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什麽是農村文化?

什麽是農村文化?

中國有13億人口,其中9億多是農民。因此,農民問題壹直是備受關註的重大社會話題。多年來,壹直是黨政部門和專家學者關註的焦點之壹。農民文化作為農民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到文化工作者的關註,並在各地得到實踐。今天,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的背景下,農民的文化需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正因為如此,從5438年6月+10月15到5438+07年6月,由文化部科教司、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文化報社、浙江省溫嶺市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關註農民文化需求研討會”。繼之前的“關註農民文化需求”調研征文活動之後,受到了全國文化工作者、讀者和農民朋友的關註和熱捧。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負責人、專家學者、基層文化工作者和農民朋友齊聚壹堂,共同探討農民文化需求的現狀及其變化發展,探討滿足農民文化需求的相關政策、理念和方法,等等。代表們懷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農民文化問題傾註了極大的熱情和關註,體現了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研究農民的文化需求,要有大的文化觀念。

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文化扶貧委員會主任徐偉成對“關註農民文化需求”調研活動和研討會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這次調研和討論很好,很重要,大家都在認真調查研究中國農民的文化需求。過去我們沒有認真調查研究,現在是時候了。我們已經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建設現代農業和農村需要現代農民。目前,我國農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3000元。農民富裕了,會有更多的文化需求,會有剩余的時間和金錢進行文化活動,文化需求也會發生變化。我們應該了解今天農民的文化需求。教育的普及讓農民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農民對文化內容的需求也和以前不壹樣了。目前相關的調查還不夠,因為這方面的變化才剛剛萌芽。我們應該更加關註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文化需求的變化,進而研究如何滿足這些需求。他強調,對於農民文化需求的研究,要有大的文化觀念,從日常生活現象中發現他們文化觀念和文化需求的變化。如果農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正常滿足,不僅是政府沒有盡到責任,還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當然,要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還需要很長時間,但要不斷努力。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顧迎春認為,文化研究要有寬廣的視野。如果我們研究文化,我們永遠也搞不清楚。他用最近出現的“棄龍”、“選國學大師”、“新國學復興”等理論來解釋文化自信的缺失和文化心態的扭曲,呼籲迫切需要端正文化觀念,抵制新蒙昧文化主義傾向。他說,農民文化和民間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根。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原生態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皮影舞《美麗的夕陽》的成功歸功於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理念的結合。過去我們過於關註宗教的負面效應,卻往往避而不談其正面效應。其實這就是文化功能的雙重性,必須正視。

解決農民文化需求的關鍵在於“多予、少取、放掉”

原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康認為,中央為解決“三農”問題而確立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文化需求的指導思想,應在文化政策中得到有效落實和體現。尤其是“多予”目前在文化上還是不足的,差距很大。他說,在文化上“多予”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人們去看戲,政府買單,這是“多給”的形式之壹。這在各國都不鮮見,是文化運行的經濟規律之壹,是把納稅人的錢還給人民的社會二次分配形式,是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政權的重要舉措之壹,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應該繼續貫徹和執行。他還強調,送文化下鄉要註重實效,絕不擾民。對於日益活躍的民營劇團,政府不應放任不管,而應加強管理和經濟政策的引導,這也是“多予”的重要方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黃大同和浙江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徐宏圖也持相同觀點。黃大同認為,目前戲劇危機與活力並存,戲劇的情況不能壹概而論。增加公益演出的比重,是我們黨的性質決定的。徐宏說,各地農村文化發展很不平衡,民間劇團不斷處於生與死的過程中,地方多,地方少,極不平衡。民間是戲劇之源,要多扶持民間劇團,國有劇團要調整心態,放下架子,以還鄉之情回報農民。

農民是文化創造和文化接受的主體。

談到農村文化,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瑾特別強調農民的主體地位。他說,我們總是說給農民送文化,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潛臺詞是精英和知識分子是文化的主人,他們給農民文化?其實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觀念。農民也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創造者。他們壹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文化需求。長期以來,有些人壹直認為只有西方的、城市的東西才是文化,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他們壹直在給農民灌輸壹些外來的、不同的文化價值觀,認為農民創造的文化是可疑的,他們的文化是差的。

