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九月有什麽節日?

中國的少數民族在九月有什麽節日?

陽歷九月大概是陰歷七八月吧?

女性節日

廣元地區流行女兒節。相傳唐朝皇後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河灣遊泳時懷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這壹天,人們蜂擁到盛澤寺、澤田壩、嘉陵江邊遊玩。女人們盛裝打扮,互相邀請沿著河灣遊泳以求好運。建國後,這壹活動壹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壹民間節日,並將其命名為“女兒節”,並將節日定在公歷9月1日。

在雲南麗江周邊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歷6月20日至30日和9月10日至30日也有兩次“牛洗腳會”。這兩個時期正好是春秋兩季農忙之後,人們需要休息壹下,於是在上述兩個時期中選擇壹天,在全村舉行壹次聚餐,把牛洗幹凈,餵它們12塊麥餅和壹捆草,在牛棚上掛壹串麥餅以示安慰。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仡佬族都有迎接豐收的“八月節”,或者也叫“迎谷節”。仡佬族非常重視這個節日,它將持續兩天。大家穿著節日的盛裝聚集在村裏的空心地裏,幾個壯漢把紮著紅花的大牛牽到地裏,先誦經問候,默默祈求豐收。然後,樂隊奏起“八仙”之樂,鳴槍放鞭炮,然後殺了煮肉,牛,把牛肉平分給各家,讓父母帶回家給祖先祭神,這表現了全村的團結。民族長者還會在菩薩樹前供奉壹只豬、壹只雞、壹只鴨作為三祭。祭祀結束後,人們舉行了晚宴,年輕人在月光下載歌載舞,玩得很開心。第二天,從地裏采集新鮮的谷物、瓜果,用於家宴。宴會結束後,婦女們各自帶著自己的孩子,給親戚們送禮物以示祝賀。年輕人仍然整天載歌載舞迎接豐收,節日過後,秋收就開始了。

據湖南城步縣苗族傳說,古時候有壹段時間,天下大亂,百姓逃亡。八姑娘來到這裏,看到這裏土地肥沃,人煙稀少,就在這裏播種,當年獲得了大豐收。他們定居下來,開發土地,使這個地方富裕起來。所以每年秋收後,這裏的苗族人都會釀造高粱酒招待親朋好友,* * *紀念在這裏開荒的八姑娘,形成了祝賀豐收的“八股節”。

各族人民經過春夏的辛勤勞動,已經進入秋收季節。為了慶祝豐收,許多民族都有吃新米和慶祝豐收的各種節日。這是壹個快樂喜慶的日子,辛勤的勞動得到了大自然的回報。

西藏藏族的水果節是壹個著名的祈求豐收的節日。藏語中“王”意為“田”,“果”意為“轉”,望果節也是轉的節日。它沒有固定的日期,在秋糧成熟和“鳥王”(大雁)南飛之前的吉日舉行。這個節日持續三到五天。江孜和日喀則在農歷七月中旬左右,拉薩在八月初壹開始。早在1500年前,雅魯藏布江中下遊、貧窮幹凈、乃東的藏族還信仰原始宗教。他們把風、雨、雷和閃電解釋為神靈造成的災難。因此,在秋天莊稼即將成熟的時候,他們成群結隊地在田野裏遊蕩,祈求神靈的保護。據說這是該教派教主應藏王布德貢賢之請,教農民圈地以求豐收的請求。他們以村為單位,香爐、條幅在前面帶路,後面是首領拿著壹根紮著哈達的木棍“噠噠”和作為首領的右羊腿,以示“封土求豐收”之意;後面跟著拿著大麥穗的村民。村民們圍著田頭,把麥穗放在糧袋上或神像前,作為滿倉食物的標誌。然後舉行摔跤、鬥劍等活動。8世紀後尼瑪教上臺,“尋果”活動中加入了尼瑪教的誦經。14世紀黃教創始人宗喀巴之後,佛教成為西藏的主要教派,格魯派占主導地位,“郭旺”節帶上了佛教色彩。村民轉身時,要高舉佛像,念經。現在每逢節日,藏族人仍身著盛裝,高舉彩旗,扛著用大麥和麥穗做成的豐收塔,敲鑼打鼓,邊唱邊翻地。然後成群結隊地去卡琳(樹林或公園)喝酒、唱歌、跳舞、賽馬和射箭,祝願豐收。

