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鋒是在筆毫的正中,作書時將筆的正中之鋒保持在筆畫的中間,就能使點畫圓滿遒勁。這是因為筆在點畫中間運行時,墨水順筆尖均勻地自兩面滲開,達於四面,點畫就沒有上輕下重或左輕右重等缺點,這樣的線條就帶有豐潤圓勁,富有立體感的特點。中鋒之法乃是最基本筆法。
偏鋒,又稱側鋒,就是用筆時將筆偏於壹側,中鋒也偏到筆畫的壹邊,所以寫出的點畫壹邊光壹邊毛,壹邊濃壹邊枯,常呈鋸齒形。
藏鋒,具體地講就是藏頭護尾。即把筆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直接外露出來。藏頭,就是指起筆,要“橫畫直下,直畫橫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護尾,就是指收筆要“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把筆鋒最後護起來。藏鋒的筆畫給人以含蓄沈著,渾厚凝重之感。藏頭是將筆尖逆落紙上,鋒藏而行。護尾是將筆毫回收鋒尖。
露鋒,又稱出鋒,即不回收掩藏,這大多是用在壹筆之末,指露出筆鋒的收筆動作。主要筆畫用藏鋒時,副筆可用露鋒。藏鋒中顯示筆力骨氣,露鋒時要豐實遒勁。
逆鋒,就是落筆的筆鋒朝運行相反的方向入紙,藏鋒就是運用逆鋒寫出的。此種方法把筆鋒痕跡裹藏在裏面,使筆畫有含蓄、飽滿感,同時也為落筆後的行筆鋪毫作好準備。而露鋒起筆,順筆鋒前進,不再折回,或壹筆畫的最後末端不作回鋒,而是順逆直出,就是順鋒,順鋒有種飄逸流暢感。但順鋒不可露得太長,這樣就會產生輕飄油滑感,要註意分寸。從某種意義上講,順鋒、逆鋒是露鋒、藏鋒的具體表現。
方筆與圓筆是筆畫的二種不同形態,壹般來講以有棱角者為方筆,無棱角者為圓筆。方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頓筆方折”的方法形成棱角,即“折以成方”,給人以剛健挺拔、方正嚴謹之感。圓筆是在點畫線條的起止轉折上,運用“提筆圓轉”的方法形成圓潤之勢,使之不露筋骨,內含渾厚遒勁,即“轉以成圓”。要了解方筆與圓筆是不同的用筆方法所產生的形式。方筆與圓筆是書法線條的基本表現形態。
“永”字八法,即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癡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3、豎為弩(同努,用力也)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
4、鉤為趯(躍的樣子,同躍)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壹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策本義是馬鞭,這裏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6、撇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檐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8、捺為磔(磔音窄,裂犧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這裏有兩層意思:其壹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壹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沈著有力,壹波三折,勢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