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理由
中國第壹部詩集
現實主義的巨大寶庫
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抒情表達的源頭在哪裏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中國最早的教育模式教材
世界文學藝術殿堂中的瑰寶
編輯:孔子
國家:中國
類型:詩歌
這本書寫於春秋晚期,從6世紀到5世紀。
讀書時間:青春
推薦閱讀:《詩經》,中華書局,2003年。
背景搜索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305首詩歌。這些詩歌反映了從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約500年的史實和風俗。《詩經》由體、雅、頌三部分組成。風指國風,產生於東周。是各諸侯國的地方音樂,包括、、葉、魏、王、鄭、齊、魏、唐、秦、陳、齊、曹、易等15諸侯國的地方民歌。雅是“正樂”“正聲”,是西周京畿地區的壹種音樂歌曲。分為雅俗共賞。《儒雅》多為贊美和褒獎,《儒雅》多為諷刺,有105篇;頌是朝廷祭祀鬼神的舞曲歌曲,分為31首周松、4首松露、5首商歌、40首* * *。
《詩經》是當時詩歌創作的代表作品,其地理起源涉及陜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作者中有貴族、農民和牧羊人,也有士兵和奴隸。漢代班固在其編上說:“孟春之月,群居之民散,行人在路上搖手收詩獻於師,為帝所聞。”(“韓曙?詩活誌)是指朝廷派人到各地收集詩歌,然後史家為了表示對人民的同情,把它們整理給皇帝。春秋末期,很多著作被孔子重新編輯,作為弟子的教材。先秦時代,《詩經》統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儒家將其視為經典,才稱之為“經典”。現存的《詩經》是西漢時期魯國人毛亨和趙國人毛基傳世的。自東漢末年開始流行於世,又稱石矛。
行動綱要
《詩經》作品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政治。《詩經》裏有很多抨擊政治現實的詩,比如馮偉?《剪檀香》,《馮偉?《說書》是名篇,諷刺了貴族的不勞而獲,揭露了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充滿了憤怒和不公。很多解讀詩歌的人都認為305篇每篇都相當有意義,雖然有點過分,但也不是空穴來風。“葉楓?新臺諷刺魏娶媳婦的醜行“秦風?《黃鳥》展現了秦穆公的人祭暴行,葉楓?《兩個兒子在壹條船上》抨擊了魏誹謗和殺害賢子的惡行。這些詩有的含蓄或直白,有的壹擲千金,有的讓人欲哭無淚,但都主題鮮明,棱角分明。
第二,民生。《詩經》中最輝煌的詩篇,是反映人們愛情、勞動、生活的作品。這些作品在《詩經》中比重最大,內容最豐富,最感人。這裏有糟糕的衣食住行,有工作生活的快樂,有服兵役的痛苦,有回家的期待,有離別的傷感,有愛情的甜蜜。其中,描寫愛情的詩歌最引人註目。《詩經》第壹首詩周南?關遂寫男子相思:“窈窕淑女,我求之。追求得不到,白天黑夜總會想念她。悠悠,輾轉反側。”相思之苦,像現在這樣歷歷在目,歷歷在目,成為千古名句。
第三,歷史。這些詩歌大多保存在《雅三賦》中,它們大多描述了周家族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贊揚了晟敏、鞏留、勉、大明、易等先王的豐功偉績。它們不長,但極其珍貴。
作品的影響力
《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開拓性的價值。它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其內容、技巧和形式為後人所用和模仿。《詩經》的句法多為四個字,有規則,但靈活。它首先運用了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中國文學兩千多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許多優秀作品為婦女兒童所熟知,不僅描寫生動,語言優美,而且富有節奏感,思想健康。雖然歷經千年,但依然無可替代。
《詩經》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孔子非常重視詩歌的價值,不僅運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還運用於教育、外交、軍事等領域。他在《論語》裏?”陽貨說:“小子,妳為什麽不學詩?詩歌可以欣賞,可以觀察,可以分組,可以怨恨。妳的父親是事物,妳的父親是遙遠的事物;多了解壹些植物、鳥類和獸類的名稱。”他甚至說,“不學詩,無話可說。”由此可見詩歌的重要性。漢武帝時期,《詩經》被列為五經之壹,成為儒家經典,是育人的法寶,是穩定社會的精神支柱。久而久之,歷代文人都對其頂禮膜拜,視其為神聖的代名詞。正因為如此,《詩經》成為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財富和中國文化的象征。唐代傳至朝鮮、越南、日本等亞洲國家,明代傳入歐洲。持續了幾百年,至今還在流行。它甚至被視為這個世界的不朽之作,並作為其他星系生命的禮物之壹飛入太空。
這首包羅萬象、歷久彌新的描寫中華文明的經典詩篇,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深邃的美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今天,都充滿著無窮的魅力。
精彩篇章
關鶴鳴的魚鷹,伴著小河的小洲。美麗賢惠的女人是紳士的好配偶。
混合荇菜,從左到右打撈吧。美麗賢惠的女子醒來追求她。