錯那縣的門巴族會在藏歷的七八月過和藏果節壹樣的雀克節。逢年過節,每個村子都會請壹兩個紅教的喇嘛來念經,每家都會出壹個勞力到喇嘛家幹活作為報酬。全村村民跟隨喇嘛在莊稼地周圍,祈求免除風、雪、水、旱、蟲災害,迎接豐收的到來。

居住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巴羅人非常重視農業收獲。開始收割的時候,男人壹大早就要下地幹活,壹日三餐都不能和女人在同壹個壁爐裏吃飯。因此,當辛苦的收獲告壹段落時,有必要選擇壹天慶祝“安德林節”,這意味著收獲的節日。節日前,男人們會去山裏打獵,女人們會把剛收獲的糧食煮好給老人們品嘗,剩下的用來餵狗。節日期間,全村老少,* * *設宴飲酒歡歌,直到第二天早上。歌詞包括男人開墾田地、女人發現種子、收獲食物和釀造葡萄酒的農業起源故事。除了慶祝豐收,我們還應該祭祀祖先,感謝他們的保護。

雲南猛海縣的哈尼族,從谷子成熟到收割完畢,要舉行多次“歐瑪塔”(意為“祭祀谷王”)儀式。用復雜的節日活動隆重迎接農業豐收的到來。水稻基本成熟時,哈尼族要選擇吉日,摘回三穗小米掛在家裏的壇上,由父母誦頌,感謝祖先和谷王的恩情。如果發現壹株長有兩個耳朵的水稻,它就被認為是谷中之王。在王千山谷殺壹只雞,當場烹煮,然後將手舉過頭頂三次作為祭品。然後把谷王砍下來放在家裏的祭壇上。收割後,如果糧堆倒塌,就認為谷王受驚了。他要在糧堆前敲死壹只雞,在糧堆周圍撒上雞毛,在糧堆上放上新米,才能讓山谷平安地活下去。收割後,三包祭品要用綠葉包裹,直到留下唐倩,谷物未被切割的靈魂。壹個祭品要放在禾稈下部,另壹個綁在上部,蛋要放在禾稈下面。把所有的梗捆在壹起後,剪下來裝進背包,把蛋取回掛在谷倉橫梁上。儀式過程中必須保持安靜,這意味著山谷的靈魂回到了倉庫。在大米正式入庫之前,家長要把祭品放在倉庫裏,在糧筐裏放壹些新糧,用衣服蓋好,分三次搬運進出。每次扛進谷倉,都要抓壹把新的谷粒撒在谷倉裏。以上儀式結束後,收獲的稻谷就可以入庫食用了。

每年農歷八月是龍年,哈尼族都要過“車節”,也就是新米節。那時候,女人們會先從地裏拉壹袋米回來,種在自家的水井或菜地旁邊,作為神的象征。天亮後,把新糧拿回家,倒出米粒,壹部分煮成新米,另壹部分炒成爆米花。晚上,在吃米飯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給狗狗餵米花,然後再開始進食,以示對奧馬爾把谷物帶給世界的緬懷和敬意。節日前後,會邀請親朋好友聚餐慶祝豐收。

而雲南省的景頗族則在農歷八月至九月間的五谷豐登之前,選擇吉日祭鬼吃新糧,稱為“新米節”。每個主人背壹捆糯米,放在家裏的“鬼門關”裏。這壹天不能宰殺家禽,所以年輕人在河裏聚會,釣蝦,準備山珍海味。全村人聚集在首領家中,被巫師獻祭。祭祀結束後,每個人都得到了壹小袋新米,帶回家過新年的年味節。傳說很久以前,因為谷魂上了天,谷子長得不好。懂事的家狗沒日沒夜的叫著為主人喚回山谷的靈魂,讓景頗族的米盡可能的長。所以飯前要餵狗、餵牛,以示感謝。

