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是三百多年來廣州美食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最正宗廣式點心的發源地,廣州的十大名小吃皆是出自西關地區。到廣州,不可不來西關飲茶,飲早茶,自然少不了西關名點。每逢周末或假日,廣東人便扶老攜幼,或約上三五知己,齊聚茶樓“嘆早茶”。“嘆”在廣東話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見,喝早茶在廣東人的心目中是壹種愉快的消遣,在這個層面上來說與其他娛樂活動並無二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早茶
主要食材
紅茶、烏龍茶.......
口味
香味
起源地
廣東和江蘇揚泰地區
特色
幹絲是由豆腐幹切成的,切幹絲者先用刀將壹塊豆腐幹均勻削成20片左右,再斜鋪切成和火柴棒相當的細絲,然後倒進沸水裏反復沖燙。由於放了堿的緣故,幹絲嚼起來又軟又彈。
展開全部
早茶的起源
蘇式早茶
揚泰地區的早茶可以追溯到清前中期。“奪魁品罷雨前茶,樓開綠雨試新茶。”這是清道光年間泰州詩人朱餘庭的詩句。正如詩人描述的那樣,在清中期之前,泰州的茶館只是單壹經營清茶,這期間誕生了“雨軒”、“綠雨樓”、“廣勝居”、“品香”等知名茶館。到了晚清之際,陸續有外地商戶和本邑人開設茶館,同行間相互競爭激烈。為招攬生意,壹些茶館除清茶外,又售賣起幹絲、面點等小吃,這種創新的經營思路逐漸影響了泰州飲食行業。
清末民初時,“富春”、“海陵春”、“怡園”、“者者居”、“大東酒樓”等茶館應運而生。“者者居”是泰州茶館中壹家知名的老字號店鋪,其店址原在孫家橋附近,清民期間,由於這家的早茶味道很好,當時泰州人都趕到“者者居”品嘗早茶,以致這家茶館生意火爆,去晚了很難落座,但還有食客在店中等待位置,這在泰州地方民間也就留下了歇後語,就是:“妳這個人怎麽這麽‘者者居’呢?”意思說此人固執,不靈活。
“大東酒樓”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創辦的壹家茶館,它由壹位吳姓東臺籍老板開設,吳老板頗通經營之道,他開店後,壹改泰州早茶品種單調的格局,他在早茶質量、種類上下了壹番工夫,推出了魚湯面、大煮幹絲、小籠湯包等早茶新品種,盡管價格比別的茶館要貴壹些,但仍吸引著很多食客前來嘗鮮,就連當時駐泰軍隊司令李長江也時有光顧。隨著歲月的變遷,老字號茶館大多已不存在,但泰州大街小巷仍然遍布著許多經營早茶的大小店鋪。這其中又以富春酒店、大陸飯店、皮包水茶樓和者者居等10多家酒店早茶最為聞名。除富春外,其他幾家酒店現移建恢復於泰州老街。
粵式早茶
早茶
早茶
說起廣東早茶的來源,要追溯到鹹豐同治年間。當時廣州有壹種名為“壹厘館”的館子,門口掛著寫有“茶話”二字的木牌,供應茶水糕點,設施簡陋,僅以幾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腳談話。後來出現了茶居,規模漸大,變成茶樓,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直到今天,廣東早茶中茶水已經成為配角,茶點卻愈發精致多樣,這種傳統文化隨著廣東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成為廣東人休閑生活中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還有壹種叫“二厘館”也供同樣的點心,區別在於價格和設備,茶樓的茶資要三分六厘,而二厘館的茶資只需要二厘,相差甚遠,足足十六倍。老式茶樓有些分等級,樓上比樓下的貴,因樓上有空調(或電風扇)而且地方較寬敞之故。既名為“早茶”,茶水便自然是廣東早茶中不可缺少的壹部分。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取其暖胃去膩,利於消化。常見的有發酵茶(安化黑茶、普洱茶等)、烏龍茶(鐵觀音、大紅袍等),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取其清涼祛火。紅茶色深紅,湯濃稠,味苦澀,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
廣東早茶的長盛不衰,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興盛,經濟發展迅速是分不開的。在廣東,早茶時分可以傾談生意、交換信息,也可以會朋聚友、談天說地。生意人把茶樓當作商談重地,普通人則在此抒解壓力,換得浮生半日閑。舊時廣州的“妙奇香”茶樓有壹副對聯:
