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任務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任務

(壹)發展前沿技術,引領醫學發展。

把握科技前沿領域發展趨勢,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納米技術等前沿技術發展為引領,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大力推動前沿技術向醫學應用轉化,努力在國際醫學科技前沿領域占據壹席之地,引領醫學科技發展。

發展重點:

1.“組學”技術。發展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表觀遺傳學、結構基因組學等基因組學技術,加快發展新壹代測序技術、高通樣本分析技術、微量樣本提取和擴增技術、海量數據分析技術,推動基因組學技術在疾病防控和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2.系統生物技術。發展醫學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技術,研發高通定量生物醫學數據分析和文本挖掘技術,建設大規模生物醫學數據融合分析平臺,支持重大疾病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和疾病致病性相關性分析、表觀基因組和分子分型研究。

3.納米醫學技術。納米醫用材料、藥物靶向輸送納米載體、納米生物裝置、納米診斷試劑等核心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究;納米醫療產品的生物效應機制及安全性評價研究。

4.幹細胞和再生醫學技術。研究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等幹細胞的分化發育技術,以及分離、鑒定、擴增、識別、植入人體、免疫排斥等幹細胞治療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工程醫學產品的構建和保存等再生醫學關鍵技術。

5.醫學工程技術。發展新型電磁功能檢測分析技術、高分辨率醫學影像技術、分子生物醫學診斷技術、醫用植入/介入體技術、個體化手術規劃、基於多模態融合影像的導航定位技術、現代科學與傳統醫學理論相結合的中醫生物醫學工程技術。

(2)重視基礎研究,解決科學問題。

為解決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關鍵科學問題,要研究和闡明生命過程的本質,探索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深刻揭示傳統醫學認識生命和疾病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內涵,努力在生命活動的生理病理過程、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及其防治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為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提供理論和技術依據。

發展重點: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基礎研究。開展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基礎研究,明確疾病的病因和預後,研究發病的分子和細胞機制。

2.傳染病基礎研究。研究傳染病的流行特征、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以及疫苗和藥物研發的基礎科學問題,開發傳染病監測、預警、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新策略。

3.個體發展基礎研究。研究基因表達的時空特異性調控機制,個體發育和再生過程中細胞分裂、遷移、雕亡等生命現象的機制,發育的時間歷程調控機制,模式生物和動物模型對個體遺傳發育機制的再現和驗證,嬰幼兒智力發育和生理生理功能發育的分子機制。

4.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研究衰老的控制機制和分子調控機制;衰老與代謝異常和生物節律的關系;生殖衰老和更年期綜合征防治的基礎研究;衰老與心臟病、腫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關系。

5.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的基礎研究。研究腦功能的細胞和分子機制,腦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腦發育、可塑性與人類智力的關系,學習、記憶、思維等腦高級認知功能的過程和神經基礎,腦信息表達和腦信息處理系統,人腦與計算機的對話。

6.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研究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化學、物理等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和機理,闡明相關因素的早期生物學效應及其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環境相關疾病的生物標誌物,開發環境相關疾病的預警系統。

7.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基礎研究。研究生殖及其調節;避孕藥、靶向藥物、可生物降解藥物緩釋系統、抗早孕藥物、抗早孕藥物的基礎研究;免疫避孕的基礎研究;出生缺陷的基礎研究等。

8.災難醫學基礎研究。針對地震、臺風、洪水、交通事故、放射性汙染、武裝沖突等自然災害,研究創傷對機體的作用機制以及機體對創傷的病理生理反應和適應機制;災害引發心理應激的機制及預防的基礎研究:急救醫療技能和設備等基礎研究。

9.中醫基礎研究。開展藏象、氣血、津液、氣化等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開展中藥道地性和藥性的科學內涵研究;對方劑組成、成分、配料、配伍、配比進行深入研究,揭示方劑配伍理論的科學內涵;結合臨床深化傳統經典的基礎研究;開展經絡基礎理論、經絡功能相關理論和針刺機理的研究;開展中醫病證、法方基礎研究。

10.其他人。創造新藥的基礎研究;營養、肥胖和生活方式引起疾病的機理和預防研究;與醫療健康相關的新方法、新技術、新概念的基礎研究。

(3)加強預防研究,降低患病風險。

貫徹“預防為主”的戰略方針,綜合分析生物、環境、心理、社會、行為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重點發展疾病風險評估、早期篩查、預測預警和綜合幹預技術,加快健康測量和健康管理研究,前移疾病風險因素防控窗口,實現“治未病”向“防病”轉變,有效降低疾病風險和發生。

發展重點:

1.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建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精神神經疾病等重點疾病大隊列和以社區人群為基礎的大隊列,系統監測我國重點疾病的發病率和疾病譜變化,探索疾病的發病原因和流行規律,為疾病防控提供依據。

2.研究與健康相關的危險因素和風險評估。重點研究環境化學汙染物的健康危害監測和現場檢測技術;空氣和水汙染評估技術;氣候變化對健康危害的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現場檢測和高通量檢測方法;粉塵、放射性物質、毒物、物理因素等職業危害的檢測技術;與當地高發疾病相關的危險因素等。