在壹些地區,瑤族人在農歷八月從新谷返鄉時,還會有壹個新的節日,在蒸完新米後祭祀顧娘,並為狗提供壹頓豐盛的飯菜。但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因為狗給人帶來了種子,而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盤瓠娶了公主並生下後代。

阿昌族在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以祭祀和祈禱祖母為主要內容的新年味道節。這壹天,他們先把屋子打掃幹凈,從田裏掏出壹袋大芋頭,割下壹個雙耳玉米,綁在壹米多長的竹簽上,然後靠在堂屋的左邊角落或右邊角落。還有煮新米,殺壹只雞代替常太太生前愛吃的山鶉肉。水果、梨等幹鮮果品也被端上來,全家人站在壹起,父母背誦祭祀詞,尋求老阿姨的保護。

每年秋收後,臺灣省島上的高山族會從農歷八月初壹開始,連續幾天舉行盛大的“豐收節”。如果是豐收年,節日活動應該適當延長。節日前幾天,男人們去山裏打獵,女人們準備食物。節日當天,家家戶戶都要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方法取火,讓火自己燃盡壹次。然後煮糯米,蒸糕,用火煮。供品被送到會所的集中祭祀點,由五位女巫主持祭祖。女性持杵樂舞,男性持狩獵用具舉行狩獵祭祀,慶祝農業和狩獵業的豐收。第三天晚上,廣場上舉行了篝火晚會“司馬拉”。全社會的成員聚集在篝火周圍,享受宴會,邊喝酒邊跳舞。悠揚的歌聲響徹夜空。“捉了鹿,收了飯。拿出酒來,所有的人都會來看比賽並喝它。黃金是玉米白玉棉,家釀的酒像春天。俱樂部的孩子們在跳舞,我希望明年能贏今年。”這首歌表達了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的期望。

臺灣省高山族的阿米什分支每七年舉行壹次“成人禮”。時間大約是農歷八月中旬,也就是谷子豐收節後滿月的那壹天。屆時部落所有65,438+08歲的青年都要參加,必須在節前壹個月開始練習長跑和唱歌跳舞。節前兩天,他們會進山抓野雞,準備小米酒給長輩和節日喝。節日當天,年輕人首先聚集在部落首領的家裏,聽長老們講課,宣布自己長大了。以後各方面都要按照成年人的標準要求。然後我們光著身子跑到海邊的目的地,在那裏跳舞慶祝。下午我穿上戲服,戴上羽毛冠,把耳朵塞進耳軸,去村裏的青年俱樂部繼續轉圈跳舞。這時候部落首領也需要說教,教他們如何遵守部落禮儀規範,在壹場酣暢淋漓的盛宴中談笑風生。

湖北省邊境的鶴峰、恩施、建始、宣恩等地的土家族,也在農歷五月三日、七月十二日或八月十五日,慶祝壹年壹度的女兒聚會。這壹天,來趕集的姑娘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們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有的買日用品,有的賣土特產等等。而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機會結識初戀情人或約會戀人。有的家庭此時還在搞相親,形成壹個熱鬧、喜慶、深情的節日。

居住在雲南省新平、峨山和雙相地區的彜族人民每年都要慶祝兩次“花街”節。第壹次是在農歷六月二十三、二十四;第二次是在7月14日和15日。當時,彜族青年男女身著盛裝來到三縣交界處的大溪山,載歌載舞,買賣土特產,徹夜不眠。在這座寒冷的山上,女孩和男孩不僅度過快樂的節日,還交換物資,祈求豐收。

每年七八月份,藏北草原的藏族牧民都會聚集在那曲地區附近參加賽馬會。除了賽馬,還有男女賽跑、舉重、騎馬和射擊表演。比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赤腳跑180米礦石賽道。舉重就是用雙手拿起壹個很重的沙袋,從前面舉過肩膀,扔到後面,這樣就贏了。近幾屆馬會節,除了傳統的體育項目,還增加了文藝表演和物資交流。

