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屏邊曾有近40年處於戰區,承擔了許多重大作戰的支前任務,經濟建設比沿海發展晚了幾十年,是國務院掛牌的52個貧困縣之壹。近些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屏邊縣努力抓住發展機遇,打造特色文化 旅遊 ,實現當地經濟發展。
屏邊在縣城的西片區建設了滴水苗城。進入屏邊縣城,穿過形似牛角的迎賓城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滴水苗城的壹幢幢苗族特色建築、苗歷廣場、牧羊河……濃郁的民族風情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建築以外,最能體現苗族特色的就是苗繡了。屏邊有壹座展示苗族刺繡文化的繡夢博物館,不僅宣傳展示苗繡文化,還銷售苗繡產品,舉辦各類活動。
在博物館二樓,壹群苗族繡娘在這裏刺繡。戶外走廊上也坐著幾名繡娘,和背景裏的苗城壹起形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記者采訪了正在交流刺繡技藝的壹對繡娘工友項永蘭(38歲)和陶雲英(48歲),她們都是屏邊縣旅店子村村民。
項永蘭剛工作壹個月,由於從小母親就教她學刺繡,自己也很喜歡,她不需要培訓就能上手。在此之前,她家收入主要靠種植香蕉、菠蘿和芒果,收入很低。“掙錢很不容易。”項永蘭說。
陶雲英已經在博物館工作4年多,也是從小學習刺繡,還會蠟染。來博物館之前,她沒有固定的工作,丈夫務農,她就在家煮飯帶孩子,剩下的時間繡繡花,把繡好的布拿到縣裏賣錢,收入很不穩定。現在在博物館每月有七八百的工資,大大改善了家裏的經濟條件。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過世代間的口傳身授,苗族祖先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都被壹針壹線繡進了衣冠服飾中,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為了傳承這項民族傳統技藝,屏邊縣還成立了苗族刺繡協會,舉辦刺繡技能提升培訓,目前已經建成了4個扶貧車間、8個繡娘工作站、20座家庭繡夢工坊,讓許多身懷刺繡技藝的苗族婦女重拾繡花針,“居家創收兩不誤”。
9月份是 旅遊 淡季,滴水苗城還是吸引了壹些遊客前來觀光 旅遊 。和同學結伴來這裏畢業旅行的雲南 財經 大學楊海同學表示,很喜歡這裏別具壹格的建築風格、民族服飾,這裏的住宿條件也非常好,很現代。2019年,屏邊縣***接待遊客134萬人次,實現 旅遊 總收入17.8億元。
除了文化 旅遊 ,為了讓群眾進壹步增產增收,解決群眾增收難的困境,屏邊縣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據屏邊縣副縣長萬執政介紹,原先屏邊縣種植的香蕉、菠蘿等草本作物根系不發達,難以保持水土。而屏邊縣海拔落差較大,最低處海拔154米,最高達2590米,經過專家分析,因地制宜,在海拔900米以下地區種植荔枝,900~1400米地區種植枇杷,1400米以上地區種植獼猴桃這類木本水果,取代原有的草本作物,在遏制水土流失、保護生態及增收創收方面,屏邊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別是荔枝,種苗種下後,3年掛果、5年就能豐產,如果管理得當的話,壹棵荔枝樹可以存活70年。通過種植荔枝,農民不僅能脫貧,還能致富。
建檔立卡戶黃小九(54歲,苗族)說,他們家種了50畝2000多棵荔枝,其中種了3年的和5、6年的都有。在種荔枝前,黃小九家種的是水稻、玉米,只夠自己吃,收入微薄。“如果村裏哪家孩子要外出上學,那家人就得借債。”黃小九回憶道。
2013年,政府推廣種植荔枝時,他擔心荔枝代替了水稻、玉米後,萬壹失敗了,吃的糧食沒有保障,壹開始只試種了4、5畝。第壹批荔枝上市後,發現種荔枝真的可行,才大規模種植。今年,壹家人光靠荔枝,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5萬元,從山坡上臟亂差的土房子搬下來以後,黃小九壹家住進了130平米的兩層樓房,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
同樣從山上搬下來的何會成(38歲,壯族)回憶起山上的生活,說道:“人窮的時候,媳婦是呆不住的。”在種植荔枝前,何會成壹家也靠種玉米、水稻生活,只夠自家人吃。有時要掙點零花錢,還要用馬把米駝到幾公裏外的街上賣,100斤大米也就最多賣200多元。由於生活艱苦,之前的媳婦留下了4歲的孩子,離他而去。
2012年,何會成開始嘗試種植荔枝。雖然政府免費發放種苗,鄉裏還有專家來培訓,但由於屏邊地理條件復雜,不同的坡度、海拔,種植密度和施肥方式還需要自己摸索。經過幾年的實踐,現在的何會成已經掌握了修枝、環剝、打塘、施肥等壹整套荔枝種植技術,並將其傳授給鄰村的村民。他說:“把我所知道的告訴他們,就能讓他們少走彎路。”
目前,何會成已經種植了15畝荔枝,6畝多已經掛果,今年靠荔枝可以收入7萬多元。荔枝成熟後,有經銷商直接到村裏收購,不愁銷路。他還通過微信朋友圈銷售荔枝,通過快遞發貨,可以賣到上海、湖南、昆明等地,今年壹年就賣了壹噸多。有了今年的銷售經驗,明年他還打算進軍“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搬到新房子後,他娶了新媳婦,未來希望把自己的荔枝種得更好,在專家的指導下進壹步提升荔枝的品質。
在提升果品品質方面,據屏邊縣副縣長萬執政介紹,下壹步縣裏還將建立冷鏈物流中心,村裏設置冷鏈措施,保證從采摘到餐桌,蔬果“不落地”。此外,縣裏還將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果汁飲料、蔬果加工產品等,延長產業鏈。
沿溪村有28戶10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6戶62人,於2016年全部脫貧出列。201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200元,2020年達到了人均3萬余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壹系列扶貧攻堅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縣76個貧困村均已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初的55.68%下降至1.31%,剩余貧困人口今年6月前已經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文、圖:顧思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