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融合是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
情與景的統壹是審美意象最基本的結構,是情景交融的產物。在這個完整的審美意象結構體系中,情中有景,情中有景,情與景密不可分。
為什麽說審美意象只存在於審美活動中?
當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審美形式感逐漸成熟,並與人們改造世界的本質力量相統壹時,標誌著審美意識已經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壹種重要形式。這時,審美活動可以從人類的其他活動中分離出來,開始以其獨立的形式來考察和指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勞動。
壹,審美活動及其特征
審美活動作為人們把握世界的壹種特殊方式,是人們在感性與理性的統壹中按照美的規律把握現實的自由創造性實踐。
壹般來說,審美活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審美活動從審美(藝術)的角度看待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這包括兩層含義:第壹,人在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中,可以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在這壹創造過程中,人們克服了完全受外界自然控制的被動性,真正實現了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壹。比如動物(如蜜蜂、螞蟻、海貍等。然而,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物體的特點和規律,為自己建造各種不同功能和風格的房子,如四合院、別墅、宮殿、摩天大樓、圓形或方形、木結構或鋼筋混凝土...能充分體現建設者的利益和水準,凝聚人心。第二,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靜態結果符合其美好的外在形式、規律性和目的性。
第二,由於審美活動已經從物質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它所體現的審美價值並沒有隱藏在實用價值的背後,而是已經在人類的生活和勞動生產及其成果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因此,此時的審美價值就會以壹種特殊的形式成為衡量壹切生活和生產勞動合理性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審美活動中,對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把握更多地來自感性形式。換句話說,審美活動從直觀的感性形式出發,從未離開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直觀表征和情感體驗形式。但是,由於美的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壹,審美活動總是伴隨著壹定的理性內容。會引起人們理性層面的深入思考。它不同於壹般的認知活動。審美活動中的理性內容不以概念為中介,即不以概念的形式出現,而是以情感和想象為中介,以形象為載體。也正因為如此,審美活動才能保持其自由獨立的品格。
第二,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
(壹)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形成
在人類審美活動中,人與客體、主體與客體始終處於對立統壹的狀態,審美主客體的形成反映了人類生產勞動的發展成就和水平。
在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早期,由於生產力低下,認識水平落後,人們無法憑自己的力量認識和改造自然。自然既沒有被打上人類自由和意識的烙印,也不是人類從中獲得審美享受的可親的生存環境,更不是具有審美意義的人類生命的象征。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受到了客體的壓迫。它們之間發生的不是審美意義上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對立統壹。這個時候,人看客觀物體的時候,內心充滿了刺痛,永遠不會用審美的眼光去看。
主客體真正具有審美本質,或者說審美主客體的真正形成是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實現的,即它實際上是在人類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生成的。在生產勞動中,壹方面,人們通過對客觀世界規律的認識和掌握,按照自己的意誌和願望對自然事物進行加工和改造,使原本與人對立的客觀世界成為人化的自然。另壹方面,它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自身的意誌、情感、理性和各種感官能力。“只是因為人性的客觀發展的豐富性,人的主觀和感性的豐富性,比如有樂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簡而言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也就是確認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是部分發展的,壹部分。......
美感特征
在審美心理學中,美感和美感是結合在壹起的,統稱為美感。這是美感的基本心理形式。感覺,根據心理學分析,是對事物個體特征的反映,如對事物的顏色、線條、聲音、質感等感官印象。它是通過感官和對象的直接接觸獲得的。人的耳朵、眼睛、鼻子、舌頭、身體和大腦神經系統專門構成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感覺分析器官,接收和傳遞外界的各種信息。當我們感受到某種顏色、聲音、線條、質感並產生快感時,這種快感就從感覺開始了。這些愉悅的感覺雖然是生理上的,但卻是審美體驗的基礎和起點。所有高級復雜的心理現象,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王朝文曾指出,“只有訴諸感情的東西才能激起強烈的情感”。外界的客觀對象只有感受後才能引起美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顏色的* * *引起不同的生理反應。這種感覺,作為壹種生理反應,包括隨之而來的* * *都不是美感。在長期的實踐中,結構上類似於某些生理感受的各種社會生活內容和情感模式,逐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滲入並積累在我們的感受中,使之具有壹定的社會理性意義,與動物感受完全不同。
知覺,按照心理學的分析,是對事物個體特征構成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把握,甚至包括對這個完整形象的各種意義和情感表達的把握。
美感不是對知識的判斷,也不是科學的分類,而是通過事物的形式來把握它們的情感表達。只有當人們看到壹條潺潺的小溪時,他們才立即感受到它的歡樂和活力;看到烏雲壓城的場景,我感到威脅和壓抑;當妳看到大江東去,妳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無情...這些是美感。表面上看,審美感知是快速直觀地完成的,但背後隱藏著主體的全部生活經驗,包括其信念、偏見、記憶和愛好,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想象、情感和理解。美感作為審美活動的起點和歸宿,與其他心理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審美感知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在社會條件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而作為審美主體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不同條件下的心境直接影響著感知的內容。主體只有將已有的經驗、情感、興趣和意誌的目的取向融入自己對現物的感知,才能將壹般的感性意象升華為審美意象。但審美感知不同於壹般的感性感知,它排除了對客體的功利性考慮,特別關註客體的形象特征,使客體的壹切感性豐富都被感官充分接受。客觀事物豐富多彩,審美主體總是選擇感知清晰的對象。這種心理現象在兒童畫中最為明顯。在兒童山水畫中,太陽總是被畫得又紅又大,高掛在天空中。他們最感興趣的風景,總是在畫面中占據醒目突出的位置。審美感知與普通感知的明顯區別在於,它具有鮮明的色彩感,並伴有強烈的情感活動。因此,審美感知往往是在對客體各種屬性的選擇和比較中進行的,是以情感體驗為中心,按照情感發展的邏輯進行的,所以是壹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體現了感知主體的能動作用。它不僅涉及外在形式和已有心理結構的結合,還包含壹些理解和解釋。審美感知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壹個豐富廣闊的外部世界和曲折深刻的內部世界相結合的獨立的審美世界。
怎樣才能讓女朋友覺得我更成熟?
