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永泰嵩口的月洲水電站,蓄水發電,後壹度荒廢;如今經改建,水電站變成圖書館,昨日開館,萬冊圖書免費借閱海都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水電站和圖書館之間有何聯系。昨日,海都記者到了永泰嵩口鎮的月洲村,月溪花渡鄉村圖書館位於桃花溪畔,昨日上午正式開館。月洲水電站建於1966年,是永泰第壹所鄉村發電站,水電站有座樓,是二層夯土木構建築,改造後的建築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這座樓也是圖書館的主體,萬冊圖書免費借閱。改造水電站的村民說,水電站以前是蓄水發電,如今是在為傳統文化續電。
95後女孩為留守老人建專屬水電站究竟是怎麽壹回事,跟隨我壹起看看吧。
艱苦奮鬥“鑿”開天河 銀線飛架“電”亮太行
從人工天河紅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順山勢往下,走不多遠就是盤陽村。這是太行山區的壹個普通山村,因當年修渠過程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盤陽”會議在此召開,“紅旗渠”這個名字從這裏誕生而聞名。
今年75歲的元明喜老人就是土生土長的盤陽人。16歲開始參加紅旗渠的修建,23歲參與盤陽水電站建設,26歲開始成為盤陽村的壹名電工直至退休,老人壹輩子因渠因水與電結緣,親歷見證了電能點亮這片土地的艱辛歷程。記者跟隨國網林州市供電公司青年職工走訪紅旗渠精神電網傳人的活動就從元喜明老人開始,壹段段往事在當事人的講述中清晰再現。
修渠老人的傳家寶
壹座整潔的白色二層小樓,壹應俱全的現代化家電,與左鄰右舍並無二致。11月8日,筆者壹行走進元明喜家,說明來意後,老人讓兒媳婦拿出壹件連很多當地人都不清楚用途的鐵家夥,“這是墩鏟。”由他和壹起幹活的電工們創造和命名。這東西壹頭像鋼釬,用來鍛石;壹頭像鐵鏟,用來挖土,是當年他們挖電線桿坑的專用器具。
林州市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境內山地、丘陵占86%,屬典型的深山區。上世紀90年代初,紅旗渠青年洞周邊群眾都早已用上電,但位於山嶺上的界牌村卻因位置偏遠、地勢險峻尚未通電。每當夜幕降臨,山上的18戶人家望著遠處的燈火滿是羨慕惆悵。
1995年冬天,當時的林縣供電部門了解情況後,決定不惜壹切代價也要讓界牌村18戶人家過上壹個明亮年。常說“滾石上山、爬坡過坎”,電網職工則是“滾(電線)桿上山、滾線(盤)上山”。在沒啥機械條件的年代,電桿和重達100多公斤的導線盤、金具、拉線石等都要靠手搬肩扛往山上送。為了將10米的電桿運至山頂,元明喜和工友們用上大繩和撬棍,在地錨的助力下,壹步步、壹層層把電桿滾上山。遇到實在過不動的溝坎,老鄉們就趕來兩頭耕地的黃牛和大家壹起幫忙拉。就這樣,他們白天勘察現場,晚上研究方案,僅用11天就運完了從谷底向山頂架線所需總量超出2000噸的電力器材,趕在農歷小年前為村民送上了電。
聽著老人細致入微的講述,筆者不禁好奇發問,修渠和建電網哪個更辛苦?老人想都沒想就說道,“當然還是修渠更苦,那時吃不飽,我們後來架線都是在山上支鍋下面條,吃飽了幹活。”話語間吐露著對如今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對前輩創業者由衷的敬佩。
明星主任的新招數
1994年,35千伏定石線路架設過程中,創下了林州電網歷史上兩基桿塔跨距超800米的當時最長紀錄,兩基桿塔間垂直落差超過600米。面對史無前例的艱巨任務,工程負責人郭會林找來了時任施工隊長的郭金奎壹起想辦法,可結果也是只有邊幹邊看。
平地還好辦,壹到山腳下所有人都犯了愁。郭金奎至今清晰記得,山腳下第壹基桿是23號桿,兩節總長15米,線路跨越紅旗渠第二幹渠,郭金奎帶頭跳入冰冷的渠水,將兩節電桿搬過了寬5.5米的紅旗渠。
當天下午施工人員利用手推絞磨盤開始向上拉運電桿,“半天走的距離還沒有電桿長,這麽淘神,誰受得了。”23歲的郭金奎在現場就發起了牢騷,暗暗動起了小心思。
