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用競爭優勢理論解釋壹個國家有哪些措施來提高競爭力。

用競爭優勢理論解釋壹個國家有哪些措施來提高競爭力。

第壹,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波特認為,壹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是由壹組決定性因素及其輔助因素決定的。它們是:

1,生產要素。包括:(1)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質量、數量、熟練程度和人工成本;(2)自然資源。土地的肥力、數量、可耕地、氣候、位置和地理範圍;(3)知識資源。科學技術、政府和私人研究機構、圖書館、統計機構和各種科學協會的硬件和軟件;(4)資金來源。資本供給和成本、資本收入、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以及資本在國家之間的流動;(5)基礎設施。郵電系統、支付手段、醫療保健、社會福利、文化機構。生產要素分為初級要素和高級要素。基本要素是指壹個國家擁有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先進要素是指社會和個人通過投資和發展創造的要素。壹個國家要想獲得競爭優勢,高級要素遠比初級要素重要。

2.需求因素。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對壹個國家的競爭優勢起著很大的作用。內需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展開:壹是如果國內市場對相關產業產品的需求大於海外市場,就會產生規模經濟,有助於國家建立國際競爭優勢。第二,如果國內市場有高水平的消費需求,將有利於相關產業獲得國際競爭優勢。因為精明挑剔的消費者會對國內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其提高產品質量、性能和服務。第三,如果國內需求先進,那麽為其服務的國內廠商就會相應地走在世界其他廠商的前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在國內市場開發的壹套生產技術和營銷策略將成為企業未來開拓國際市場的壹大競爭優勢。

3.支持產業和相關產業。壹個國家要想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在國內獲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和相關產業的支持。日本機床行業的優勢,離不開數控機床、電機等零部件的世界級供應商。瑞典在鋼鐵組裝產品(如滾珠軸承和切削工具)方面的競爭力來自於其特殊鋼產業。除了供應商的競爭力,其他相關行業的競爭力也很重要。它們往往帶來新的資源、新的技術和新的競爭方式,能夠促進產業的創新和升級。因此,配套和相關產業之間的密切協調與合作將構成壹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優勢。

4.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就目前的調查來看,沒有壹種管理方法可以在世界各國通用和適用。因為各國企業的目標不壹樣,企業的戰略和結構也不壹樣。美國公司註重短期目標,日本和德國公司更註重長期目標。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管理意識形態”,這有助於或阻礙壹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形成。此外,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對該國產業獲得國際競爭優勢有很大影響。國內市場的高度競爭將迫使企業提高技術和創新,這有利於國家國際競爭優勢的建立。

除了上述四個因素,壹個國家的機遇和政府的作用對其國際競爭地位的形成也起著輔助作用。機遇包括重要發明、技術突破、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如石油危機)等突發事件。政府因素是指政府通過政策調整創造競爭優勢。波特認為,上述影響競爭的因素共同作用,促進或阻礙壹國競爭優勢的形成。

二、中國競爭優勢的分析

波特認為,國家經濟實力的比較過於籠統,難以開展,壹個國家不可能讓所有的企業和產業在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國家競爭優勢的比較應該從產業(行業)的角度進行考察才有意義。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最終是由產品的市場份額來衡量和檢驗的,以數量形式衡量不同國家特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顯然主要是該產業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該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和貿易競爭指數。本文也遵循這壹原則,用這三個指標來分析中國競爭優勢的現狀。

1,貿易競爭指數分析。貿易競爭指數定義為:(e [,i]-I [,i])/(e [,I]+I [,I]),其中E[,I]為產品I的出口總量;I[,i]為產品I的進口總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3,1998)相關數據,筆者選取12主要出口商品進行計算。結果表明,紡織品、鞋帽、皮革制品和食品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近年來貿易競爭指數有所下降,表明這些商品正面臨國際競爭的各種挑戰;化學制品、塑料橡膠制品、紙制品、木制品、賤金屬制品、機電和視聽設備、運輸設備、光學和醫療器械等其他八大類商品的貿易競爭指數雖然仍為負值,但負值趨於明顯減小,表明我國在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在增強;從1992到1997,中國商品貿易競爭指數按大小順序的排名幾乎沒有變化,說明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的格局沒有改變。

2.勞動生產率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是指平均每小時的工作產出,被視為反映壹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從勞動生產率的指標來看,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很低,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也遠遠落後於壹些發展中國家。1996年,中國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為118美元/人,僅為發達國家平均水平(59105美元/人)的1.8%,相當於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387865438+)。中國勞動生產率水平低,已經成為中國提高競爭優勢的最大障礙。

3.國際市場份額分析。國際市場份額的定義是:A國I類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A國I類產品的出口量/I類產品在全球的出口總量。根據《國際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1992年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主要是棉布、非針織男式大衣、非針織女式大衣、紡織品、賤金屬制品、摩托車、旅遊商品和手袋、非針織內衣、鐘表、玩具和體育用品等,大部分是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然而,在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中,如鋼鐵、內燃機、非電子機械零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辦公設備等產品,國際市場份額仍然較低。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競爭優勢並不強。到目前為止,中國有競爭力的出口商品基本上都是壹些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缺乏競爭力的主要是基礎材料和機械設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壹方面說明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產業,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多依賴於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緩慢、缺乏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高層次產品、產業結構升級滯後等矛盾。根據著名的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以1998排名第29位。雖然從1994開始,中國的競爭力排名提升了5位,但這種狀況仍然與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的大國地位不相稱。

三,提高中國競爭優勢的對策和途徑

1.深化企業改革,調整企業結構,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是壹個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沒有活力和創新,國家很難建立整體優勢。因此,首先要加大我國企業制度的改革創新力度,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進行規範的公司制改造,使企業成為能夠適應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其次,要加強現有企業的聯合兼並,按照專業化分工和發展規模經濟的要求,以現有骨幹企業為核心,以產權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培育壹批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大企業集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經營的規模效益;第三,全面加強企業管理,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通過加強管理、研發、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

2.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創造中國工業的競爭優勢。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獲取更多比較利益的主要手段,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但要在保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中國產業的競爭優勢。由於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具有應用範圍廣、滲透性強的特點,不僅可以憑借自身的市場開拓能力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還可以大大提高整個生產的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抓住世界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強我國高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加快高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使我國高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新興產業。

3.發揮大國規模優勢,加強內需發展。需求在壹國競爭優勢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重視發展內需。中國人口6543.8+0.3億,GNP大,需求增長快,需求水平差距大。目前我國整體進入買方市場,國內同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明顯促進了民族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高。由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存在消費需求的懸殊,這就為企業尋找細分市場、相對集中於優先發展的某些產品和行業、實施目標集聚的戰略進攻提供了機會和發展空間。發展細分市場,依托國內市場獲得國際市場的局部競爭優勢,並逐步升級為國家競爭優勢,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舞臺,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起點和有利條件。

4.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著力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國民素質,是壹項長期的戰略和措施。當前,必須扭轉科技和教育占GDP比重下降的趨勢,大幅度增加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把“科技是第壹生產力”落到實處,提高資金投入效率;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終身教育;我們應該提高人力資源的優勢。

  • 上一篇:農村建房風水常識
  • 下一篇:區塊鏈改變現有業務10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