追求得不到,白天黑夜總會想念她。龍小姐喲,叫人翻來覆去睡不著。
混合荇菜,從左往右挑吧。美麗賢惠的女人帶著壹對夫婦和壹對夫婦來到她身邊。
薺菜,左右不齊。美麗賢惠的女人敲鐘取悅她。
——《詩經》?周南?管局
延伸閱讀
中國古典詩歌的另壹個重要來源是《楚辭》,這是古代南方詩歌的壹個典型例子。《楚辭》為漢代劉向所輯,收錄了屈原、宋玉、淮南蕭山、東方朔等十余部作品,以屈原為代表作家。屈原(公元前340 ~ 278),字平,戰國時期楚國人,中國第壹位大詩人。代表作有《離騷》、《九章》、《九問》等。
四書五經是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莊子?《田蕓篇》說:“邱智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思考由來已久。”漢朝獨尊儒術,在五經中設大夫。《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詩經》合稱為五經。到南宋時,著名理學家朱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必讀之作。
第壹部分是《孫子兵法》。
必讀理由
永遠談軍人的祖先
濃縮了中國戰略智慧的精華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藝術書籍。
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商人的寶藏。
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經典作品。
影響世界歷史的稀有經典
作者:孫武
國家:中國
類型:軍事論文
寫作年份:春秋時期,512之前。
閱讀時間:壹生
推薦讀者:《孫子兵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背景搜索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孫武。孫武,春秋末期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他的祖先陳完是陳國人。內亂時逃到齊國,受到“春秋五霸”之壹齊桓公的重用。他改姓田,後因征伐莒國有功,賜姓孫。孫吳在世的時候,齊國內亂,他就出山去了吳國,隱居在姑蘇,寫了壹本書。公元前516年,闔閭自立為吳王,任命孫武的好友伍子胥為大將軍,準備討伐楚國。伍子胥知道他是個好朋友,就連續七次向吳王強烈推薦他。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召見孫吳。孫武向吳王贈送《孫子兵法》13篇。吳王看了這本書,非常高興,任命孫武為將軍。後來,孫武“破了西晉強楚,入郢,北晉”。他和伍子胥壹起幫助吳王闔閭三伐楚,攻取楚國都城郢,破越國,建立疆域,戰功卓著,為吳王闔閭加入諸侯,取得霸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孫武的結局至今是個謎,無從考證。只有他寫的《孫子兵法》代代相傳,依然大放異彩。
行動綱要
孫子兵法***13篇,即計劃、戰鬥、謀劃與進攻、形、勢、實、軍事鬥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與用,約6000字。
這本軍事著作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戰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氣象、哲學和戰爭規律,堪稱世界軍事理論寶庫。其戰略思想主要分為戰前戰略和戰時戰略。戰前將軍要審時度勢,運用政治、外交、經濟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戰爭的最高境界。在戰時,將軍們必須努力爭取主動。兵法的妙用在於壹心,知己知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壓倒敵人的優勢速戰速決,力求以最少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戰果。
作品的影響力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著作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軍事思想、軍事制度、文學語言對後世影響深遠,跨越古今,滲透中外,贏得了“天下古代第壹兵書”的美譽。
歷代軍事家、政治家都從《孫子兵法》中汲取養料,行軍治國、平天下。秦朝的項羽,漢朝的韓信、霍去病,三國的曹操、諸葛亮,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嶽飛,明朝的戚繼光,都從《孫子兵法》中受益匪淺。他們用自己的理論指導戰爭,治理國家。在現代,它的名聲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大。孫中山先生曾說:“就中國歷史而言,兩千多年有十三部兵書,那十三部兵書形成了中國的軍事哲學。”毛澤東歷來重視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他把孫武稱為“中國古代軍事學家”,認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他不僅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孫武和《孫子兵法》,而且在中國革命戰爭中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了這壹兵法的理論精髓。可以說,《孫子兵法》豐富和貢獻了毛澤東優秀的軍事思想。