“為名忙,為利忙,忙裏偷閑,飲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而廣州著名的茶樓“陶陶居”三樓也有壹副對聯寫道: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
陶侃惜飛,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裏光陰。”
想來應是絕大部分廣東人喝早茶時的心理寫照吧。
茶點
蘇式茶點
談到揚州,泰州,鹽城早茶中的品種,“主角”當屬幹絲。泰州幹絲是由蘇中名廚邢桂森研創的,邢桂森原是禦廚季三瘸子徒弟,季三瘸子以擅做煮幹絲聞名。民國時,邢桂森在泰州西倉大街萬花樓做廚師,他經過潛心研究,推出了面向大眾的手工燙幹絲。
幹絲是由豆腐幹切成的,切幹絲者先用刀將壹塊豆腐幹均勻削成20片左右,再斜鋪切成和火柴棒相當的細絲,然後倒進沸水裏反復沖燙。由於放了堿的緣故,幹絲嚼起來又軟又彈。當然,幹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全得依賴調料來調和。醬油、水、糖、鹽,調到濃淡適度,略帶甜味和鮮味,這個過程叫作“熬油”,麻油是外加的,起香。撒上姜絲、香菜、胡蘿蔔絲、花生米、榨菜丁便做成清淡可口的燙幹絲。至於煮幹絲,則是用肴肉、蝦仁、香菇、筍片、木耳、青菜等輔料,配以高湯煮成的。
揚州人,泰州,鹽城人在吃早茶時,大多選擇以安徽魁針、珠蘭和杭州龍井三者摻和配制的“福香”茶,這種茶兌泡之後,色澤清澈,濃郁醇厚,融魁針之色、珠蘭之香、龍井之味於壹體。關於這道茶還有段典故,相傳舊時泰州茶館喝茶分等級,士紳富商喝龍井,普通家庭喝魁針,寓泰外地人士喝珠蘭,喝這三種茶都是需要付費的。茶館在第二天會將售賣剩下的三種茶葉末混在壹起泡煮,無償提供給車夫、搬運工等社會低薪人士飲用。壹次,壹位鹽商親戚無意中喝到這種茶,感覺很好,便推薦給鹽商,鹽商喝過後,將這種融合復合型香味的茶水稱為“福(復)香”茶,又向友人同好推薦。壹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這種“福香”茶成了當時人們的新寵。如今,“福香”茶推廣出新,更多人享受到了這道名茶所帶來的幸福時光。
面食是揚泰鹽早茶中的“壓軸戲”。包括了魚湯面、鮮肉小餛飩、幹拌面、熬面、炒面等多個品種,這其中以1942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的魚湯面最受人們歡迎。魚湯面的魚湯甚為考究,以野生鱔魚的骨頭、小鯽魚、大豬骨用蔥姜煸炒後,以大火慢慢熬制而成。將面條煮熟後盛入鮮濃的魚湯中,撒些小胡椒和蒜葉,誘人的魚鮮味撲鼻而來。叉著鮮滑的面條,喝著醇厚的魚湯,清爽的滋味環繞在心頭久久不散,泰州老食客對此評價是“進嘴厚得得,下肚潤胃腸”。 與廣式早茶壹樣,泰州早茶中的點心品種也很多,有蟹黃湯包、筍丁肉包、蘿蔔絲包、三丁大包、香菇青菜包、幹菜包、蝦仁蒸餃、糯米燒賣、千層油糕等,點心皮選用的是優質小麥面粉,餡心以新鮮菜肉水產配制,加上手工制作現做現蒸,因此皮薄餡飽的點心吃起來是松軟細嫩,鮮香可口。如果想每樣點心都品嘗壹下,還可以選用各種點心都有壹樣的雜籠。
粵式茶點
茶點在廣東早茶中的地位也很重要。茶點分為幹濕兩種,幹點有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濕點則有粥類、肉類、龜苓膏、豆腐花等。其中又以幹點做得最為精致,賣相甚佳。如每家茶樓必制的招牌蝦餃,以半透明的水晶餃皮包裹兩三只鮮嫩蝦仁,舉箸之前已可略略窺見晶瑩中透出壹點微紅,待入口以後輕輕壹咬,水晶餃皮特有的柔韌與蝦仁天然的甜脆糅合出鮮美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又如某些高級茶樓特制的燕窩酥皮蛋撻,幾層金黃酥脆的蛋撻殼內盛著嫩黃色、絲絲通透的燕窩,甫見之下已叫人食欲大動,更不用說入口以後燕窩的甜蜜柔軟與酥皮的粉香酥脆完美結合,美味得讓人欲罷不能。而各色粥點,如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等,皆以綿軟順滑的粥底,配上不同肉魚蛋類,再以香脆蝦片、青嫩蔥花佐之,撒上壹小勺胡椒粉,喝來綿糯爽甜,鮮味濃郁。
說到這裏,看客諸君也許已經按捺不住,想要壹嘗廣東早茶的美味了。但是且慢,各位對廣東早茶的禮節可有多少了解呢?廣東人在喝早茶時有幾個小小的的禮節,例如茶壺裏面沒水時開蓋以示需要續水、別人替自己倒茶時習慣以右手食指與中指微屈叩擊桌面以表謝意、喝完早茶就會向服務員喊"埋單"。這樣的禮節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
