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京劇分幾種角色

京劇分幾種角色

生、旦、凈、末、醜

生,素臉男角,又分 小生、老生、武生;

旦,女角,分 花旦、老旦、青衣、刀馬旦;

凈,花臉;

醜, 文醜、武醜

末,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的。可以認為老生的壹種。。。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醜”和“生、旦、凈、末、醜”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醜”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醜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壹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面”或“潔面”。其特征是“千人壹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壹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壹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醜”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面”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醜”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壹人壹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壹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醜”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征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誌,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醜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鍘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壹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裏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壹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醜,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樸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壹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樸摔打壹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臯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醜”(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梁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壹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醜和武醜兩大分支。

我突然對“生旦凈醜”四個字的來源產生了好奇,查閱壹些資料找到了具體解釋,非常有意思,這裏介紹壹下“生、旦、凈、醜”是京劇的四個行當。其名稱的由來,傳說是取其反意。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演員演戲最忌諱的就是生。取“生”字,意在要求生角的演出要老練成熟。“生”有“小生”(書生)、“武生”、“須生”(文的掛黑胡子,武的掛紅胡子)、“老生”。

“旦”,指旭日東升,代表陽,指男性。而旦角演的是女性,女屬陰,反其意為“旦”。“旦”有“青衣”、“花旦”、“刀馬旦”、“彩旦”、“老旦”(亦名婆旦)。

“凈”,即清潔幹凈。而凈角都是滿臉塗彩的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凈,不幹凈的反面就是凈,因而得名。“凈”有“花臉”、“架子花臉”、“小花臉”、“二類花臉”、“銅錘花臉”、“黑頭”等。

“醜”,按屬相,醜屬牛,牛性笨。“醜”即成了“笨”的代名詞。而演醜角,則要求性格開朗、聰明伶俐,取“醜”字,意在提醒演員不要像牛那樣笨。“醜”有“文醜”、“武醜”和“小醜”。“醜”以類分有壹類醜(表演正面人物)、二類醜(表演花花公子)和三類醜(表演小市民)。

不過,就在此說正盛時已有人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猬談》中說:“生、凈、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莊宗,皆謬雲也。

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凈曰凈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那麽,“生、旦、凈、醜”的名稱到底是怎麽來的呢?

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其中“生”的本來含義不都是對男性的稱謂嗎?有人可能覺得這太簡單、普通了,硬要去考證其中的奧秘,結果就生發出壹些牽強附會的說法。

再說“旦”。人們常想弄明白為什麽舞臺上的女性要稱“旦”?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系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襤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金元院本中有《旦判孤》、《酸孤旦》,原來的《老孤遣妲》成了《老孤遣旦》)(見周貽白《中國戲曲論集》)。“姐”歷來是對女性的稱謂,既然“旦”即“姐”之訛,那麽“旦角”專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說“凈”。元人柯丹丘認為“凈”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凈。”“凈”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筆者認為柯丹丘的說法是可靠的。

說到“醜”,其實不用解釋,無非是相對於“俊”來說的。人們不是常說“醜扮”、“俊扮”嗎?“醜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梁上抹壹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臺,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 上一篇:魏晉風流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傳統節日:浴佛節吃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