在國外,日本壹些大公司的高層管理者都要讀《孫子兵法》,認為這是壹本“商戰聖書”,是任何人都應該學習的書;著名的美國西點軍校把它列為必讀書之壹。20世紀80年代,《孫子兵法》風靡國際。《孫子兵法》不僅引起了軍界和戰略家的關註,而且已經擴展到軍事以外的其他領域,如經濟、體育、管理、外交等。,尤其是在商業和管理方面。
總之,《孫子兵法》以高度濃縮的形式總結了普遍適用的規律和規則,是壹門無敵的藝術,是壹門高明的科學。
精彩篇章
士兵很狡猾。所以,妳可以顯不能,用而不顯,遠顯近,近顯遠。誘之以利,取之以亂,備之以實,避之以強,思之以遠,卑而驕,任之以強,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個武將的勝利不應該先宣布。
——《孫子兵法》?清點物品
夫兵之象為水,水之形,避高而降;兵的形狀,避實就虛。水因地而流,兵因敵而勝。所以能因敵變而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虛擬和真實的文章
延伸閱讀
孫臏,戰國中期齊國軍事家,孫武第四孫,著有《孫臏兵法》。其體系和風格與《孫子兵法》壹脈相承,強調“攻而不守”、“重勢”的戰術思想。
北元豐年間,朝廷將孫子、劉韜、、三略、魏僚子、司馬發、李的問答合而為壹,定名為《吳經七書》。
典故和軼事
1772,法國神父約瑟夫?Amyot出版了壹系列中國的法國軍事藝術,包括十三個孫子。1815年,拿破侖在滑鐵盧大敗後,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有壹天,他讀了《孫子兵法》,驚嘆不已,感嘆道:“如果我早點看到這種兵法,就不會失敗了。”
第壹部分是經典的《論語》。
必讀理由
中國的“聖經”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書。
中國兩千年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基石
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壹。
不把這本書讀透,就無法深刻理解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半部論語治天下
作者:孔子和他的弟子
國家:中國
類型:哲學著作
這本書寫於戰國早期,在5世紀之前。
閱讀時間:壹生
推薦讀者:《論語》,楊伯鈞譯,中華書局,2002年。
背景搜索
《論語》是壹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散文集。孔子(公元前551 ~ 479),名仲尼,春秋末期,生於(今山東曲阜東南)。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古代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聖人”。他是宋朝的貴族,後來為了躲避逃亡定居魯。他的父親舒,以臂力過人而聞名。66歲時,他與不滿20歲的閻正結婚,並在曲阜東南的泥丘祈福生子。後來,孔子出生,取名“丘”,字“”。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貧寒。十五歲立誌讀書,學詩、學書、學禮、學樂,青年時代做過掌管倉庫和牛羊的胥吏。三十四歲時,他在曲阜城北辦了壹所學校,開始講學。據說弟子3000人,名人72人。魯二十六年(公元前516),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離開不久又返回,先後擔任中都宰、和司寇。55歲被迫離開魯國,帶領弟子去了魏、宋、陳、蔡等10多個國家,但都郁郁寡歡,未能施展抱負。六十八歲回到魯,從事教育,整理詩文、書籍、易經、禮樂、春秋等古籍。五年後,孔子去世,享年73歲。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們把記錄下來的言行收集起來,命名為《論語》。寫於戰國初期。
行動綱要
《論語》共有20篇,每篇都包含幾個章節,描述壹件事或幾個句子,涉及政治、文學、音樂、倫理、教育等各個方面,但自始至終貫穿著孔子的仁義禮學,包括孔子思想的精髓。
該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壹,對於政治。孔子認為,壹個統治者應該“寬仁養才”,寬厚待人,實事求是,註重禮樂教化,勤政愛民,以堯、舜、禹、為榜樣,達到“老有所安,友有所信,少有所懷”的境界。《論語》?《學而時習之》說:“取千倍之國,尊事而信,節財而愛人,使民使時。“這是孔子對治國之道的精辟論述。
第二,教育。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主張誨人不倦,強調詩、禮、樂對人的影響,強調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壹言以蔽之:“易帝有君,不如夏亡。”
第三,學習。《論語》的第壹章就是學習,可見學習在這本書裏的分量和重要性。孔子欣賞不恥下問,鼓勵他回顧過去,學習新事物。他認為好學生應該總是向他們的朋友學習,向他們的前輩學習,並不斷積累知識。帶著“學而時習之,不如言之”的心情,有了“知其所知,不知其所不知”的態度,達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境界。
第四,修養。孔子特別強調修身養性的必要性。妳要言出必行,言出必行,壹言壹行,壹舉壹動。樂天知命,不怨天尤人,成為壹個溫柔善良,恭敬節儉,樂於助人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壹生追求的個人道德標準,正如“仁”是他心中追求的最高理想,這使得《論語》記載了大量關於個人修養和道德標準的言行。
這四點只是九豹之壹。《論語》蘊含著豐富的內涵,處處閃耀著孔子思想的閃光點,蘊含著孔子的大智慧。