少說話,做事漂亮。
少說多做。
美學的美學照片
“審美照片”作為壹個重要而普遍的美學範疇,在中西方美學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雖然人們經常使用這壹範疇,但他們大多對其內涵和起源壹無所知。我在《哲學研究》2003年第1期看過林先生的文章《哲學家看到了什麽——柏拉圖哲學中的‘沈思’問題解析》,很有啟發。本文從中國哲學和美學的角度,對“審美照片”這壹美學範疇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我看來,審美攝影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壹個必經過程,是審美主客體實踐聯系的壹種特殊方式。審美狀態的進入和審美活動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壹階段審美反思的發生。審美照片作為壹種審美體驗,與直覺、想象、聯想、記憶、移情密切相關,但不能等同。在審美活動的實踐中,觀察和直覺非常相似,甚至有壹些共同的性質,但從理論上講,審美照片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審美體驗的所有要素不壹定在審美過程中出現或存在,那麽審美照片是必不可少的。或者說,沒有對這個過程的審美觀察,就不是“審美”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審美攝影是審美活動中最關鍵、最本質的環節,它的存在是審美活動區別於壹般認知活動的標誌。審美照片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最直接的聯系。觀察是壹種直觀、形象的方式,有目的地投射具有表象形式的物體,從而生成具有審美價值的圖像。不能有視覺的方式去觀察,這也意味著觀察的對象必須是表象的對象。在這壹點上,我很贊同英國美學家鮑桑奎的觀點。包桑魁認為,只有具象的、感性的東西才能成為審美對象。他說:“除了那些我們看得見的東西,沒有任何東西對我們有用,我們感覺到的或想象到的只是那些能成為直接表象或表象的東西。這是審美再現的基本理論。”[1][1]但同時,審美的照片遠不止壹般的視覺觀賞,還結合了明顯的心理活動。“觀照”的本義來源於中國的哲學,其意義絕不僅限於壹般的視覺觀看,而是指通過視覺觀看來把握事物的本體和終極意義。(這個會在下面討論。)觀察並不排斥認知,在觀察的過程中會包含認知價值的生成;而如果知識是觀察的本質,那自然是對觀察特征的扭曲。觀察是審美主體用超越邏輯思維的充滿情感和智慧的眼光看待客體時的欣賞和遭遇。這壹過程不僅是對客體的反映,也是以這壹客體為基礎將其轉化為審美意象的獨特角度。既是欣賞的對象,也是與對象的相互投入,形成物我關系。主客體的審美關系就這樣形成了,審美價值的生成也在這個過程中。審美照片需要審美主體和客體有相應的條件。就對象而言,可以是審美攝影的對象。第壹,它是感性的、具體的,可以為審美主體提供壹個原型或壹個整體的材料。二是對象本身具有某種審美屬性或雲美勢,使其美勢或屬性在主體的有意召喚中顯現或“亮”;從審美主體來看,首先要消除欲望,使心境空寂,專註於客體;第二,主體是直觀的,具有獨特的智慧和靈性。沒有這個條件,就很難談美學照片。審美攝影是人類主客體關系的壹種特殊方式,過程相對較短。很難想象與對象的長期沈思。而審美攝影是主體進入審美過程和審美情境的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主體在進入審美照片的同時,以任何方式暫時切斷與其他事物的壹切聯系,有意無意地投入到對象的註意力中,從而產生審美快感。主客體形成了物我相忘的局面。事實上,這種情況下的事情和我忘記對方只是壹個感覺的主題。但伴隨這種情況的恰恰是主體產生的審美愉悅。當沈思達到極致時,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