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慶王府是慶親王奕劻長子,乾隆帝玄孫,正紅旗總族長,農工商部尚書載振在天津的故居。建於1923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區重慶道55號),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慶王府始建於1922年,原為清末太監大總管小德張親自設計、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列為華人樓房之冠。後被清室第四代慶親王載振購得並舉家居住於此,因而得名“慶王府”。慶王府占地面積4327平方米,建築面積5922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二層(設有地下室)內天井圍合式建築。整體建築適應當時的西化生活,更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樓之中西風東漸的典型建築。 解放後,這座昔日的王府先後成為中蘇友好協會天津分會、天津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天津市外經貿委、天津市商務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辦公地點。2011年5月,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整理有限責任公司依據“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有機更新”的原則,歷時近壹年完成了慶王府的整修工作。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省海城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生。東北講武學堂畢業,歷任旅、師、軍長,軍團司令、東北保安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北平綏靖主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西北“剿匪”總司令等職。1936年張學良與西北軍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雙十二(193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逼蔣抗日,奠定了第二次國***合作、全民抗戰基礎。
張學良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8號(距瓷房子50米,近濱江道)的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495市畝。
張學良故居風景(二)(18張)
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臺;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采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產掌管。 舊宅是顧維鈞在天津的故居。建於1927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威靈頓道(今和平區河北路267號),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現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天津市委員會所在地。
顧維鈞舊宅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為三層帶地下室磚木結構樓房,***有45間樓房,2間平房。建築平面布局規整,紅瓦坡頂屋面,外立面為紅磚清水墻面並砌築拱券等花樣。舊宅室內裝修講究,木地板、木樓梯等保存較好,並設有雙槽玻璃窗。舊宅二樓和三樓設有平臺,院內種有各種花木。 胡佛舊居是是美國第31任總統在天津的舊居,位於馬場道原重慶道小學校址內,有壹座樓就是胡佛在天津的舊居 。
胡佛舊居應該是原重慶道小學西樓。這座小樓為英格蘭別墅式建築,磚木結構,主體兩層樓房,局部三層並帶有地下室。樓房帶有寬敞的後院,總建築面積約3345平方米。這座建築外表醒目,用紅磚青磚分層砌築,有拱形門洞和拱形大窗。壹層入門上臺階後有壹個大休息臺通進樓內,兩側有瓶狀透視矮墻。資料記載,至1942年前,這座樓作為民居,居住著六戶市民。1942年後曾壹度作為學校宿舍、小學教室等。
如今,重慶道小學整體遷址,原校址已經作為二十中學的部分操場。記者到二十中學采訪的時候,壹位老師用手指著操場旁壹排高高的鐵架子告訴記者:“大概那個位置就是原先的重慶道小學。”而那些鐵架子下面,大概就是胡佛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吧。 伯苓故居是南開大學、南開中學等南開系列學校的創始人、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住宅,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號(今和平區大理道87號)。