下面我來講述壹下關於這些禮節的典故。典故中的"埋",其實就是將賬單歸堆、歸攏的意思,也就是結賬:而斟茶時的”叩手禮“則是來自乾隆微服南巡的典故:傳說當年乾隆在茶樓給隨從倒茶時,隨從為不泄露其身份,以雙手彎曲叩桌面來代表叩頭,由此便流傳下來,如今更從廣州的早茶桌流傳到全國各地:開蓋續水同樣來自壹個有趣的典故:從前有壹個富商去茶樓喝茶,席間喊來服務員續水,結果對方壹打開茶壺蓋,富商便咬定壺裏有只金絲雀被放走了,並和茶樓打起了官司,結果最後茶樓輸了官司,從此茶樓老板便規定,客人要續水必須自己打開茶壺蓋。雖然只是傳說,但雙方通過壹個小小動作互通心意,不需要大聲呼叫,也該算是壹種文明的體現。
腸粉
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制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卷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列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在香港廣東等地,腸粉多配以生抽或者辣醬加花生油來調味。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則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醬,這對於粵港的食客可能會有不習慣,但是卻有不錯的地方特色。
艇仔粥
漢末以後,廣州成為通商大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曾用“臨江喧萬井,立地湧千艘”來形容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和雄渾氣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艇仔粥這種特色粥品於廣州西關荔枝灣問世了。那時廣州西郊壹帶河湧縱橫,荔紅荷綠,被評為羊城八景之壹—“荔漁唱”。許多文人雅士泛舟遊覽,艇家們便在小艇上煮粥向遊客兜售。這種粥用新鮮魚片、炸粉絲、海蜇皮、花生仁作料,味極鮮,加之景美舟輕,風清水冷,極富詩情畫意。
蝦餃
蝦餃,以鮮蝦仁作餡,是名副其實的蝦作餃子。蝦餃可謂是廣東早茶的壹哥,每家茶樓都是首推自家的自制蝦餃。據說,初期有蝦餃這個想法,是源於廣州河南鄉間壹家小茶樓的老板。由於小茶樓處於水鄉,常有漁民在河面叫賣魚蝦,老板便收買活蝦,配以豬肉、筍等作餡,別出心裁地制作出蝦餃,以蝦之鮮美而馳名廣州。
壹只好吃的蝦餃,它必須是外皮晶瑩通透,爽口彈牙且不粘牙。而裏面的餡必須是原只鮮蝦為正品,同時,這個鮮蝦也有講究:它不能是冰鮮蝦,以防入口的時候感覺是摻水的。最後還需要對配料豬肉有講究,豬肉裹上鮮蝦的時候,要配放適量方可,切忌喧賓奪主。
燒賣
燒賣,著名傳統小吃。又稱燒麥、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壹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面食小吃。在廣東早茶中,燒賣是菜單中的二哥,僅在蝦餃之下。廣東燒賣,以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為主。
其中,在20世紀30年代,幹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20年來,又傳遍廣西的大中城市,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必備之品。幹蒸燒賣用雞蛋液、水和面作皮,豬肉、蝦肉、冬菇作餡,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黃,蟹黃鮮艷,皮軟、肉爽,稍含汁液,鮮美而香。
豉汁蒸排骨
豉汁蒸排骨,壹道經典的廣東早茶點心,將清洗幹凈的排骨,蔥花等配料在鍋內爆香,盛出來,在用格式的調料拌勻,再加上或香芋、或南瓜、或白蘿蔔等配料,最後混入豆豉在蒸籠裏蒸至香氣噴噴,的確讓人垂涎三尺。
壹份上好的豉汁蒸排骨,排骨必須要蒸得離骨,不能塞牙但是還要留有嚼頭。豉汁的香味要和排骨的肉香味完全融合,嚼在口中,壹種奇異的香氣將會恒久不散。值得壹提的是配料,若添加香芋,那還得微炸伴底;若是南瓜,那需要煮得十分軟滑,最好還要起沙;若是白蘿蔔,則是軟之余還不能散掉。這些配料吸附著排骨的肉汁,吃著絕對難忘。
蒸鳳爪
曾經有數據統計表明,蒸鳳爪多年以來都是酒樓茶市中日銷售量最大的點心之壹。這壹點足以說明,廣東人民對於鳳爪的熱愛是由衷的。鳳爪經炸、蒸,發得爆滿而松軟,壹吮即脫骨,再加上諸味調合的醬料,吃起來頓時就會齒頰留香,就連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