作品的影響力
《論語》從西漢開始成為每壹個讀書人的必讀之作。從元仁宗到明清兩代,它被定為科舉考試的教材,既是普通百姓教育後代的啟蒙讀物,也是士人獲取名利、治國平天下的寶庫。北宋時,趙普曾對太宗趙光義說:“我有壹本《論語》,壹半幫助太祖治理天下,壹半幫助陛下實現和平。”可見,《論語》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思想和治國之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的另壹大價值在於文學。因為它是中國散文的原始形式——引語,多為背單詞,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凝練不做作,許多篇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妙語連珠,發人深省。如《子曰四川》“逝者如斯夫,晝夜不舍。" " "冷了就知道松柏會枯萎。"前者以東來之水聯想滄桑,富有詩意和哲理;後者以常青樹為象征。這樣的句子在《論語》中比比皆是,其中很多已經成為今天常見的成語,比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過猶不及、功虧壹簣等等。此外,《論語》大量使用語氣詞、疊句、排比、對仗,許多篇章充滿故事情節和感情色彩,對後來的小說、散文、詩歌影響很大。
總之,《論語》作為構成中華文明的儒家經典,幾千年來對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文化價值觀、道德品質、風俗習慣等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壹把鑰匙。
精彩篇章
子曰:“不如與時俱進,不是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而不滿足,不是君子嗎?”
子曰:“君子不思吃飽,不思安生。他對事物比較敏感,但對自己說的話小心翼翼,就會知道而誠,可以說是好學。”
——《論語》?學習”
子曰:“十之五,吾立誌學;我三十歲了;四十而不惑;五十歲時,我知道我的命運;六十歲我聽話;我七十歲還聽話;我沒有越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論語》?為了政治
子曰:“早上聽道,晚上死。”——《論語》?麗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壹師;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
——《論語》?說罷,又”
延伸閱讀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壹。除了儒家,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樂、雜家、小說家等百家爭鳴。
《孟子》是儒家的另壹部經典著作,作者是亞洲聖人孟子。他主張“仁政”,認為士大夫應“富貴不淫、不卑不亢”、“養浩然之氣”,對後世文人的思想影響很大。
荀子是繼孟子之後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弟子有李斯、韓非。《荀子》也是荀子弟子整理的語錄。它構思縝密,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堪稱佳作,在文學上成就斐然。
第壹部分是老子,中國道教的開山之作。
必讀理由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經典
漢唐盛世治國之寶
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壹。
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
先進的世界哲學思想
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並重的不朽作品
2000年中國文人思想的源頭
作者:老子
國家:中國
類型:哲學著作
這本書寫於戰國早期,在5世紀之前。
閱讀時間:青年、中年
推薦讀者:《老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背景搜索
老子姓李,春秋時期古縣(今河南鹿邑縣)曲仁裏人。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是掌管周王室藏書的官員,在民間被稱為老先生和真正的道德君子。關於老子有很多神話傳說。宋代《太平廣記》第壹卷,著重介紹了他:傳說他母親懷孕七十二年,才割去左腋下,生下壹個老白孩子,故稱老子;還說他媽在梅樹下生了老子,生下來就能說話,指著梅樹:“以此為我姓。”傳說雖然是假的,但卻體現了老子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因為老子學識淵博,聲望很高,孔子曾經問過他關於“禮”的問題,對老子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和欣賞。春秋末期,周王室趨於衰落,內亂不斷。老子故意隱退,穿過青牛到函谷關。關陵音Xi說:“我的兒子將退休,為我寫書。”於是我寫了壹本書,五千字的道德,就是老子。現代學者認為這本書並不完全是老子寫的,而是戰國初期道家編撰的。
行動綱要
老子有八十壹章,第壹章叫《道德經》,第二章叫《德經》,合稱《道德經》。無論在中國的哲學、政治、軍事、管理、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等諸多領域,這本書都堪稱經典。其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
