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服裝的服色來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衣著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會的服色為基礎演變而來。由於京劇的服裝具有高度的符號性特征,京劇的服色也就成了體現劇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壹。 早期京劇服裝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紅、黃、黑、綠、白;"下五色"是指藍、粉、紫、秋香、皎月。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因此壹般人物不能隨便使用。 體現服色特色最為明顯的服裝是男蟒和男靠。舊戲班形容服裝規模整齊通常會說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種顏色的蟒和靠,可以開很大規模的戲。由於京劇服色與劇中人物性格的密切關系,所以在給什麽樣的人穿什麽服色的服裝上,是有壹套嚴格的規定的。 以長靠為例,紅靠壹般都是給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戰太平》之花雲,《小商河》之楊再興,《金雁橋》之張任,《誅仙陣》之韋陀等等,以體現劇中人的英氣。 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所以壹般人物所用的黃靠都不是明黃色,杏黃色如《定軍山》之黃忠,《李陵碑》之楊繼業,《珠簾寨》之李克用等等,為體現老年武將老當益壯的性格;穿黃靠的還有壹種性格的人是暴躁武將,如《戰宛城》之典韋,《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華車》之兀術,《瘟癀陣》之楊戩等等,由於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所以後來在《龍虎鬥》中紮明黃靠。 黑色靠壹般都是給性格粗魯莽撞之人準備的,比如《長阪坡》之張飛,《金沙灘》之楊七郎,《牛頭山》之牛臯等等。《霸王別姬》中的項羽紮黑色軟靠(沒有靠旗),但是由於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壹般霸王的靠都要特制。 綠色靠壹般都是勾紅色臉譜的人物穿,比如《古城會》之關羽(軟靠),《鐵籠山》之姜維,《大名府》之關勝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樣,關羽的綠靠壹般也是要特制的,俗稱"老爺靠"。最早的《挑華車》之高寵也勾紅色三塊瓦臉譜,所以高寵也有紮綠靠的扮相 白色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比如年輕英俊的武將,如《銀空山》的高嗣繼,《長阪坡》的趙雲,《兩將軍》的馬超等等,還有壹種人物是所謂的"儒將",比如,《長阪坡》的張遼,《鎮潭州》的嶽飛,《武昭關》之伍子胥等等,還有壹些老年武將,比如《鳳鳴關》之趙雲,《定軍山》之嚴顏、《百涼樓》之吳禎,《絕燕令》的定燕平等等。 "上五色"壹般為劇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則為劇中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紮藍靠的壹般都為次要的武將如《戰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戲班中還有"猛烈親王紮藍靠"的諺訣,所以《挑華車》之高寵既可以紮綠靠,也可以紮藍靠。 粉色屬於小生專用色,粉靠也是小生應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荊州》之周瑜,《棋盤山》之薛丁山,《佘賽花》之楊繼業等等。倘若戲班中沒有粉靠的話,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 紫靠則為勇猛的武將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張郃、《賈家樓》之唐璧、《奪太倉》之常遇春等等。 秋香和皎月是兩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秋香是介於草綠和橄欖綠之間的綠色,皎月是湖藍和正藍之間的藍色。秋香壹般為老年人物的專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劇中有其他人物必須穿杏黃靠的時候,而後臺只有壹身杏黃靠的時候。那麽年老的人物可以紮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楊繼業,新編戲《官渡之戰》的袁紹、《對花槍》的羅藝也紮秋香靠。同樣,皎月靠也是在同壹出戲中有小生已經紮了粉靠的時候,為了區分,可以紮皎月靠。但是《金沙灘》壹劇中,楊四郎必須紮皎月靠,楊八郎必須紮粉靠。 隨著京劇服色的不斷發展,靠的顏色也逐漸增多,但是新增的顏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礎上細化而已。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二)蟒袍服色(上) 作者:涉川 蟒袍在京劇舞臺上屬於常用服裝,男蟒主要是劇中的王侯將相等高級官員所穿,女蟒(包括老旦蟒)是劇中的後妃、誥命夫人所穿,還有壹種旗蟒,是少數民族婦女所穿的。蟒的服裝形式主要脫胎於明代高級官員的官服,上面的圖案壹般都為龍,在古代有"五足為龍,四足為蟒"的說法,所以將這種服裝統稱為"蟒"。 