實際上,這忽略了農民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的能力及其精神文化的價值。農民文化活動貧困或空心化的背後,往往是因為其價值受到質疑,其原有的精神文化活動受到壓制。事實上,沒有壹個個人或團體能夠創造出任何文化活動來完全滿足億萬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民是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溫嶺有20多個民營劇團,外來劇團不斷進入,基本滿足了當地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給予農民創作文化產品的空間,讓農民在自己的文化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組建劇團,參加演出。農民最清楚自己想看什麽,想看什麽。在這個問題上,無論政府怎麽做都不足以徹底解決農民的文化需求問題,但還是要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浙江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陸建華說,浙江省政府財政雖然壹分錢不出,但相當活躍繁榮,滿足了大量農民的文化需求,形勢喜人。他稱之為“草根戲劇”。同時,他也指出,演員短缺已經成為民間劇團發展的瓶頸,因此他建議建立壹所戲劇希望學校,不僅可以讓壹些有藝術潛質的農村孩子掌握壹技之長,以此謀生,還可以解決民間劇團演員短缺的問題。

對戲曲的保護應該是動態的、多層次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黨組書記、常務副院長曲潤海說,看壹個地方的文化,不僅要看城市,還要看農村。鄉村文化繁榮與否,是檢驗壹個地方文化狀況的重要標誌。農民是民間藝術最大的需求主體,戲曲作為壹種非物質文化,在民間生存發展,精髓在民間。他強調專業劇團在幫助民間劇團的同時,也要虛心向民間劇團學習。關註基層劇團的現狀和發展,也是在關註農民的文化需求。作為壹部動態發展的歌劇,應該進行動態的、多層次的保護,防止好心辦不了好事的情況。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劉震也強調,戲曲的個性和地方特色是戲曲保護的靈魂,對戲曲保護意義重大。中國戲曲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應該采用壹種模式。壹些劇種在改革創新過程中,由於受到大壹統觀念的影響,失去了特色,受到觀眾和專家的詬病。

客觀看待農民的精神需求

徐偉成認為,農民的文化需求很多是和民俗活動結合在壹起的。比如農民的文化活動,往往和婚喪嫁娶、喜事結合在壹起,不僅花錢少,還能贏得好口碑,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來看是劃算的。再比如現在的農民燒香,不完全是出於迷信,往往是出於旅遊的需要。他們去的寺廟往往是很美的地方,不美的地方就不去。因為目前沒有適合他們的旅遊形式,他們就用傳統的拜佛、香火來旅遊。傅瑾還認為,許多農村民間戲劇活動是與廟會祭祀活動和宗族活動結合在壹起的。在相當壹段時間內,這些活動被視為迷信和封建,成為被壓制的對象。事實上,它們往往是農民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壹些地方的民間戲劇活動是因為寺廟和祠堂的復興。因此,我們在看到其負面效應的同時,也要看到其對農民精神世界建構的影響。傅進提出要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我們往往認為傳統文化活動中包含著各種不科學、不進步的成分,於是我們熱情地、自然地、善意地改造農民的文化娛樂活動來“改良”他們。這樣壹來,我們給農民的“好東西”就很難在農村紮根,成為農民“自己”的東西。這應該說是壹個深刻的教訓。幾十年來,我們的壹些文化傳統被打斷,導致壹些傳統的文化娛樂方式和文化活動消失,農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只剩下壹些空洞的東西。

農民參加文化論壇。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了幾位來自基層的農民代表,他們在會上相當引人註目。他們都很珍惜參加這樣壹個會議的機會,非常激動。山西臨猗縣閆家莊工貿區北支村的翟世康是這樣表達自己的感受的:接到開會通知,很溫暖;參加完會議,我覺得真的很溫暖。為了參加會議,他不顧家裏十幾畝果樹,早早參加會議,成為第壹個報到的代表。會議期間,他和代表們壹大早就去附近爬山鍛煉身體,濃濃的晨霧淋濕了他的衣服,讓他心疼不已。壹問才知道,這套行頭是他為了參加這個難忘的會議特意設置的。來自河南省平輿縣東河店鎮寧莊村的趙衍亮和來自山西省原平市新源鄉南壇村的曹申義,多次感謝會議主辦方邀請他們參加會議,給了他們這次難得的機會,與各國領導、專家、學者進行討論和交流,令他們終生難忘。而他們結合自身和當地實際情況對農民文化需求的樸實發言也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上一篇:馬來西亞華人:沙漠中的文化傳承
  • 下一篇:2022年春節對仗工整的經典對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