。這需要認真解決。二是處理好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的問題,使之不斷豐富發展,完善提高,不斷升華。傳統文化是在不斷充分吸收和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必須繼承和發揚。當前,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外來文化的影響得到了加強;而且外來文化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增加,通過各種渠道、層次和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量力而行,為我所用,傳統文化才能在新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應對傳統文化的“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中求進的問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長,國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漢語熱,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引起了人們的關註。但是,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看待國外的漢語熱。他們大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中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是眾說紛紜,形成* * *知識需要壹個過程。倉促行事是沒有用的。四是處理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難以掌握,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積累很多,覺得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難以理解;工作很忙,很難鉆研。另外,傳統文化本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利也有弊。如何適應社會轉型的特點,針對當代青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多的情況,在教材編寫、普及、配套項目、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使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落實到工作、學習、文化、娛樂和日常交往中,成為壹種自覺自願、健康向上的活動;政府機構也應準確把握文化系統的價值。

  • 上一篇:中藥飲片生產企業質量管理辦法(試行)
  • 下一篇:2020清明節作文500字精選5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