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在1492年被發現的,而真正為世人所知則始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歐洲人逐漸認識了大西洋彼岸的美洲新世界已經崛起,足以與他們抗衡。在歐洲登陸的美洲大兵帶來很多令人著迷的新奇玩意兒――可口可樂、漢堡包、口香糖、好彩香煙、美式足球,當然還有電影明星和啦啦隊女孩。但最讓歐洲人大開眼界的,還是粗曠牛仔們帶來的壹股藝術潮流。
這是壹種開始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藝術,涵蓋蘭美國及其所有象征物的歷史、城市中離群索居的人、高大的建築、璀璨奪目的仿制珠寶……紛紛進入紐約和洛杉磯的博物館。新的繪畫流派相繼誕生,打破了世界文化中心巴黎那些老派藝術擁護者們制定的所有規則。就這樣,這些表達痛苦、幽默、不滿、不同政見或壞品位的新流派,從無序走向有序,並在未來深刻的改變著藝術的世界。
《DADA全球藝術之旅去美國》就從主流藝術的起源和發展,介紹了上世紀美國的藝術狂潮,那我們現在就去了解壹下吧。
歐洲的藝術家們追求人物線條的完美,他們壹般是貴族或宮廷畫師,在那裏藝術是高大上的,平民很少能接觸到。而在這個新興的美國,人們脫離了原有的階級固化,以壹種更自由的心態追求藝術,使他們的藝術更接近生活、更人性化。
這時候、野獸派畫家、表現派畫家也出於這壹原則展開創作,立體主義、抽象手法被大量運用,還出現了未來主義畫家。
愛德華·霍珀是美國最偉大的畫家之壹,而且是最具“美國風格”的壹位,他的作品表現出的那種純粹的孤寂似乎是現代化的產物。
他在1925年創作的《鐵道旁的房屋》,看似平淡無奇、單調乏味,但單調的直擊人心:那些住在鐵道旁的人們每天在窗口欣賞那壹層不變的風景,就是從屋前經過的火車。1939年,愛德華·霍珀又創作了《紐約電影》,畫面中壹位陷入遐想女檢票員呆立在放映廳的入口,而觀眾們則在昏暗之中觀看影片。同樣,這幅畫表現的是另壹個世界的孤寂,在那個世界裏,電影的畫面似乎比周圍的世界更加真實和誘人。
跟歐洲畫家壹樣,美國畫家對描繪城市也越來越感興趣。比如查爾斯·希勒,他所描繪的風景沒有生氣――工廠冷冰冰的煙囪代替了大自然的喧鬧。他的筆鋒幹凈利落,只用極為簡單的線條就勾勒出輪廓,他的作品幾近抽象的速寫,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法國立體題繪畫的影子。
同樣,斯圖爾特·戴維斯也運用抽象手法來描繪音樂、俱樂部、城市的街道和街道上的廣告招貼。
而在查爾斯·德穆思的繪畫中,城市仿佛被壹股永不停歇的按鈕推動著,在他的著名作品《我看到了金制的數字5》中,德穆思描繪了壹兩飛馳的波士頓街頭的消防車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消防車呼嘯而過,而他卻呆立街頭,思索著那個印入眼簾的數字5。德穆思是壹位未來主義畫家,這壹畫派發源於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光如此,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在美國也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並為藝術實踐開拓了全新的領域,讓它完全擺脫傳統表現手法的規則限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壹些藝術運動就已經呈現出了壹種“美式藝術”的輪廓,比如“鄉土派”和“社會現實派”,這些流派推崇美國傳統的集體價值觀,揭露現代生活的無情,從而賦予藝術更為本質的政治色彩。
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才完全擺脫了歐洲壹損影響。
“抽象表現主義”這個名稱,是《紐約客》雜誌的壹位記者提出的。這些藝術家們並沒有結派,而是獨立創作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在20世紀40年代,他們幾乎全都生活在紐約,而且在絕大部分時間中都想要創作大尺副的抽象繪畫。