第二天,郭金奎就帶人將絞磨盤固定到了農用拖拉機頭的轉動軸上,想加快速度省點力氣,不料轉動軸速度過快,拉繩吃不上力氣,還把拖拉機頭燒壞了,雖然被批評“胡生法兒”,可郭金奎還是不死心,接著,他又將絞磨盤固定到另壹臺拖拉機的車輪上借力,用了7天時間終於將6根桿硬拉到了坑位。
自此,郭金奎奇招頻出,受滑輪啟發,還用鋼絲繩自主設計了過狹窄通道的運桿索道等有效施工方法,讓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可即便如此,現場100多名施工人員餓了啃硬饅頭、渴了喝山縫水,從早春壹直幹到酷暑,才終於將32基桿10余公裏的輸電線路從山上給“掛”了下來。
施工隊長的欣慰事
時間推進到2017年,新壹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楊保軍接到任務,為石板巖鎮大堖村全面改造高低壓線路。
大堖村古稱“九聯山”,最高海拔1750米,是林州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自然資源極其貧瘠、交通十分不便,當時僅剩下32名60歲以上的老人還在執著留守。自1976年通電以來,大腦村供電設施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小修小補,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每逢刮風下雨大概率會遇上停電。
國網林州市供電公司黨委借著國家全面升級農村電網的契機,要讓最高峰上的留守老人用上可靠電,也想趁此培養壹支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年輕隊伍,於是,啃下這塊硬骨頭的重任,落在了施工隊長楊保軍和11名35歲以下青年供電員工肩上。
11人在接到任務後,起初認為頂多累點,咬咬牙堅持堅持就好了。沒想到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多裏,在大堖吃住、施工的每個環節都給他們帶來無盡“煩惱”,上了終身難忘的壹課。
生活條件不好,工作也難幹。楊保軍說,山下施工,壹般十分鐘就能刨個坑,壹天立壹二十根電桿不成問題,但在大堖施工需要先開山路,需要在堅硬的花崗巖上打坑,挖掘機砸下去只有幾個白點,打壹個2米深的標準桿坑,最長需要十幾天時間。
“就算這種現在很少遇到的條件,跟修紅旗渠時的艱苦相比還是差遠了。”楊保軍的父親當年在渠上負責擔運石料,他是聽著紅旗渠的故事長大的。施工中,楊保軍帶頭吃住在山頂,3個多月裏,他穿廢了17雙鞋、4套工作服,更是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防護手套,11位年輕人對此看在眼裏記在心中。
隨著工程的推進,這11名隊員所表現出的擔當和進取精神也讓楊保軍暗暗給他們打了滿分。為解決長檔距導線隨大風舞動易引發相間短路的問題,楊保軍和隊友們琢磨出了“三聯桿”(三根電桿壹字排開組合成壹根用)的架設工藝,通過增加相間距離,確保了線路穩定運行。“年輕人熟練操控無人機輔助放線等先進施工方式的引入,也使得工程建設更加便捷高效。”楊保軍說,他們這些年輕人經受住了考驗。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林州人民十年鑄就的紅旗渠精神,壹代代薪火相傳,不僅為林州引來了甘甜的幸福水,也激勵廣大電力員工戰天鬥地,為太行深處的林州百姓送上了可靠電、綠色電、致富電。據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累計在林州區域投資17.32億元,新建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6座,新建改造10千伏及400伏高低壓配電線路4304.3公裏,總裏程是紅旗渠總長度的2.9倍,全市戶均配變容量增長2.6倍,林州人實現了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團結奮進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林州電網的非凡巨變,用事實生動地告訴世人,紅旗渠精神永在。(來源: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 張瀾 郭棟)