張伯苓故居始建於1920年代中葉,是磚木結構的三層英式別墅,機磚墻身,多坡式瓦頂,屬於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室內裝潢均為菲律賓原產的木制地板、門窗和樓梯,並配有巴洛克式壁爐。房屋前後有寬敞的庭院。張伯苓夫婦於1950年9月15日從北京回到天津,租住於此。 張自忠故居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原西北軍系將領、第38師師長、原察哈爾省省主席與原天津市市長、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北平市市長、第59軍軍長、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張自忠在天津的故居,建於1936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倫敦道(London Road)(今天津市和平區成都道60號)。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1936年8月,張自忠在任天津市市長期間,以“慶安堂”名義購得天津英租界倫敦道厚德堂川記壹塊約4.356市畝的空地,此後開始建設壹座三層的主樓和壹座二層的後樓。1936年至1937年期間他在這裏居住。這組建築現為天津市民政局辦公用房。
張自忠故居主要包括壹座三層的主樓和壹座二層的後樓,總計16間房,在院內另有14間平房,建築總面積達1400余平方米。其中,主樓是壹座磚木結構的兩層西式樓房(局部三層),樓前面用立柱支撐上下兩層內廊,樓兩側有對稱的外凸多邊形房間。房子外立面處理遵循現代簡約風格,采用天津地方材料,造型樸實無華。建築內部壹樓設有會議室;二樓設有兩座平臺;三樓設有屋頂平臺;後樓壹樓為餐廳,二樓為書房。大門右側的平房也設有會議室,左側平房為傭人住房及門房。 孫殿英舊宅是原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十二軍軍長、冀北民軍司令、新編第五軍軍長孫殿英(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清東陵而聞名)在天津的故居。建於1930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香港道(今和平區睦南道20號至22號),該建築如今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2]。為天津市長蘆鹽務管理局和天津市長蘆鹽業總公司。
殿英的這座宅邸是在1930年,也就是東陵被盜兩年後,為其三姨太購買的。但後來該建築主要充當孫殿英的駐天津辦事處。他在這裏主要經營珍寶、毒品、軍火、販、假鈔票等業務
孫殿英舊宅為三層磚木結構樓房(設有地下室)。建築外部造型高大並且錯落有致。其中,正面大型露臺具有西洋古典風格,上立有四組絞繩式立柱,柱頭裝有花飾。頂部內外檐采用拱券窗、矩形窗等建築形式,是壹座具有典型的折中主義建築特征的西洋建築。 李愛銳故居為蘇格蘭運動員,基督教傳教士,1924年巴黎奧運會男子400米冠軍、200米賽跑銅牌獲得者埃裏克·利德爾在天津的故居(1982年美國第5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戰車》人物原型),建於1922年,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劍橋道70號(Cambridge Road)(今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38號)。該建築現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李愛銳故居為英式現代風格的磚木混合結構平頂樓房,外立面為硫缸磚清水墻面,部分為砂石鵝卵石,墻面新穎別致。陽臺墻為磚砌,上部設有方形透視孔。建築內部設施齊全,裝修高級。壹樓為客廳、餐廳、備餐室;二樓為居室、書房、衛生間,現仍保持完好。該建築整體簡潔大方,是壹座帶有現代主義建築特征的西洋式建築。 徐世昌為民國總統徐世昌在天津的故居,故居坐落在和平區新華南路255號。徐氏在津置有多處房產,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區新華南路與睦南道、馬場道交口),購得空地壹塊15.3市畝,修建了九所樓房***計181間,建築面積4347平方米。這九座樓房雖然建在壹塊宅基上,但自成體系,徐氏自住壹所,其余為眷屬分住。
徐氏自住的是壹個獨立大院,占地6.35市畝,***有樓房26間,平房4間,建築面積1085平方米,是壹所西式三層樓,混合結構,紅磚瓦頂。樓門前四磴臺階、平臺,紅缸磚砌面,壹樓有客廳、休息室、更衣室、餐廳、洗澡間等;二樓為臥室、書房、辦公室、內客廳;三樓為頂子間。 段祺瑞(1865—1936)自芝泉,安徽合肥人,早年隨袁世凱創辦北洋新軍,1916年袁死後任北洋政府總理,成為皖系軍閥實權人物,1920年被直系軍閥擊敗下臺,來津在此樓隱居,1924年直系軍閥失敗,段再次出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又被馮玉祥趕下臺,從此回津作了寓公。
段祺瑞位於天津鞍山道38號的舊居是由妻弟吳光新出資興建,後讓於段居住,故被人稱為“段公館’,是當年天津日租界最為豪華的私人公館式住宅。段祺瑞故居東沿蒙古路,南臨鞍山道,西臨河南路,北抵萬全道。包括主樓、後樓、平房等建築,整座住宅***有樓、平房74間,總建築面積345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