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興人吳鑒泉,在楊露禪到北京授拳時,其父全佑從學太極拳,後又拜楊之次子楊班侯為師,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步修訂,又經吳鑒泉改進修潤而形成了壹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吳式太極拳,分南北兩派,南派為吳鑒泉宗師傳承,其傳人主要有吳公藻、吳公儀、吳英華、馬嶽梁等。北派為王茂齋宗師傳承,其傳人主要有趙鐵庵、楊禹廷等,再傳有趙安祥、李經梧、王培生等。 全佑(1834-1902)字公甫,號保亭,老姓吳福氏。滿族。北京 大興人。楊祿禪在京授拳時,神機(火器)營中的萬春、淩山、全佑 受益最佳。經數年勤學苦練,三人各得所長。淩山善發勁,萬春得 剛勁,全佑則長於柔化。後全佑從楊氏次子班侯繼續深造,事師最 孝,學習篤誠,深受楊祿禪寵愛,兼得楊家父子之長, 稱著京城。 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內剛,外表斯文。為人慷慨,樂於助人,曾於 路上見有軍人打商販,遂上前阻止。但軍人自負孔武有力,又見全 佑斯文,認為可欺,則壹言不合拳腳交加。但如蜻蜓撼樹,倒地不 起。全佑則告誡其不可自負拳技,欺淩百姓。壹天,全佑在書房讀書,忽有客人來訪。全佑出客廳相迎,只 見客人已經進了大門。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壹揖到地說: “晚生拜見。”全佑拱手還禮,這壹瞬間,只聽得咣的壹聲,來客 突然飛起,倒撞到客廳門外。周圍的人大吃壹驚,莫名其妙。原來 客人在施禮時突然用壹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來。全佑 明察秋毫,連消帶打,便把來客騰空發了出去。傳子鑒泉,徒有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夏公甫、齊閣臣等。 為吳式太極拳奠基人。 練太極拳心理上(思想上)的要求可概括為“五字訣”,靜、輕、慢、切、恒五個方面。 靜: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雜念。但是人的思維是復雜的,要使中樞神經系統高度集中,處於單壹的興奮狀態,實在不易。那麽,怎樣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註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動作盡量做得正確。換句話說,就是動中求靜,適樣比較容易見效。久而久之,即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境界。 輕:太極拳中的“輕”,不能因單純不用力來解釋。輕是相對於重而言的。太極經中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輕就是不能用“暴發力”,其次是避免雙重。輕也可作“柔”的解釋,“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適就是說明輕的靈活性,輕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發力均為太極拳大忌。輕是有力不用,所以說“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為太極勁。太極拳的動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於有力無力之間,呈現將展未展之勢,虛實宜分清楚,才能構成“太極勁”,懂得這個勁,則是練太極拳高級階段,只有在長期鍛煉中,默識揣摩,才能從心所欲。 慢:練太極拳要慢,但不是停頓。慢是相對快而言,慢的原則是要求“貫串”,不能有斷績。太極經中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所以練太極拳時、要求動作前後要街接,所謂“往復須有折叠,進退須有轉換”,使全套動作連綿不斷,節節貫串,動作之間不能有意拖延。壹般來說,壹套拳大約應控制在25-;50分鐘之間為適宜。鍛煉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時間,基本相同,這就是功夫深的具體表現。 切:即是認真的意思。練太極拳需要切切實實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車,無論哪個招式,都要做到準確。虛實要分清楚,動作避免欠缺,立身須中正安舒,“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切的另壹個意義是研究,練拳時不研究,練後要回憶,哪個拳式練錯了,今後再練時要更正。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則進步快矣。 恒:就是“定時”、“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無論是嚴寒或酷暑都不能間斷;其次是定量,根據各人體質和時間,制訂相應的時間和運動量。時間輿運動和量均需逐步加強,才能逐漸提高水平。 總之,靜、輕、慢、切、恒五個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在練太極拳時,只能並存,不能偏廢。
上一篇:2020休閑甜品店創業計劃書下一篇:二夾弦的劇種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