蟒袍的主要色彩和長靠基本壹樣,也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但是略有區別。服色的主要特性也是表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同時註重整體的舞臺美觀。 使用範圍最廣的是紅蟒,按刺繡圖案可基本分為紅行龍蟒和紅團龍蟒兩大類,行龍蟒壹般為花臉所用,劇中的宰相(尤其是奸臣)壹般均穿紅蟒,如《楊家將》的潘洪、《長阪坡》的曹操、《宇宙鋒》的趙高、《逍遙津》的司馬師等等,均屬此列。 團龍蟒主要為老生所用,劇中的英雄武將,如《戰太平》的花雲;不能稱為皇帝的番王諸侯,如《珠簾寨》的李克用、《定軍山》的劉備;所謂的"嬌客",如《四郎探母》的楊延輝,《打金枝》的郭曖、《鍘美案》的陳世美;還有位列宰相而比較年輕的,如《贈綈袍》的範雎穿紅蟒。在《天官賜福》中,天官也穿紅蟒。 黃蟒壹般均為明黃色,為帝王所專用,劇中的皇帝在表演處理政事的時候,壹般都穿黃蟒。如《打龍袍》的宋真宗、《上天臺》的劉秀等等。帝王中也有穿紅蟒的,但是可穿紅蟒的人物壹般都屬於不應該做皇帝的,比如《沙橋餞別》的李世民、《大登殿》的薛平貴、《賀後罵殿》的趙光義等等,這類角色也可以穿黃蟒。但是未必所有的帝王都可以穿紅蟒。 綠蟒也是老生常用的服色,劇中任武職的文官壹般都穿綠蟒,比如《大保國》的楊波(兵部侍郎)、《審頭刺湯》的陸炳(錦衣衛指揮)等等,也屬於常用服色。舊時舞臺上壹般在開正戲前都有跳財神的活動,財神也是綠蟒的,如果劇中的二路唱工老生飾演的角色為官員時,如《洪羊洞》的八賢王、《戰樊城》的伍尚等壹般都穿綠蟒。 劇中人為所謂"儒將"的,如《轅門斬子》的楊延昭、《鎮潭州》的嶽飛等等人物穿白蟒,以體現他的文質彬彬,還有就是《白帝城》中的趙雲等等英俊武將。包括擔任職位較高的將領,如周瑜等等也是如此。白蟒還有壹種意義是指掛孝,如《哭靈牌》中的劉備,理論上講《大·探·二》中的李艷妃、楊波、徐彥昭都可以穿白蟒,因為是國喪期間,但是不能三個人同時穿。《別宮祭江》的孫尚香也穿白女蟒。此外,壹般正直而年高的高級官員,如《探陰山》的包拯,《秦香蓮》的王延齡,《賀後罵殿》的楊繼業也穿白蟒。 老生在舞臺上很少有穿黑蟒的,黑蟒主要為花臉使用,都是性格剛毅、勇猛的人物。比如《秦香蓮》的包拯、《回荊州》的張飛、《霸王別姬》的項羽等等。壹般在舞臺上紮黑靠的人物在著便裝的時候就穿黑蟒。 基本上同壹個人物紮靠和穿蟒的服色是壹樣的。但是由於蟒沒有杏黃色的,所以紮杏黃靠的人物或者穿白蟒,如《楊家將》的楊繼業,或者穿香色蟒,如《定軍山》的黃忠等等。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三)蟒袍服色(下) 作者:涉川 在傳統戲中主角壹般不穿下五色的蟒,除了戴白胡子的所謂"老頭戲",如《龍鳳呈祥》的喬玄按傳統定制應穿秋香色蟒。紫色的蟒壹般為猛將所穿,如《失街亭》中的張郃,紮紫靠,斜紫蟒。紫老生蟒很少用,只有譚富英先生在《龍鳳呈祥》中飾演劉備時曾穿用。藍色蟒也基本很少用,解放後中國京劇院改編《九江口》,由袁世海飾演張定邊,根據張定邊的耿直、忠義的性格設計位穿藍蟒。 粉蟒為小生專用,以體現小生的瀟灑英武,如周瑜、呂布等等少年將帥。倘若沒有粉蟒,可以用白蟒代替。 秋香色的蟒主要是給年高的官員穿用,比如王延齡、王允等等都可以穿用。 皎月色的蟒用途和粉色蟒壹樣,都為小生專用色,皎月色可襯托出劇中人的儒雅氣質。姜妙香先生在代表劇目《玉門關》中飾演班超時曾穿皎月色蟒。 老旦蟒主要是上年紀的誥命夫人穿用,基本為秋香色,如佘太君、王寶釧之母等等,壹般需同時佩戴朝珠。 由於劇中人物性格身份的交叉性,所以同壹人物在不同流派、不同演員飾演同壹角色時,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可能在服色的穿用上會有不同的取舍。比如《龍鳳閣》中的楊波,按官職(兵部侍郎)來說可穿綠蟒,按守孝來說可穿白蟒,徐延昭屬於武職,可穿紫蟒,性格耿直忠義,可穿藍蟒,同樣守孝來說也可以穿白蟒。演員可自由選擇,但是有壹點就是必須從劇中人物出發,否則就失去了服裝服色的符號性。 蟒作為官員的正式官服,還有壹種服裝叫"開氅",顏色使用和蟒基本壹樣,但是是作為非正式場合穿用的。兩者的區別在於蟒是大襟,而開氅是斜襟。同時穿開氅不用佩戴玉帶。另外開氅開壹場著穿,行話叫"撕著",如《拜山》中的竇爾敦。開氅的適用範圍也比蟒稍廣,如《瓊林宴》的葛登雲,屬於退休官員,告老員外,也可以穿開氅。如果後臺沒有開氅,除了無官職人以外,都可以用蟒代替。 早期京劇的服裝顏色比較嚴格的遵循上五色和下五色的定制,隨著京劇劇目的不斷增多和壹些演員富有銳意創新精神。服裝的服色也開始有了突破。馬連良先生在京劇的服飾改革上傾註了很大的心血。設計了很多的新服裝。比如《胭脂寶褶》中永樂帝所穿的箭蟒,就突破的原有的蟒的形制,將箭衣的特點融在其中,豐富了舞臺形象。同時,由於馬先生善於演"衰派戲",所以在老年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也創造出了淺咖啡色、豆沙灰、深棗紅色、深湖藍色等與傳統顏色不壹樣的蟒。用於它所塑造的喬玄、蒯徹、王延齡等角色身上,形成了"獨樹壹幟"的舞臺風格。當然,這些顏色的運用也是以豐富舞臺色彩為前提的,雖然和傳統的色彩具有強烈的符號性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可以與和他顏色相近,適用舞臺形象相同的顏色互相套用,如豆沙灰可等同於秋香色等等。 由於蟒是在舞臺上使用範圍較廣的服裝,所以在形制、顏色的搭配上,不同流派和不同演員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理解和創新,如果想真正理清脈絡,需要耐心觀摩大量的劇目,不斷豐富和積累經驗,才能有較全面的認識。
上一篇:對高二語文離線教學的思考下一篇:什麽是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