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麗江傳統民居的特點

麗江傳統民居的特點

麗江納西族傳統的民居是數量最大的建築類型,它以鮮明的特點反映著納西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民族習俗、生產生活方式、倫理、宗教信仰及哲學價值觀念。

平面特點

納西族民居以面闊三開間為壹單體單元叫“壹坊”,以壹樓壹底二層樓為主,以院子為中心組成內向庭院是其特點之壹;家家都有寬敞的廈子(外廊),各坊房屋均由廈子相聯系,是其特點之二;輔助用房設置於“漏角”內,即相鄰兩坊房屋的拐角處,入口在廂房廈子的端墻上,並設門控制,保持正院的整潔與寧靜,是其特點之三;因院子面積較大,周邊房屋高度適中,通風采光良好,是其特點之四;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導建築,正房座西朝東或座北朝南,體現“紫氣東來”、“彩雲南現”,取其“反宇向陽”好風水的東、南朝向,是其特點之五。

組成庭院的平面基本類型

四合天井——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四五坊房屋組成壹個封閉的四合院。除中間的院子外,四角還有四個“漏角”的小天井。壹般正房兩端各帶兩開間進深較淺、房高降低的耳房,耳房由壹天井相隔與正房相鄰廂房的山墻相望,即為“三間兩耳組成四合五天井”。 

三坊壹照壁——正房壹坊、左右廂房各壹坊,四合五天井中的正房所對的下房由壹照壁合圍成壹個三合院。 

兩拐房——在經濟條件暫不許可時,先蓋兩坊,此兩坊屋不能對面建蓋,必須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其他兩面由照壁及圍墻合成庭院。  

四合頭——它與“四合五天井”壹樣,由正房、左右廂房四坊房屋組成壹個封閉的四合院,所不同者有三:壹是前者相鄰兩坊屋面錯落相疊、正房高於廂房。既有空間層次,又避免了斜溝,建造上有“十斜九漏”的說法;而“四合頭”相鄰兩坊房屋屋面等高,相交處產生了斜溝,也就是合頭之處。二是“四合頭”樓面廈子四坊相聯,即成為“跑馬轉角樓”。三是前者列三種平面的木構架可任意選用各種形式;而後者只局限於采用無腰檐的“沖天蠻樓”構架。 

前後院——“三坊壹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頭”、“兩拐房”四種平面,都是以院子中心的基本平面類型,為小型民居;“前後院”則是由上述兩類型組合成兩個院相連的平面類型。它的特點是用花廳聯系兩個院,前院作花園,後院為正院,兩個院的軸線均在房的軸線上。前院房屋壹般是小巧玲瓏的廳閣等與宅園相協調的建築。 

兩進院——它不同於“前後院”的是兩院不是在正房軸線上排列,而是左右並行,兩院由過廳相聯系。壹般兩院各有壹軸線相互平行。“前後院”及“兩進院”壹般皆屬中型民居。 

壹進兩院——其含意是進大門後,有壹過渡空間,然後由分別兩個庭院的入口,各院又有上述四種基本平面型式,由花廳、過廳相聯系,組成多進套院。 

多進多套院——是由上述四種基本平面型式的多院綜合,有縱向發展的,有橫向發展的,也有縱橫向同時發展的,“壹進兩院”式及“多進多套院”,壹般屬於富家大戶住宅,皆屬大型民居。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壹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壹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壹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壹般正房壹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農村的三坊壹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壹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壹坊及朝南的廂房壹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壹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谷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壹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壹,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壹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

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面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不拘網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這些房屋中臨街的房子多被辟為鋪面,或主人自己經營些小商品,或轉租他人經營。長期以來,納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的優良傳統。這壹傳統特別對民居建築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表現在:民居特色鮮明、構築因地制宜、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致。

此外,納西人在房屋的建築設計上壹直著重考慮抗震性能,並總結了壹些有效的抗震構造措施。這從1996年"2·3"地震中,古城民居房墻大量倒塌,但主體框架仍保持完好等情況中可以看到。

納西族民居構造與周圍地理環境和民俗有壹定的關系。

(1)靈活性。納西族習俗:兄弟成人後,尤其在農村,為便於農事活動,兄弟之間得另立門戶組織新家庭,壹般哥哥得另建新居,分到的房屋要搬遷。因木架具有折除和安裝的靈活性,照原來組裝時構件的編號,按順序拆除,從甲地遷往乙地即可重新組合建蓋。

(2)適應性。文化名城麗江古城區內有山有水、隨坡多變的地勢,隨河流彎曲的地形,故民居建築因勢利導,組織成不拘工整而自由布局的壹條條街道,匯集於古城中心廣場——“四方街”,構成古城的整體。使古城既有山城之秀,又有水鄉之美,而建築完全保持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格,說明了納西傳統民居具有對復雜地貌的適應性。

