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認清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壹問題
社會生活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因此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是統壹的,沒有整體的幸福就沒有個人的幸福,個人追求幸福的願望只有在社會幸福不斷增長中才能得到實現和保障。
我們在養成正確幸福觀的時候,既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中的自我犧牲的精神,以犧牲小我來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犧牲中獲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個人幸福的忽視。
只有個體與社會統壹的幸福,才是真實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統壹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幸福。
2、要正確引導當代青年對不幸的認識,這對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狀態,應當通過人的努力以壹定的代價才有可能換取;幸福作為對人現實存在的體驗,只有通過日常生活中對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們又可以說,幸福內在蘊含著痛苦。
對於壹個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橋梁。不幸是不能被絕對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煉爐,而不幸則是人生的煉獄,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積極努力,去改變人生的逆境,去爭取人生的幸福實現,這才是積極的人生。
在培養正確的幸福觀的同時,必須對不幸有正確的認識。
3、對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對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論》中指出,幸福不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對每壹具體人生目標的實現,對至善的接近後滋生的滿足感,並且它還與義務、使命壹體化。
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為壹種追求,它往往成為激勵個體不斷奮進從而不斷提升自我以實現人生圓滿的最大力量。中國儒家的經典著作之壹《禮記?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在德,在止於至善。
馬克思主義在確認以往的階級社會只有至善的理論而沒有至善的現實的同時,更指出人類的發展就是壹部不斷渴求至善、探尋至善並在追求至善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至善和人自身的歷史,從而認同了個體由來已久的對至善的追求。
4、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幸福觀,還應當在全社會大力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
文素質使人明了人的存在、價值和境界。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對幸福的真實把握。
培養當代青年正確的幸福觀應當從抓人文素質教育開始。文藝使人愛美,讓人能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義;歷史賦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讓人在歷史的脈動中追尋幸福的真諦;哲學讓人透悟智慧。
讓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真實把握人生幸福,指導人生圓滿的實現,這些都應當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進行幸福觀教育並將其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需要我們樹立系統思維和全局觀念
在認識幸福觀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著力從以下方面著手推進:榜樣教育。通過典型示範、榜樣教育,以典型和榜樣的美好品質去感染廣大民眾的內心,引導他們更生動、更現實地把握幸福觀教育的意義和內容。
與此同時,引導人們尋找身邊的榜樣,通過他們“現身說法”,講述奉獻故事,分享奮鬥經歷,從身邊的榜樣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向模範看齊,形成先進帶動後進、少數帶動全體的***同進步局面。雷鋒傳人郭明義的幸福觀是助人為樂,他堅信奉獻使人快樂、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說“每做壹件好事,就有壹股幸福感湧上心頭”。
這種幸福觀雖簡單卻純粹,是真理標準與價值標準的統壹、個體維度和社會維度的協調,閃爍著道德與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為我們詮釋了幸福的內涵,也為我們思考幸福觀問題提供了頗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