第壹,宇宙。老子在第壹章中說:“道,道,非凡道;名字,綽號,不尋常的名字。無,世界之始;是的,萬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是‘道’,無處不在,綿延不絕;道是萬物之本;道是壹種無形的東西,妳看不見,聽不見,打不著。他的思想突破了天造萬物的有神論觀點,這在中國哲學和文化史上是第壹次。
第二,生活。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點:壹個是靠照顧別人來養活自己和修行;第二,它是軟弱的,無可爭辯的,這導致了虛擬的沈默。前者在第13章有精彩的論述:“妳是世界,如果妳能把它送到世界;愛是世界,如果妳能信任這個世界。”既然身體可以平等的關註這個世界,妳又怎麽會愛妳的身體呢?老子認為,首先要擺脫五色五音五味的物欲享樂,然後要註意照顧生活,見簡單,擁抱元素,加強個人修養。後者是老子反復強調的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體現了壹種以退為進,以靜制動的人生哲學。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張是“無為”,他認為這是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原則。他主張順應民意,順應天道,無為而治,教無字,“治大國,若烹小物”,消除自己的內心,使人民安居樂業,實現無為,達到“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
此外,《老子》中有許多戰爭話語,深刻契合了軍事家的需求,是許多軍事家追求的準則。
作品的影響力
老子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無與倫比。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戰國時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莊子,法家的韓非子都受到了老子的影響。漢初黃老之學盛行,並滲透到政治生活中。蕭何和曹參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說過,“鎮而無為,順民心而不擾”(《漢書?刑法年鑒)。東漢末年,道教以老子為龍頭,將《道德經》奉為經典。魏晉時期,玄學興盛。韓國玄學家關註老子的無為,反對派則推崇老子的“自然”論,老子思想成為表達政治主張、攻擊現實的武器。盛唐時,帝王自稱老子後裔,為其建廟。唐太宗把“無為而治”作為興國之策,唐高宗把老子封為“太上皇軒轅”。唐玄宗把《老子》作為貢品典籍之壹公開,並親自為其作了註釋。宋代皇帝對道教情有獨鐘。宋真宗稱老子為“混元去德的商老君皇帝”,將老子列為國子監和地方學校的教科書。這壹時期,老子的思想也滲透到了理學中,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每壹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都不約而同地采用“內用黃老,外顯儒教”的觀念,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理想對內起主導作用。
老子的影響不僅時間和歷史悠久,而且領域和方面也很廣。宗教上,是道教的開山之作;在修養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條;軍事方面,“剛柔並濟”成為兵家奉行的原則;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為本”是日本企業最基本的信條;在藝術上,“道法自然”成為書法家、畫家、詩人所遵循的觀念;在文學方面,《老子》言簡意賅,充滿哲人智慧,妙語連珠,格言警句,蘊含人生哲理。
老子的影響力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也備受關註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熱。《老子》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海外發行量居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之首,堪比聖經。他的思想影響了托爾斯泰、奧尼爾、海德格爾、愛因斯坦、湯川秀樹等世界級的科學家、思想家和作家。
精彩篇章
道,道,非凡道;名字,綽號,不尋常的名字。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所以,往往什麽都沒有,想看它的奇景;經常,我想看。這兩者,名字不同,都叫玄學。神秘而玄妙,萬奇之門。
——“老子?第壹章"
學在成長,道在失落。失與失,以致無為。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做。冒天下之大不韙,往往是壹無所獲,冒天下之大不韙。
——“老子?第四十八章”
延伸閱讀
莊子(360 ~ 280),字周,戰國中期(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他是52本《莊子》的作者,其中36本仍然存在。他是老子學說的繼承者,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逍遙遊”,文章汪洋恣肆,文筆古今絕無僅有。
韓非(?~前233),戰國末期的壹個朝鮮人,寫了55篇《韓非子》。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張順應時代,主張君權神聖,依法治國,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