3.疾病篩查、預測和預警研究。重點加強慢性病的監測、預警和管理,遺傳易感性生物標誌物的篩查和鑒定,加快發展以高通為基礎、快速、敏感、特異、經濟的疾病篩查、預測和預警技術,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能力。

4.疾病早期幹預技術研究。加強營養、環境、心理、生活方式、行為等高危因素的綜合幹預,研究新的預防措施,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和優化重點疾病三級預防方案,促進有效預防措施在不同地區的推廣應用。

5.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出生缺陷防治研究,全面開展孕前、孕期、嬰兒期危險因素識別、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早期幹預等關鍵技術研究,優化完善適合中國人群的出生缺陷三級預防總體技術方案;加強安全、高效、易用的避孕新技術和不孕不育防治新技術研究,建立計劃生育技術評價平臺,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6.健康測量與健康管理技術。重點發展健康數據采集、個體健康評估、急慢性患者監測等技術,開展中國人群健康指標及常用測試指標、整體多維健康評估、低負荷/動態連續人體參數測量、健康狀態識別與控制技術研究;加快建設以個人健康檔案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基於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全民健康數據管理系統和個人健康服務平臺。

7.亞健康評估與幹預研究。開展中國亞健康人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建立亞健康狀態參考診斷標準,對亞健康進行分類;研究亞健康的發生發展規律;綜合運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開展亞健康幹預策略研究,防止亞健康狀態發展為疾病狀態。

(4)突出臨床轉化,提高診療水平。

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口腔疾病、耳鼻喉科、眼病、皮膚病、罕見病等,突出臨床醫學特色,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診療優勢,優化臨床研究模式。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發展,開發壹批急需突破的臨床診療關鍵技術,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形成壹批診療技術規範,積極推進數字化醫療和建立區域醫療服務協同模式,有效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優化醫療服務模式。

發展重點:

1.新型診療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分子診斷、免疫診斷、影像診斷、生物治療、微創治療、介入治療、物理治療等診療新技術研究,創新臨床診療技術和方法,提高臨床診療技術水平。

2.適當技術的研究。面向農村和社區,研究篩選壹批安全有效、經濟適用、適合基層應用的健康、中醫藥、計劃生育和數字醫療技術,建立有效的推廣應用模式,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3.標準化診療方案研究。以循證醫學研究成果為基礎,建立醫療技術科學評價體系和方法,研究規範化診療方案和路徑,為疾病分類治療提供科學依據,規範醫療行為,提高診療服務水平。

4.個體化診療技術研究。發展個體化診療技術,建立重點疾病分子分型標準,根據個體差異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發揮中醫個體化診療的傳統優勢,加強方法學研究和臨床評價,提高中醫辨證論治能力和水平。

5.數字醫療技術研究。以醫療信息標準化為基礎,重點發展醫療信息集成融合、電子病歷、臨床信息決策支持、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和監測等技術,加強數據集成、信息集成、知識集成和服務集成,推進不同級別醫院的壹體化服務和區域協作,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提高技術服務水平,推動醫改實施。

6.中醫(民族醫藥)診療技術研究。加強名老中醫、民族醫的學術傳承和經驗整理,以及古代中醫(民族醫)文獻的數字化保存和文獻挖掘;加強中醫臨床評價體系建設,加強中醫(民族醫藥)和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的臨床研究,提高診療效果;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臨床適宜技術的研究和篩選,促進其推廣應用。

(5)加強保健和康復,為全民健康服務。

圍繞醫療保健和康復需求,重點突破老年人口健康、養護和心理問題,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改善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針對公眾關註的健康問題開展公共衛生普及技術研究,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務。

發展重點:

1.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加強老年人健康狀況和自理能力評估、老年人重要器官功能維護方法和技術、老年人健康監測和管理、老年人生活護理和護理、老年人臨終關懷技術支持、適合老年人的康復輔助器具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廣;發揮中醫藥優勢,開展中醫老年醫學研究。

2.婦女和兒童保健。開展婦女生殖保健監測研究,普及乳腺癌、宮頸癌、生殖系統感染等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疾病的防治技術研究,預防和減少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加強新生兒窒息、肺炎和小兒腹瀉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加強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加強兒童營養缺乏的監測和幹預技術研究。

3.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康復。運用運動、視力、通訊等功能補償技術提高殘疾人康復水平,在加強急性期治療和控制期康復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恢復期慢性病康復治療能力、中醫藥康復機制和適宜技術推廣。

4.普及公共衛生技術。系統篩選和梳理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技術,重點發展疾病預防控制普及技術、健康生活數字化傳播普及技術、科學合理用藥普及技術,建立全民健康網站,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實現被動醫療向主動健康轉變。

(6)關註公共衛生,構築安全屏障。

加強重大傳染病和新型突發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防控,提高創傷救治水平,完善科技應急機制,增強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能力,有效應對重大食品安全、職業衛生、生物安全等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提高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築牢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發展重點:

