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鄉土中國 讀後感

鄉土中國 讀後感

把妳老師絕對搜不到送給妳。

《鄉土中國》讀後感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作為壹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以前對自己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後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著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裏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在北方,割麥是農活裏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於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現在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妳播種它會生長,妳不播種它也生長。苦菜就是那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並不費事,田地裏到處可見,不壹會兒就能挖壹小筐,帶回家後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親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裏足足吃了壹個月的苦菜。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麽花錢,吃的自己都可以種,家家戶戶都有壹口井,梨樹、沙棗樹什麽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桿子和玉米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見,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壹定道理。

費先生認為:“熟悉是從時間裏、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裏陶煉出來的結果。”。因此,鄉土社會裏的人們彼此特別熟悉。但是,與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相比,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在第二篇“文字下鄉”裏,費先生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於鄉下人的‘愚’,而是由於鄉土社會的本質。我而且願意進壹步說,單從文字和語言的角度去批判壹個社會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夠的,因為文字和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壹種工具,並非唯壹的工具,而且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傳的情、能達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鄉的人,必須先考慮到文字和語言的基礎,否則開幾個鄉村學校和使鄉下人多識幾個字,也許並不能使鄉下人‘聰明’起來。”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我的母親就是文盲,從來沒上過學,但是她很聰明。沒有我的母親,我的高中文憑的父親也不可能事業有成的,而且我的母親在深圳短時間內自學了粵語和普通話,之後還自學認字和寫字。

在解釋中國的差序格局時,費先生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格局不是壹捆壹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壹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壹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在這個網絡裏,費先生認為只有“禮”才可以維系每個人的關系,並在文中大量地引用孔子的話語和例子。

費先生認為:“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壹個壹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關系的增加,社會範圍是壹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裏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總之,鄉土社會就是這樣壹個穩定的差序格局。

在“男女有別”的壹篇中,費先生認為:“同性組合和家庭組合原則上是交錯的,因為以生育為功能的家庭總是異性的組合。因之,鄉土社會中“家庭”的團結受到了這同性組合的影響,不易鞏固。於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中國鄉土社會裏,以家族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為重要的表示”和“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深刻地展現了鄉土社會的性心理,但是,我認為這在現如今已經改變了許多。只是,男女之間多了些平等,並沒有“有別”。

費先生認為鄉土社會是沒有法治的,但是,這並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關系,都有著壹定規則。行為者對於這些規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是孔子兩千多年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這就讓我明白了,鄉土中國的鄉土性質其實是受孔家思想影響的,而且影響深刻。

正因為禮治慣了,所以,在鄉土社會裏,壹說起“訟師”,大家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鄉間看到壞的行為卻是合法的行為,於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中成了壹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並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所以,費先生倡導:“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幹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幹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壹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壹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講到“無訟”這壹篇的時,我看了之後覺得費先生思想很激進,看待現實中的壹些詬病眼光很犀利,大膽地揭露社會上的弊端,讓我很敬佩。

“每個要在人生逆旅裏生活的人就得接受壹番教化,使他能在這些眾多規律之下,從心所欲而不碰著鐵壁。” 這就是教化權利的效應,是鄉土社會中長老統治下才有的。另外,“在我們客套中互問年齡並不是偶然的,這禮貌正反映出我們這個社會裏相互對待的逃遁是根據長幼之序。長幼之序也點出了教化權力所發生的效力。”有句諺語說的就是長老統治,“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長老統治對鄉土中國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

“缺乏變動的文化裏,長幼之間發生了社會的差次,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和權力。這是血緣社會的基礎。”關於“血緣和地緣”這壹篇中,我學到了: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生於斯,死於斯”把人和地的因緣固定了;血緣和地緣的合壹是社區的原始狀態;如果分出去的細胞能在荒地上開墾,另外繁殖成個村落,它和原來的鄉村還保持著血緣的聯系,甚至把原來地名來稱這新地方,那是說否定了空間的分離;籍貫只是“血緣的空間投影”;“怎樣才能成為村子裏的人?”大體上說有幾個條件,第壹是要生根在土裏:在村子裏有土地。第二是要從婚姻中進入當地的親屬圈子;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最後作者總結:“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壹個大轉變。”

最後壹篇中說到:“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壹個很重要的裏程碑。”,那麽妳就會會問到欲望是什麽?費先生用孔子的壹句話解釋——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礎的特性。這裏似乎有壹種巧妙的安排,為了種族綿續,人會有兩性之愛;為了營養,人會有五味之好。”作者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欲望是合乎人類生存的條件的,認為這是自覺的文化事實,不需要計劃,這就有別於現代社會了。

鄉土中國的情結是紮根於每個中國人的心底,是壹種普遍的民族心理體驗。雖然有人從意識形態方面排斥拒絕這種情結,但是應當承認這種情結是傳統文化作用的結果,是壹種集體意識存在,並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識缺失和丟棄從而不復存在,而是將壹直通過民族的血脈傳承下去。費孝通先生正是看到了或者說是深刻體驗到了這種情結的力量,從而在社會學層面試圖進行解析。這大概應當是《鄉土中國》裏個人情感的顯露。

  • 上一篇:為什麽說人力資源管理是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發現?它有哪些突破?
  • 下一篇:二年級端午節100字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