這些藝術家的人生遭遇可謂悲慘,先後經歷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大蕭條、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屠殺,還有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生活沒有特別優待他們。阿希爾·戈爾基,是壹位亞美尼亞裔,他逃過了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時期針對亞美尼亞族群的大屠殺,卻目睹母親因饑餓而死去;威廉·德庫寧,是壹位荷蘭裔移民;馬克·羅斯科,生於俄國壹個貧窮的猶太家庭,遭遇了反猶太主義;傑克遜·波洛克是壹個貧農家庭的第5個孩子,他的12歲之前搬過8次家,在青少年時期酗酒成性。
在承受了如此之多的苦痛之後,這些藝術家已經無法再用先輩的繪畫語言表達絕望之情,他們必須與過去決裂並創造全新的事物。他們作品中的人物支離破碎、造型奇異甚至不以人的形象出現,但從不會透出悲劇的色彩。
對於壹些人來說,讓繪畫過程被人看到並以此來激勵自己,即是壹種渴望也是壹種需要。傑克遜·波洛克、威廉·德庫寧和弗蘭茲·克蘭等人做畫時,動作、痕跡、過程、行為都清晰可見,正是這壹點,促使評論家哈羅雷·羅森堡在1952年使用了“行動繪畫”這個詞來指稱這些藝術家們的繪畫方式。
對於另壹些人來說,創作時似乎更加註重內心感受,也更深思熟慮,他們借令出巨大的色域,這是他們在面對這個世界的藝術表達。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1955年把他們稱作“色域畫家”,包括馬克羅克·羅思科、巴尼特·紐曼和羅伯特·馬瑟韋爾等。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消費品生產十分活躍,休閑活動也獲得空前發展。產品批量生產,價格便宜,人人都買得起;汽車內部空間寬敞,顏色亮麗;房子可以貸款購買,但可能要壹輩子才能還清……在消費社會,生產力獲得空前發展,人們相信可以借助金錢和各種家居設備過上更好的生活。
於是,壹種新的生活模式誕生了。人們通過電影海報確定休閑時間怎麽打發,通過廣告選擇各種各樣令生活更加便捷的商品和服務,藝術家們則從這嶄新的世界中獲得創作的靈感,用作品描繪、反映、闡釋,甚至批評這種現實。就這樣,壹種前所未有的藝術――波普藝術,如繁花壹般燦爛綻放。這種流行藝術,人人可及,人人能懂。
人稱“波普教皇”的安迪·沃霍爾,重拾起通常用於印刷海報的絲網印刷技術,開始成系列的大量復制圖像。如在《瑪麗蓮》中,瑪麗蓮·夢露壹頭卷發,嘴角含笑,還有無可挑剔的紅唇,怎麽看怎麽美,永遠那麽年輕。沃霍爾以好萊塢電影明星為創作素材,印刷了大批圖像。
“魔鏡魔鏡,我是最美麗的女人嗎?”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但安迪·沃霍為我們展現了壹個滿是美麗女人的理想世界。這些美麗女子總是呆在遊泳池邊,喝著雞尾酒消磨時光,他們的生活真的完美無缺嗎?受波普藝術影響,雕塑也和以前不壹樣了。
比如安迪·沃霍把超市裏的清潔擦堆放起來,就是壹件雕塑作品;克拉斯·奧爾登博格的巨型塑料三明治看上去滑稽可笑,但占領了各大博物館的展廳;賈世珀·約翰斯則用彩繪青銅鑄城啤酒罐子……寫實主義勢不可擋,藝術家們想方設法重新表現這種全新社會模式的標誌物,為的是賦予它獨特的意義,重復、原模原樣的復制或巨幅尺寸,任君挑選。
任何創作都是壹種表達,但是沒有壹個地方比美國創作更加自由了。街頭巷尾、地鐵過道無不留下許多平民創作者的塗鴉,在很多國家,這種行為可能被視作損害公物的行為,但在美國,還可讓這些作品進入博物館。塗鴉,要面對警察越來越嚴厲的管制,創作意味著即興和迅速,它往往是人們靈光壹閃之後的傑作,帶有壹種更自然、更親和的感染力。
千百年來,藝術都是壹種高大上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每壹個人都能夠欣賞的,但是藝術流派在美國的發展,衍生出壹種更親民、更隨意、更人性化的風格,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運用它、理解它並掌握它,湯唯在美國學習資金吃緊時,就曾在街頭做過人體藝術,自己既是創作者又是模特,壹個人幾個小時就能賺夠當天的生活費。
在美國,藝術是更自由、更包容,也更具活力的,比起我們之前對藝術的理解,它現在更接近生活,已經成為壹種全民藝術,任何人都會使用它。美國的波普藝術流行,進而蔓延到全世界,使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加入這場藝術的狂歡,不得不說這於藝術是壹種全新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