1.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以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為重點,開展檢測診斷、監測預警、疫苗研制和臨床治療等關鍵技術研究,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新發感染率和死亡率,顯著提高重大傳染病應急處置和綜合防控能力;同時,開展新發傳染病、熱帶病、寄生蟲病、手足口病等其他重要傳染病的防治研究。

2.醫療緊急救援。完善醫療應急救援鏈條,加強技術儲備,建立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重視災後幸存者心理評估和幹預研究,提高應急醫療救治和創傷救治水平。

3.戰爭創傷治療。開展具有軍事醫學特色的武器傷、戰傷、野戰輸血、訓練傷防治研究;開展交通事故傷害救治對策研究;開發新的急救設備。

4.公共健康和安全保障。開展食品安全與營養衛生、環境危害與職業衛生、生物安全、藥品安全等問題的相關研究,切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減少職業危害,減少藥品安全事件,保障生物安全。

(七)推動健康產業,促進經濟發展。

以重大新藥、醫療器械和中藥現代化為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大健康產業,提高高端醫療產品國產化能力,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競爭力,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提供產業支撐。

發展重點:

1.新藥研發。以滿足人民基本用藥需求和培育發展醫藥產業為目標,突破壹批藥物創制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開發30個創新藥物,改造200個左右主要藥物品種,完善新藥創制和中藥現代化技術平臺,建設壹批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形成中國特色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提升醫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同時,加強藥物臨床試驗研究,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監測,重視孤兒藥和嬰幼兒藥的開發,滿足公眾用藥需求,保障用藥安全。

2.醫療器械的研發。研究臨床應用需求大、應用範圍廣的我國急需的高端診療醫療器械;大力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高性價比醫療器械的發展,提高智能化程度、技術穩定性和產品可靠性;研發操作簡便、適用於家庭或個人自我保健、功能康復和替代的醫療器械產品;根據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現場救援的需要,研制應急救援裝備。

3.中藥現代化。圍繞中藥資源、質量控制、療效評價、安全性評價和不良反應監測、新制劑、臨床療效評價和生產過程控制的關鍵技術研究;優化升級GAP種植基地技術,開展珍稀瀕危中藥資源培育和替代品研究,加強中藥新飲片和中藥新劑型、新技術研究,保障中藥可持續發展;開展療效確切的傳統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重點加強療效確切、作用機制相對明確的現代中藥研發。

4.開發新的健康產品。加強基於中醫保健理論和診療技術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新型保健品研究,為提高公眾健康水平提供壹批健康產品。

(八)改善平臺條件,支持醫藥發展。

根據醫學科技發展需要,系統加強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優化整合醫學領域科技資源,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醫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臨床協同研究網絡等科技支撐體系,布局合理,具有世界壹流水平,建立健全覆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全過程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促進醫學科技資源的開放和共享,實現我國醫學科研資源的大規模整合,推動醫學科技快速發展,為推動醫學科技領域重大研究成果奠定基礎。

發展重點:

1.新醫學研究中心。依托優勢醫院建設壹批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加強臨床醫學研究,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研究雙向交流互動,加快前沿技術和基礎醫學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提高診療技術水平;依托科研機構和高校建設壹批交叉學科醫學研究中心,包括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促進學科交叉發展,為我國醫學科學技術的長遠發展和重點突破提供支撐。

2.臨床合作研究網絡。進壹步加強國內醫學研究資源整合,以臨床研究基地為依托,建設壹批跨學科、跨區域的專科臨床協同研究網絡體系,集中優勢力量,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研究流程,建立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新型協同研究和持續推進機制;通過臨床協同研究網絡系統,系統建設臨床樣本資源庫、疾病登記平臺、臨床研究數據資源和知識管理中心,加強醫療資源和診療信息的整合、集成、共享、挖掘和分析,建立從疾病發生、發展、診療到預後的中國特色疾病防治研究資源庫群,實現醫學研究資源的大規模整合;註意加強醫學倫理學和循證醫學的研究平臺和能力建設。

3.大型隊列研究基地。重點加強以社區人群為基礎的預防醫學研究基地建設,做好總體布局和系統設計,建設具有資源化、精細化、組織化、標準化、系統化、信息化、集成化特點的全國大隊列,建設配套信息數據庫和共享平臺,形成長效運行機制。

4.醫學科技信息與戰略研究平臺。整合醫學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信息資源,加強醫學科技數據共享平臺建設,加強醫學科技信息加工和深度分析及信息產品推送,為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信息支撐;加強醫學科技戰略和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鼓勵開展醫學科技領域戰略研究和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並設立研究機構,建立戰略研究和衛生政策研究專家庫,主動把握醫學科技發展方向和重點,提高醫學領域宏觀戰略規劃和系統設計、科學決策和高效管理的能力。

5.醫學實驗動物平臺。系統建立豐富的實驗動物品系資源和實驗動物基因突變體庫;加快重大疾病實驗哺乳動物模型的研制,滿足疾病機制、藥物篩選和臨床治療研究的需要;建立家養模型動物保護基地,實現實驗動物和模型動物的保護和規模化供應。

  • 上一篇:詩歌中的廣告詞
  • 下一篇:華夏傳統文化學校的學校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