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雲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雲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六祖誕

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初三,是佛教禪宗惠能的誕生日和圓寂日,被譽為“春秋二誕”。屆期海內外各地佛教徒、遊客、信眾紛紛前來賀誕、觀光、瞻仰,高峰期人數達十萬之多。“六祖誕”活動主要在新興縣龍山國恩寺舉辦。

據記載,“六祖誕”始於中唐714年,是由六祖弟子發起,民間信眾自發參與的祭祀活動。誕期新興縣內龍山國恩寺、六祖故居、龍潭寺等寺廟均舉行佛事活動。千百年來,六祖誕活動壹直綿然不斷,並形成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和傳統的表現形式,是新興縣乃至嶺南地區較具地方特色的大型宗教信仰活動,是以民間宗教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

2、張公廟廟會

張公廟位於郁南縣連灘鎮,是為紀念明朝萬歷年抗倭將領、廣東總兵張元勛而建的,至今已有400多年。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是張公廟廟會,雲浮、肇慶、廣西梧州等鄰近地區的群眾自發前來參拜祈禱,並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廟會主要內容有:參拜、燒香、燒炮、打蘸、唱山歌、演戲、傳統扮相巡遊、將軍出巡、八音朝賀等等。廟會盛期前來參與的信眾達十萬人之多。大緣首是廟會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文化大革命期間,廟宇受到損壞,廟會停辦,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修復廟宇並恢復廟會。1991年當地政府以廟會為基礎舉辦民間藝術節,現已舉辦了12屆,並發展成為雲浮市壹項大型的文化活動。

張公廟廟會保留了粵西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吉祥文化。是研究南江流域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根據,在雲浮市民俗研究中有較重要的作用。

3、連灘山歌

據《西寧縣誌》記載,連灘山歌始於明朝隆慶年間,因源於郁南縣連灘鎮而得名。主要流傳於兩廣鄰近農村。演唱內容主要是愛情和勞動生活,多在豐年、集會、節日、辦喜事時演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獨唱、對唱、打擂臺三種。深受民間群眾喜愛,是民間群眾自娛自樂、抒發情感的民歌,是雲浮市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山歌。連灘山歌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徒傳授。目前演唱連灘山歌的人已不多。

4、瀧州歌

瀧州歌因起源於羅定(古稱瀧州)而得名。是壹種不同於山歌,近乎於竹枝詞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對研究南江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對研究文言與方言的結合,格律詩與民歌體的融合都有壹定的作用,目前瀧州歌已處於瀕危狀態。

5、字眼調

字眼調,又稱新娘歌、哭嫁歌,其內容多為對包辦婚姻的控訴和分別親友時的衷情傾訴。南江地區民間舊俗,女子出嫁前幾晚,邀同村未婚女子為“伴娘”,集其家中,出嫁者則唱字眼,以向親戚朋友——泣別。歌詞內容多由新娘根據所唱對象不同而即時抒發,或贊頌祝禱,或惜別叮囑,或埋怨譴責,或揭露詛咒。

字眼調主要流行於雲浮市各地農村及信宜縣、廣西岑溪壹帶。是研究雲浮市社會民俗的重要依據,目前字眼調已處於瀕危狀態。

6、雲浮石藝

石材雕刻藝術是雲浮市壹項傳統的民間工藝,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明朝期間,石材雕刻就已分為建築實用裝飾,家居用品,石板畫,石碑等工藝行業,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雲浮市民間文化有較重要的作用。目前由於受到現代科技的沖擊,傳統的手工技藝瀕臨失傳。

7、花燈制作工藝

新興縣花燈制作較具特色,過去每逢春節、元宵、婚禮、添丁、新屋入夥等喜慶日子,民間群眾都有掛燈籠的習慣,是民間喜慶的壹種獨特形式和民間吉祥文化。新興的花燈制作工藝主要由中原流入,燈式品種主要有大紅燈籠、宮燈、走馬燈、彩燈、龍鳳燈等等。形式多樣,色彩艷麗,富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研究民俗民間文化生活的依據。目前新興縣花燈制作工藝已處於瀕危狀態。

8、禾樓舞

禾樓舞據傳源於郁南縣連灘鎮,是古百越民族的壹種祭祀舞蹈。

禾樓舞舞蹈動作原始、粗獷,跳舞者男扮女妝,身穿黑色衫裙,頭戴黑色涼帽,腰紮圍巾,腳穿麻鞋。領舞者分別手拿禾穗,邊唱禾樓歌邊擺身、搖手、踏足,向著東南西北方起舞。禾樓歌旋律固定,曲調悠揚。

禾樓舞對研究嶺南民俗文化有壹定的作用。目前該舞已處於瀕危狀態。

9、擂茶粥

擂茶粥主要源於雲安縣茶洞鎮,是民間流傳的保健食品,據傳已有400年的歷史。是雲浮市富有特色的壹種民間知識。

  • 上一篇:農村建設信息采集數據缺口大的原因
  • 下一篇: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