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之壹,其傳統服飾也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京劇服飾也被稱為“行頭”,給人以豪華絢爛之感,刺繡精美、圖案誇張、色彩鮮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京劇的服飾整體上以明代服飾為基準,同時還吸收了宋、元、清代服飾的壹些特點,形成了壹種固定的樣式。
如果說京劇服飾最大的特征,莫過於它的不分季節性和朝代性了。它具有很大的兼容性,不論春夏秋冬,不論哪朝哪代,都遵循固定的著裝套路,壹般的情況下,不分紗、絲綢、棉、皮、夾的、單的,等等。即便是在嚴寒的冬天,其服飾也沒有比夏天穿得厚,只是在表現下雪的場景時,在衣服外搭壹件鬥篷罷了。京劇服飾雖然不講究季節性和朝代性,但是在具體的穿戴時,卻十分考究,必須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進行穿戴,不容有絲毫差錯,所以素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總的來說,京劇服飾被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四大類。
(壹)大衣。大衣是京劇服飾內部分工的行當之壹,它根據不同的用途,用可以細分為很多小分類,如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他服飾配件。大衣類服飾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即便同壹種衣服,在不同的場合、由於穿衣人身份地位的不同,也會有很多細微的、不同的講究和規矩。如:表現宮廷帝王將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員則穿官衣。雖然帝王將相和朝廷命官等人都穿“蟒”,然而由於身份和地位的不同,他們所穿的“蟒”有著很大的不同。
皇帝穿的“蟒”,衣服上繡的叫“龍”,此龍有五爪,而且張著嘴,嘴裏吐出火珠。而朝廷命官們穿的“蟒”,衣服上也繡著“龍”的形狀,但不叫“龍”而叫“蟒”。“蟒”只有四爪,嘴巴是閉著的,象征著群臣折服——從中足見大衣服飾的講究。大衣服飾有壹個優點,即根據其著裝,可以讓觀眾很快看出人物身份的不同,有的壹眼可以看出是千金小姐,有的壹眼可以看出是丫鬟。與二衣、三衣不同的是,大衣的蟒、帔、褶子、開氅、宮裝、八卦衣、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均有水袖。
(二)二衣。二衣的種類也很多,主要包括靠、改良靠、箭衣、馬褂、抱衣、誇衣、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他配件和裝飾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鏢囊、彈囊、絳子、大帶等。如果為了塑造壹些比較有特色的人物,還必須專門制作專用服,如《花果山》中的孫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誇衣和《鬧龍宮》中的龜帥、蝦將、魚精等所穿的服飾都是專門制作的。這些人物的服裝,其他人壹般不會穿。根據二衣的分類可以看出,二衣行當所塑造的人物大都是元帥、大將或武藝高強的草莽英雄、綠林好漢等範疇的人物。如《挑滑車》中嶽飛、《長阪坡》中的趙雲、《回荊州》中的劉備,《武家坡》中的薛平貴等。
(三)三衣。三衣又被俗稱為“靴箱”,主要包括人物穿著的靴鞋和內衣裝束。具體又細分為軟片類和硬類兩大類。所謂軟片類,主要是指水衣子、胖襖、彩褲、護領、大襪等。水衣子是壹種工作服,主要是為了保護大衣、二衣在表演時免受損害而用;胖襖主要是為了使人物有壹個健碩的體魄而設置的,作用類似於如今我們所說的墊肩;彩褲主要有三類,即紅彩褲、黑彩褲和雜色彩褲,紅、黑彩褲大都為男性所穿著,雜色大都為女性所穿著;護領是為使人物造型更完美,在演出中不露脖子而用的服飾。
因為大衣、二衣的服飾多為圓領,如果想要不露脖子,就須在穿衣前,在脖頸上搭個護領;大襪分兩種,壹種是專為穿福字履、皂鞋的人物穿著的高腰大襪,另壹種是專為旦角穿彩鞋使用的矮腰大襪。所謂硬類,主要是指厚底、朝方、福字履、登雲履、皂鞋、薄底、彩薄底等。厚底是男性人物普遍穿著的高腰厚底靴,其底厚通常根據演員高矮或者表演水平而定,底厚尺寸通有二寸、二寸五、三寸、三寸五(市寸)之分;朝方是文醜行當專用的壹種高腰靴,底厚為壹寸;福字履是老年底層平民常穿的鞋類;登雲履是男性神仙人物常穿的鞋;皂鞋是皂隸、差人所穿的鞋;薄底是男性武打演員所穿的鞋;彩鞋是女性人物所穿的鞋;彩薄底是女性武打演員常穿的鞋。
(四)雲肩。也被稱為“披肩”,是漢民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為自己的民族服飾結晶,是壹種非常獨特的京劇服飾款式。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繡制而成,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所以被稱為“雲肩”。雲肩在明清時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是在婚慶喜宴等場合使用,是婚嫁時青年婦女不可或缺的衣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