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臺灣省的高山族會舉行“提籃大會”。在月亮第壹次升起之際,主持人將《愛的種子》的青年男女招募到檳榔園,並致賀詞,祝大家幸福快樂。然後小夥子手腳並用爬上了樹,摘了30顆檳榔,追著前面跑著躲著的姑娘們,扔進了她們圖案精致的小籃子裏。女孩只收到對的人扔來的水果,卻抖落了別人扔來的檳榔,唱著笑著跑了。得到檳榔的女生往往會拿出自己準備好的繡花荷包送給男生,壹起感謝主人的祝福,兩人都躲進檳榔林深處,共度良宵。

八月十五這壹天,廣西西林的壯族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時候《忠厚老實》裏有個姑娘,不喜歡虛偽的甜嘴,卻欣賞罵人的犀利藝術。中秋節晚上,壹個年輕人當眾責罵偷了女孩種的甘蔗的人,女孩被感動,嫁給了年輕人。從那以後,年輕人用惡作劇來激怒人們詛咒就成了壹種習俗。三五成群,老人在中秋節賞月時,用鎖門、拆石磨、拔菜苗、抖落果子等小惡作劇來引起主人的責罵。而惡作劇者往往要選擇擅長罵人的人,進行挑釁活動。按規矩,罵人的人不能用汙言穢語,只能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顯示自己的罵人能力。當地習俗認為,中秋節晚上挨罵的人越多,壽命越長。於是就形成了壹個以沒完沒了的罵為主要內容的奇怪節日,而不是載歌載舞。廣西羅城仫佬族以8月15日為“來世節”。這壹天,青年男女帶著粽子、雨傘等食物,壹起去野外徒步旅行,從集體二重唱變成了對唱。產生感情後,他們約定了壹個再見期,在皎潔的月光下種下了愛情。8月15日,貴州黎平等地的侗族人民慶祝“贛平節”。但年是甲子算的,每單年只有壹天,開蘆笙會;每兩年壹次,第壹天會有蘆笙會,第二天會有二重唱。獲勝的宋隊要在蘆笙會上選出。男青年唱歌時要用粽子葉蒙住臉,弄泥紋身,穿戲服,扮成乞丐,和姑娘壹起唱,讓姑娘認不出自己是誰,分不出貧富。唱完之後,男孩們在河裏洗了澡,穿上幹凈的衣服,然後回到葛平,和女孩有說有笑。

廣西隆林自治縣的仡佬族每年在農歷正月十四和十五舉行兩次“拜樹節”。節日所需的壹頭黃牛,每年由三個家庭輪流飼養或用資金購買。節日期間,居住在分散村落的仡佬族都集中在祖樹所在的莫吉村,拜樹儀式由家族長室主持。首先,扭斷公雞的脖子,撕下公雞、腿和心臟作為供品,把公雞的頭、左翼和左腿獻給公祖樹;雞頭、右翼、右腿獻給祖婆樹。供品要用紅紙包好,放進樹洞裏,用紙錢封好。神父要對著祖宗樹祈禱祈禱,還要敬酒放炮。割下牛的心臟,平均分配給各家各戶,以示同心協力,榮辱與共。牛的內臟等餐桌,與前來參加晚宴的各族人民壹起吃。通過祭樹節的活動,增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

每年農歷九月初霜之日,廣西的夏磊、鮑旭、雷平、靖西、大新縣的德保等縣都會有紀念民族女英雄岑的初霜節。關於岑余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壹個是壯族婦女岑余音,箭術高超,勇猛善戰。她曾經率領軍隊到廣東和福建沿海地區抗擊日本海盜。她果斷用兵,料事如神。她多次打敗入侵的日本海盜,受到皇帝的嘉獎。最後她解除武裝回到家鄉,直到去世。人們舉行祭祀來紀念她在初霜中的失敗,這逐漸成為了初霜節。又說她和丈夫壹起,為了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和財產,帶兵抵抗來犯之敵,在初霜之日大獲全勝,所以當地人民慶祝三天,並把它作為節日。每天初霜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壯族人都會在夏磊附近的村莊裏過夜,第二天早上去余音廟朝拜。據說清朝的時候,當地的州官也會準備供品參加祭祀。群眾祭祀歸來,在附近表演舞獅、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慶祝緬懷民族英雄的節日。