閩味|壹座舊水電站的華麗變身
N海都記者 陳海容 文/圖
幾十年來,永泰嵩口的月洲水電站,蓄水發電,後壹度荒廢;如今經改建,水電站變成圖書館,昨日開館,萬冊圖書免費借閱海都訊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水電站和圖書館之間有何聯系。昨日,海都記者到了永泰嵩口鎮的月洲村,月溪花渡鄉村圖書館位於桃花溪畔,昨日上午正式開館。月洲水電站建於1966年,是永泰第壹所鄉村發電站,水電站有座樓,是二層夯土木構建築,改造後的建築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這座樓也是圖書館的主體,萬冊圖書免費借閱。改造水電站的村民說,水電站以前是蓄水發電,如今是在為傳統文化續電。
從加工糧食到提供精神食糧
“十裏竹林到月洲,壹溪桃花伴芙蓉。”月洲村位於永泰縣西南部大樟溪畔,因支流桃花溪在村中繞了個大彎,流成“月”字,又分隔出壹個沙洲而得名。昨日上午,海都記者來到這個千年歷史文化古村。
過小徑,隔篁竹,聞水聲。沿著壹條鄉村小路往裏不過百米處,在南宋名將、愛國詩人張元幹幼時讀書的寒光閣壹側,壹棟夯土木結構的小樓屹立在桃花溪畔。飽經了50多年風霜的建築外墻上滿是歲月的痕跡,墻面上刻著“月洲水電站”幾個大字。
“這座1966年底竣工的水電站,是永泰第壹所鄉村發電站,曾是個充滿人情味兒的地方,白天用於加工切面、線面、米粉等糧食,晚上用於發電。”村支書曾鞏榮說,以前這裏是加工糧食,現在是提供精神食糧。
村民說,水電站旁是桃花溪,隔溪而望的是桃花島,可以捉魚摘果,發電站裏每天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但完成歷史使命後的水電站,壹度荒廢,墻土剝落,雜草叢生。
曾經的“學霸村” 建圖書館續文脈
“月洲水電站曾是月洲萬家燈火之源,也是月洲的集市之地。”年近五旬的曾鞏桃是土生土長的月洲人,也是月溪花渡鄉村圖書館聯合創始人之壹,其父親曾是月洲村第壹任村主任,帶領村民創建了這座水電站。曾鞏桃兒時記憶中的水電站,是個熱鬧之地,鄉親們時常來碾米、買粉、買面,話家常,這裏成了村中的休閑娛樂場所。為了讓這座日漸破敗的水電站重新煥發生機,曾鞏桃聯合其他創始人,開始籌劃將水電站改建為鄉村圖書館。
“這是壹個‘學霸村’,沒有什麽比在這裏建圖書館更合適的了。”圖書館館長、月溪花渡聯合創始人袁曉龍告訴記者,月洲村走出了永泰縣第壹個進士張沃,宋、明、清三朝***出了壹位狀元、兩位尚書和50位進士,演繹了張肩孟父子六人六進士六同朝、祖孫三代十八條官帶的科舉輝煌,是名副其實的八閩文化第壹村。
留守兒童家門口便能看書
歷經兩年零五個月的改建,月洲水電站搖身變成壹座古香古色的鄉村圖書館。主樓為二層夯土木構建築,改造後的建築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擁有9米高的書架,以及20米長的書墻,還有壹排30米長大型落地窗構成的閱讀風景線,設計藏書量達12000冊。功能區域包括圖書館、親子繪本屋、陌上花開咖啡吧、藝術展廳、鄉創課堂、朝花夕食輕餐吧六個部分。目前,圖書館第壹批6000多冊圖書已全部上架,除周二閉館外,每天開館時間為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半。
“以前節假日,孩子們想要看書,只能帶他們坐車去嵩口鎮上的壹個公益圖書館看。”月洲村村民黃女士告訴記者,鎮上的圖書館離這裏有10多公裏遠,村中的留守兒童去壹趟十分不便。如今,水電站改建成了圖書館,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看書。
館長袁曉龍說,這座公益圖書館,不僅為當地留守兒童提供壹個與城市少年同等的讀書、交流之地,更為月洲村保留了壹處文化傳承之所,將是周邊村村民壹個優質的鄉村閱讀渠道。
編輯: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