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到客船”。可見,鐘壹直是我們的祖先用來傳遞信息的方法。鐘聲可以傳得很遠,通過敲擊的節奏和頻率向人們傳遞不同的信息。偏遠的農村小學依然會敲鐘提醒學生去上課。
第三:煙花。“狼煙四起”、“烈火沖天”。我們的古人很好地利用煙火來傳遞信息。長城上的烽火臺是用來傳遞戰爭信息的。現在,當我們在野外迷路時,我們也可以用煙火來幫助我們。
第四:馬。很長壹段時間,馬扮演著傳遞消息的媒介角色。“紅塵裏騎著公主笑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是荔枝。”馬與驛站的結合實現了快速傳輸。
方式。快遞的鼻祖。
第五:鴿子。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培育信鴿來傳遞信息。通過訓練,鴿子也向人傳遞壹些重要的信息。當然,這種方式存在各種不確定因素,比如在途中被捕食。但鴿子在古代確實起到了“郵差”的作用。
第六:風箏。古代叫風箏,中國人把風箏用到了極致。把信系在風箏上,讓它飄遠或飄高。從而實現信息傳輸。
孔明燈籠在古代,它被用來傳遞和平的信號。看到孔明燈籠就等於看到了希望。目前,我國許多地方仍然使用孔明燈籠來祈求祝福和傳遞好消息。
第六:漂流瓶。傳說拿破侖發現美洲後,漢納先生選擇把發現新大陸的消息寫下來,放在瓶子裏,漂到海裏去,以免他的船隊遭遇不幸。能否被發現,就看緣分了。
問題2: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壹種是信件,由郵遞員分發,騎馬到各個郵局,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壹種飛鴿傳書,就是用壹只信鴿,把信綁在信鴿腿上,然後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用從哪裏帶來的信鴿寫字。
還有壹些非正式的東西,比如謠言、評書等。人們互相談論傳播信息。
或者講故事先生會把壹些東西做成文字,以講故事的形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在古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
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拿著壹封簡單的信,驛馬四肢著地高速飛行。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候鳥,尤其是鴿子和鵝,被用作傳播工具。
2.做餡的方式,比如藏在魚肚、蛋糕、包子等。
3.帶有特殊的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有燈和火光,如孔明燈籠和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的標誌、裝飾等。,等跡象來引誘敵人。
還有鐘鼓、煙花、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問題三: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都城濠江是周朝商朝滅亡後修建的,歷史上稱為西周。早期,紂王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英雄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建立了壹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壹定程度的發展。
西周第九代君主周厲王貪財好色,昏庸殘忍,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中國(平民)暴動”。從此,周朝衰落,社會動蕩。
到周幽王統治時期,國家形勢更加糟糕。周幽王甚至更放蕩。他得到了壹個美麗的女人,名叫寶四,但寶四自從入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壹次。為了逗她笑,周幽王帶寶四去了驪山。原來,為了抵禦西戎的入侵,在驪山壹帶修建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裏就有壹座。西戎大軍來了,燃起了篝火,壹個接壹個的傳著消息。附近的諸侯看到了,就會派兵營救。
周幽王來到驪山,點燃了篝火。附近諸侯見了報警,以為敵兵來了,趕緊領兵去救。可是到了驪山腳下,沒有敵人看到,卻聽到山上鼓聲,所有人都楞住了。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只是國王和公主在放煙花。回去吧。”群臣大怒,山中大亂。贊思看到這壹幕笑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中國“戰爭戲諸侯”的故事。
後來,當西戎軍隊真正進攻首都高楓時,沒有人註意它,盡管連烽火臺都處於緊急狀態。州長們認為這是周幽王的胡說八道。結果,西戎的軍隊入侵了濠江,殺了周幽王,搶走了財寶。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被迫遷居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問題4:古人以前都用什麽方法傳遞信息?至少十種信標通信。
解聖石
ipmessenger
擊鼓作為信號
朝廷傑夫,聖旨
風箏交流
驛站
民信局狼煙
軍用旗語
問題五:以前古人是怎麽傳遞信息的?2700多年前,有壹座專用於傳遞軍事情報的烽火臺。人們在更高的地方每隔壹段距離建壹座烽火臺,在邊界連成壹條長線。烽火臺上堆滿了柴火和幹草。周圍的烽火臺看到滾滾的廊煙,也會點燃烽火。這個會壹直傳下去,遠方的軍隊會收到這個,傳下去。遠方的軍隊會接到消息,迅速趕來參戰。後來有了郵政系統。“油”是走路的意思,“郵”是騎快馬的意思。當時驛站是快遞員休息換馬的地方。秦朝以後,油驛遍布全國。宋代對油驛制度進行了改革。緊急情況下可以用“加急送”。當時的“金牌狂潮”每天能走250公裏。清朝光緒年間,* * *建立了石油通信局,石油局出現,使古人通過以下方式傳遞信息更加方便:
羽毛棒:有羽毛的字母多用於戰爭緊急情況。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羽書:用來招兵買馬。鴿子通過飛鴿傳書。竹筒:官民兩用,類似現在的信封。快速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信息,俗稱“傳遞金牌”。不同朝代如篝火/狼煙,傳播方式不同。
問題6:以前和現在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什麽不同?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是關於-
羽邦:插有羽毛的字母,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來招兵買馬。
信鴿傳書:多用於法庭、政府官員、黑幫。
竹筒:官民兩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快速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信息,俗稱“傳遞金牌”。
遠古時代
口口相傳或借助器具
信息傳遞緩慢且不準確。
古代
郵寄長途旅行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壹。
摩登時代
依靠運輸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輸速度比較快,距離比較慢,成本高。
摩登時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壹。
當代
計算機網絡
傳輸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輸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問題七:過去烽火臺傳遞信息的方式在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事信息,人們曾經立起烽火臺,用火和煙來傳遞信息。烽火臺白天燒狼糞,晚上點柴火。傳說燒狼糞時有大量的煙直沖藍天,比白天的火更容易被發現,所以篝火有時也叫狼煙。發現敵人就點起篝火,從臺灣傳到臺灣,傳到軍營。2700多年前,中國周朝時期的篝火預警系統已經非常完備。馬拉松跑步是為了告知人們,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只能靠兩條腿或騎馬傳遞信息。設立馬拉松是為了紀念壹位2000多年前去世的英雄,傳遞好消息。公元前490年,希臘軍隊在馬拉松平原擊退了波斯國王大流士壹世的入侵。信使菲德爾·皮茨(Fidel Pitts)從馬拉松跑到首都雅典,壹口氣報告好消息。當他跑完42.6438+095公裏,沖向雅典廣場跑完捷報,精疲力竭倒地而亡。為了紀念這位戰士的英雄事跡,他所跑的距離在1896年世界第壹屆奧運會上被列為長跑項目。用郵政傳遞信息和文字的發明促進了人們的交流,交流從此開始。早在周朝,中國就設立了專門的驛站傳遞公文,並以騎馬的方式將公文從驛站傳遞到驛站,同時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驛站系統,實現了快速準確的通信。秦朝統壹六國後,驛站的信息傳遞系統被確定為國家的行政機構。郵政是以每小時15公裏左右的速度傳遞信息,實現遠距離通信。那時候已經很快了。為了傳遞信息,古代的人們還想出了很多奇怪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猴子等等。在尼日利亞的貝卡薩,人們用猴子來送信。人們把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個地方,經常帶著母猴去找子猴,讓母猴知道路線。當人們需要交流時,他們把信放在竹筒裏,綁在母猴身上,讓它出去尋找小猴。母猴總能把信送到目的地。信鴿自古以來就是壹種有效的信息傳遞工具。在通訊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依然有自己的壹席之地。在戰爭中,溝通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壹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會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並培育了能向兩個方向扔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遞傳統信件,而是在膠囊中攜帶電腦芯片,其中的密碼信息只能在特殊設備上讀取,極其機密。信鴿甚至可能成為特殊的信號員。郵局的出現壹般認為,郵局是波斯國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壹個龐大的帝國,通過信使傳遞信件和信息已經不能滿足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政管理部門,這就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相隔壹定距離,負責照顧每天跑壹站的驛馬。中國很早就有了郵政系統,到了唐朝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制度。公元前31年,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人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車站配有餵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使用的客房。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消失了,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交流是通過使用羊皮紙卷軸Rottura進行的。第壹個修道院把他們的謠言寫在紙卷上,到了修道院,又加上他們的謠言,使得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輸St?《維羅爾修道院院長之死》紙卷長9.5米,寬0.25米。人們稱它為修道士郵局。清郵局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5),是清代上海十三大驛站之壹。經歷了私信局-洋郵局-報社-海關郵政-大慶郵政等不同階段。目前是華東地區僅存的清代郵局遺址,也是中國近代郵政史的縮影。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臺“華陽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這是清代淄博郵政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慶郵局開業。1902,博山二級大慶郵局成立,附八郵> & gt