瑤族潘瑤支系,分布在湘、粵、桂、滇等省的山區,相傳起源於神犬盤瓠。因為盤瓠殺死了敵國的國王,與公主結婚,搬到山裏,生了六男六女,繁衍成壹個民族,於是有了王磐節,向國王祭祀盤瓠。這個節日通常在農歷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日和十五日舉行。那時候,他們會殺豬殺雞,唱歌跳舞,祭祖求救。

湖南新晃的侗族人,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晚上,婦女們撐開傘遮面,就可以到別人的園子裏偷瓜摘菜。這是壹個叫做“偷月亮菜”的節日。女生壹般都是去自己心愛的小夥子的園子裏偷,壹邊摘壹邊喊:“我拉了妳的瓜菜,妳去我家喝山茶花。”如果妳摘了瓜和豆子,它會被認為是好運的象征。有孩子的女人偷吃胖瓜和毛豆,象征著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男青年偷月亮菜,但只能在野外做飯。

在廣西三江城陽的侗族中,有壹個屬於青年自己的南瓜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各村男女生分別組織“南瓜隊”和“油茶隊”。加入南瓜隊的男生要先報名,交壹點費用;加入油茶隊的女生,要積極準備好煮茶的各種調味品。而父母也盡力支持。節日的晚上,南瓜隊的小男孩們先到地裏去偷南瓜。按照當地的習俗,在這個節日裏,無論偷了多少瓜,瓜主都不會生氣,偷瓜的人要遵守壹定的規則。當藤上有兩個瓜時,只會摘壹個。有四個瓜的時候,可以挑兩個。摘瓜要插壹朵花,說明這裏的瓜被偷了。南瓜隊偷夠了之後,做彩旗紮花束,把南瓜擺好,扛到鄰村事先找好的泡茶對象那裏,受到了油茶隊姑娘們的熱情接待。他們壹起喝油茶,壹起吃水煮南瓜,分男女兩隊打南瓜戰,壹直玩到天亮。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在8月15日慶祝“嘉諾節”(即“秋節”)。傳說儒家國王新羅在位時,他的兩個女兒把金貝女人分成了兩派。從7月15日上午到8月15日結束,在大都的院子裏舉行了壹場麻編比賽。輸的壹方會設宴招待贏的壹方,並舉行歌舞表演,逐漸演變成佳諾節。那時,人們會宰殺牛羊,用新谷制作糕點和松餅,在村莊之間進行摔跤、蕩秋千和跳板活動。有時節日會持續幾天。晚上,各家各戶在院子裏擺香案,向月亮獻祭,吃月餅,看明月。

同壹天,8月15日,廣西靖西、那坡、德保的壯族有壹個“邀海”的節日。“囊海”是壯語,意為“月谷”。這壹天,姑娘們用艾葉水洗澡,盛裝打扮,把屋子裏裏外外打掃幹凈,在屋子周圍撒上柚子葉水。在門前的空地上插壹根五到十米長的竹竿,上面插壹個滿是香的柚子,用香煙包著,作為引導月谷下凡的梯子。門口的前桌上,擺放著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橘子、熟芋頭、壹捆捆毛豆等供品。姑娘和小夥子們坐在壹起,選出壹個姑娘裝扮成月嫂,坐在地墊中央,用中指和拇指分別壓住眼睛和耳朵,轉過頭來表示她是從月宮下來的。大家都把月谷當成“同年妹”(義姐),請她唱壹首歌。大家提問,她回答。會場內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 上一篇:中秋文藝晚會策劃方案
  • 下一篇:人心佳句賞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