納西民居外貌特征:外墻砌不到頂,後墻上部用板枋材隔斷,兩端山墻用“麻雀臺”壓頂與山尖隔斷,出檐懸桃顯得很深邃。山尖懸串壹塊很長的懸魚板。墻體從下到上往裏微微傾斜,屋面舒展柔和。使房屋構造輕盈飄逸。納西民居是木構為骨架,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因構造種類眾多,房屋造型多樣,內容豐富。每種構架式都有其名稱,各種構架組成的房屋以構架式命其名稱。

木構架分類、特點及使用功能

(壹)平房類構架:按瓦屋面下覆蓋空間尺度分有三種:無廈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房屋通常叫小平房;有廈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房屋通常叫平房;削京(金)後京大平房構架,該構架所組成的房屋通常叫兩面廈大平房。前後院中宅園部分要求采光較強的書房采用小平房;在城鎮,組織庭院時鑒於經濟原因或宅基地制約,多采用小平房,在城郊及鄉村的農舍很少采用小平房,經濟條件較差者,采用有廈平房作廂房來組織庭院;多進多套院的大型民居中,常用兩面有廈的大平房作花廳或過廳,每逢家裏喜慶宴客時常作客廳招待貴客,壹則不受樓上傳來的幹擾,二則該構架較高,與相鄰房屋相交部分屋檐便於錯落疊交,且室內便於設置——懸燈樹紅等。尤其是座落於東、南位的花廳或過廳,采用平房對庭院采光向陽更為有利。

(二)悶樓類構架:它以底層廈子頂上有無數板面區分,有三種構架形式:悶樓大辟、悶樓走京、蠻悶樓。三種形式組成的樓房皆無腰檐,房屋較矮小,尤其是樓層,民間傳說是木土司的戒規,百姓只許蓋這種樓,其用意為“見木低頭”。雖然房屋的樓層較矮,與閣樓有些近似,但不雷同,三間壹坊有壹通道可過人,從壹端間到另壹端間。民間經驗,悶樓較防風,故常年風流量較大的地段,多采用悶樓組織庭院。

(三)兩步廈構架:大量調查資料表明現存傳統民居中,建蓋年代最早的是“兩步廈”樓房。它的構造特點是廈子頂上沒有樓隔屋傳來的幹擾,是強調廈子的壹種樓房。樓的納西語叫“蹉”,與漢字詞義“跳”是同音,從樓下“跳”到樓上,從平房演進為樓房。“兩步廈”的納西語意叫“兩節樓”,其含意為平房頂上再加壹層,房屋變成樓房。納西民居中,幾種類型的樓房稱謂均用漢語詞匯,不管城鎮還是邊遠山區,而“兩節樓”的稱謂壹直延用至今。在組織庭院中,“兩步廈”常作主導房屋的正房,官紳宅第尤其如此。

(四)明樓類構架:明樓構架的特點是沒有廈子。即“兩步廈”構架減去廈子部份,故兩步廈構架也叫“明樓大辟”。明樓體量較小,又稱“小樓”。“四合五天井”中的耳房由明構架組成。麗江因燒柴做飯及煮豬食,煙子自由排出,對廚房的空間要求高,壹般在西北漏角裏的小樓除去樓隔層作廚房。在城市民居中,宅基地較小者,也把明樓作兩邊廂房組織庭院;廚房以外的其他漏角裏的小樓,常作為較幽靜的書軒;城區常把其中壹漏角作馬廄,用以飼養坐騎。把明樓構架加壹腰檐與正房相呼應,其做法有二:壹是吊腳樓的做法叫“明樓吊廈”,二是騎樓的做法叫“明樓騎廈”。臨街面時兩面均加腰檐作鋪面,這時即成為前店後院的商業店鋪或手工業兼經營的作坊。或飲食店鋪。

(五)蠻樓類構架:這類構架的廈子在樓層下,農舍中常作“草樓”,樓層可儲存更多的草料。蠻樓也像明樓壹樣可以加腰檐,即吊腳樓式的稱“蠻樓吊廈”,騎樓式的稱“蠻樓騎廈”。無腰檐的稱“沖天蠻樓”,“跑馬轉角樓”式庭院由它組合而成。不過,朝內壹邊的出檐經技術處理,挑出更長,壹般從前檐柱挑出150厘米。手工業戶及商業戶基本上用蠻樓類組合庭院,其檐下可利用空間較大,手工業戶便於布置作坊房,晾曬產品,商戶便於儲放更多的轉化、周轉商品。