問題8: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古代傳遞信息有幾種方式:【1】羽邦:帶羽毛的信件多用於戰爭緊急情況。【2】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3]羽書:用於征兵。【4】信鴿送書【所謂飛鴿送書】【5】快馬送書。【6】傳竹筒:官民兩用,類似現在的信封。【7】快速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信息,俗稱“傳遞金牌”。【8】篝火/狼煙等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傳播方式。
問題9: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古代社會的人們往往以身體為媒介或載體,利用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紋身、裝飾、舞蹈等廣告傳播形式來達到目的。身體或肢體是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漫長歲月中得以保存和延續。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模仿和手語。
在使用語言之前,擬態和手語是向受眾傳遞特定信息的最實際有效的方式。比如在打獵的過程中,壹個人遇到壹群野牛,馬上跑到同部落的人能看到他的高地,用雙手舉起身體覆蓋,夠到頭,然後慢慢放下,反復。這是動員所有墮落成員狩獵的信號。原始獵人喜歡在狩獵中互相合作。當獵人發現動物蹤跡,需要隱藏時,他們用手語互相交換信息。那些姿勢往往能顯示出動物最顯著的特征。雙手舉在空中,食指伸直,說他看到的野獸是壹只扭曲的大角馬,有壹對大犄角;中指彎曲,其他四指伸展。大家都知道這是長頸鹿的發現。當鴕鳥被發現時,它會斜著舉起手臂來象征它的長脖子。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和手語在古代社會隨處存在,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人體彩繪和紋身。
在身體上塗上顏色或圖形的裝飾稱為塗身,起源很早。鐵鋁尖晶石可用作顏料,經常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直到現代,很多保持古老習俗的人還是喜歡在自己身上畫畫。在中國的端午節,很多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上和手腕上畫雄黃或畫符號,把牙齒染成黑色可以說是壹種繪畫裝飾。古籍中記載中國東南有壹個“黑池國”:“日本之東,有四千裸國。裸國東南有黑池,乘船壹年可達。”中國雲南的傣族、基諾族、布朗族等民族,平時喜歡嚼檳榔、酸橙,長期嚼也能使牙齒變黑。
紋在人體皮膚上的裝飾叫紋身,這個習俗起源很早。據古籍記載,我國古代江南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身,為龍之形。當它們進入水中時,龍不能傷害它們。”中國大多數民族,包括漢族,在古代或現代都有紋身的習俗。黎族婦女從12歲到16歲開始紋身。有了愛人,就要在手上紋壹個特別的記號,往往是愛人自己給的。在中國,雲南的基諾族、布朗族、獨龍族,臺灣省的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有刪節)由於文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交往中,在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很強的識別功能,因此在不同群體之間的交往、鬥爭、通婚過程中,也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和活動,它們也在更廣泛的土地上發揮作用,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壹種可以傳達生活和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品。
在人體上添加裝飾品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北京周口店的穴居人遺址中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中空的動物牙齒、中空的海蚌殼、鉆過的石珠、鉆過的鵝卵石、鉆過的魚骨、有凹槽的骨管等。他們用帶子串在壹起,穿在身上。人體飾品有各種形狀和名稱,壹般可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足飾等。人體飾品的搭配與人的發型、不同時代的發型密切相關。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通常將頭發紮成椎形,或紮在額前或背後,逢年過節也常常開滿鮮花。廣西瑤族婦女的發型因地而異。他們的頭上插著兩截竹箭,長約兩尺。頭發分成兩股,綁在箭頭周圍,用圍巾遮住,形狀像蝴蝶翅膀。還有人戴上竹箍,兩端向上翹起,形似牛角,再用珠子和絲綿紮緊。在浙東的壹些地方,畬族婦女的頭飾是用竹筒制成的,長約三尺,外包紅花呢,鑲銀邊。竹筒正反面釘壹枚銀牌,掛白色珠子。根據不同的飾品,可以判斷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特點,通過不同飾品的搭配組合,可以傳達特定的思想或文化信息。在這裏,人飾不僅反映了原始人的喜怒哀樂,還將這種生活和文化信息傳播給族群的每壹個成員,甚至傳播到...>;&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