(六)騎廈樓構架:此種構架構造上介於“兩步廈構架”與“蠻樓類構架”之間。“兩步廈構架”廈子結構完全與樓層空間脫離;“蠻樓類構架”廈子全在樓隔層下;而“騎廈樓構架”廈子的壹半在隔層下。其特點比蠻樓明亮,樓上空間利用率比“兩步廈”好。調查資料表明,不論是農舍還是城市居民,不論是遺存下來的還是近現代建蓋的,采有此種構架的民居占絕大多數,這說明它有很大的優點,最主要的是它的防震性好;而“兩步廈”構造上房與廈分離,堅固性差,蠻樓頭重腳輕,“騎廈樓”則穩定性強。

(七)兩面廈類:兩面廈類構成做法很多,它的叫法也很多,比如壹面兩步廈、另壹面呈騎廈樓造型的叫“大辟壹面騎廈的兩間廈”。兩面廈呈兩步廈造型的叫“鐘鼓樓架”。它是組織多進多套庭院的花廳或過廳房屋,兩面廈類能靈活地滿足所面向兩院各坊房屋的造型保持壹致的要求。

除上述七種構架組成壹坊房屋的構架,分中間架和兩端山架兩種。中間是括梁式構架。使房屋可以在復雜地形地勢的地段上建蓋。由各種類型構加組成壹坊房屋的構架,分中間架和兩端山架兩種。中間是括梁式構架,托梁由珍珠等美麗輪廓的構件所成,故稱“珍珠架”。兩端是相應類型的山架,山架又有兩種:壹是穿鬥式的“立人(童柱稱矮人)架”,用於硬山房屋;二是疊梁式的“垛山架”,用於懸山式房屋。傳統的納西民居中,懸山式房屋最多,最有普遍性與代表性。

順水依山是古城建築的規律,也是妳觀賞古城建築的方法。

沿河建築,是古城建築的第壹個特點。下大石橋,順流沒河左岸走,妳會發現七壹街的走勢,幾乎與中河流向同步,構成壹條土木瓦屋的建築長廊,這是古城建築布局的基本格式。建築沿河走,臨街為鋪,臨河為樓,前鋪後樓,是古城建築的壹大特征。沿西河流向走,在新院巷和興文巷壹帶,因為水渠密布,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水渠東家進,西家出,穿墻過屋,在興文巷“激沙沙”壹帶形成“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水城景觀。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築自然天在,主街傍河,小巷臨渠。

依山建築,是古城建築的第二個特點。出四方街西走,沿新華街黃山下段拾級而上,古城盤桓於獅子山間,沿街建築此起彼伏,因山勢起伏而不斷變化。有的房屋附勢競上,有的則居高臨下,逛古城如爬山,上壹層,景壹層,道轉坡斜,房屋錯落,山城印象是妳此時最好的感覺。光義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壹帶建築,沒有沿河的喧嘩,而多了依山的幽靜。獅子山東南麓松柏蔥郁,掩映著條條街巷,粉墻灰瓦,壹片山村景色。

臨街建築,是古城建築的第三個特點。四方街東南走,進光義街和七壹街,臨街兩排建築,都是低矮的平房,俗稱“地樓”。近看發現,上層臨街壹面是為鋪面,從街面看是平房,壹層臨河壹看又是樓。站在街面上,妳向北眺望,空間開闊而深遠,可以看雪山、藍天,較少阻攔。明代的建築,古樸而又自然。四方街南走,進現文巷,臨街建築都是兩層樓房,下層為鋪面,上層為起居。現文巷曾是白族商人聚集之地,壹度為麗江的“小上海”,臨街為全木吊廈建築,仔細觀察,妳會發現樓外的壁板上多吊了壹部廈子,典型的清代建築。這裏樓高天窄,往日的繁華歷歷在目。四方街東走,進飲食壹條街,臨街建築也是二層樓房,下層是寬大的店鋪,上層是低矮的閣樓。仔細看,妳會發現是平房多加壹層變樓,外加壹部廈子,再騎壹節樓板,俗稱騎廈樓。沿街觀賞,看不完的是明清建築,賞不盡的是自然古樸。

麗江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壹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壹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壹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采用石頭砌成,墻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以禳壓火災的侵害。

納西民居既講究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門樓鬥拱重疊,照壁飛檐出角,外廊寬敞明亮,特別是門窗隔扇都雕飾各種精美圖案,天井花壇栽種梅花、桂花、菊花、蘭花壹類品性高潔雅致的花卉,整個庭院古雅秀麗,獨具地方民族特色。

  • 上一篇:為什麽很多女人老了都喜歡剪短頭發?
  • 下一篇:書法字體有五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