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考試“跑”了業務員;績效考核測試“倒掛”了業務員的積極性;績效考核“養肥”了個別領導...
把績效考核“看”離“眼”
案例:A公司是壹家生產銷售乳制品的大型食品飲料企業。其產品主要銷往市內各大商場、超市等零售點。銷售人員每天深入銷售區域。除了新品談判、貸款結算,更重要的是網絡維護、門店銷售反饋、終端促銷員管理。由於公司近幾個月沒有推出新產品,且貸款結算多為月度,規律性強,公司老板陳認為員工無所事事,甚至無所事事。於是我找到主管營銷的副總經理,讓他拿出壹個績效考核體系,加強對銷售人員的管理,不讓他們在市場上“浪費”時間,多做工作。接受任務後,營銷副總絞盡腦汁,終於設計出壹套表格,要求銷售人員填寫每天的客戶拜訪、時間、聯系人、工作內容、聯系人電話等。壹開始銷售人員如實填寫表格,後來銷售人員產生抵觸情緒,認為這是對公司員工的嚴重不信任,於是開始“塗鴉”表格。雖然營銷副總已經召集客戶監督檢查表格中的內容是否真實,但是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往往找不到人,客戶也沒有義務配合妳,營銷副總也不能去實地檢查。這種考核其實是“流產”的,根本不能反映銷售人員的實際工作量。
診斷:本案中,無論是陳老師還是A公司營銷副總,對績效考核都存在認識誤區:壹是誤將日常監督視為績效考核,監督只是管理的基本職能之壹。對於績效考核,企業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體系,包括績效標準評分表、績效目標管理卡、績效考核辦法、薪酬與發展制度表,不是營銷副總設計的壹張表那麽簡單;第二,績效考核的出發點是錯誤的,它有三個作用:激勵員工朝著預期目標努力,監督和控制員工,評價員工的任職能力和發展能力。出於以上目的,對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頻率越高越好。當然,並不提倡績效考核壹年只進行壹次,可以按月、按季度、按年實施,績效考核要與培訓、崗位、薪酬、福利等要素掛鉤。第三,績效考核方案要有良好的“可執行性”。“可執行性”應該理解為:被考核人認可和支持,部門經理認可和主持,高級管理層認可和批準,考核體系操作簡單實用,能夠反映被考核人的工作範圍、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但是營銷副總設計的表格沒有得到銷售人員的支持和認可,不科學,傷害了銷售人員的積極性。這種考核方式的失敗是註定的。
只註重定量指標,忽視定性指標。
案例:B公司是壹家經營酒類的貿易公司,其酒類產品主要銷往酒店、餐廳、酒吧等場所。這種營銷網絡有幾個讓供應商頭疼的問題,產品的進場費、開瓶費,以及產品漲價率高、回款周期長的特點,導致休眠賬戶滯留現象時有發生。於是,公司主管營銷的副總李和人力資源部、財務部壹起制定了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制度,但這個所謂的績效考核制度,不過是幾個關鍵的財務指標:銷量、退貨金額、休眠賬戶停留時間等等。此外,采用月度考核方式。如果沒有完成任務,直接從工資中扣除,銷售人員個人負責留在休眠賬戶。如果連續三個月沒有達到或超額完成目標,銷售人員就必須“離職”。實施後,確實讓業務員很謹慎,怕自己“吃虧”。結果更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銷售網點的發展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壹個銷售人員負責的酒店壹夜之間倒閉了,他還欠公司兩萬元貨款。業務員負擔不起,只好“潛逃”,從公司拿走了壹些未結算的財務票據。b企業怕虧損,結果虧損更大,都是績效考核造成的?
診斷:從這個案例來看,企業B的績效考核存在幾個嚴重問題:第壹,企業只註重定量指標,不註重定性指標,這是壹個嚴重的錯誤。績效考核的內容應該包括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業績,這三個方面根據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企業各有側重。但至少要看到,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業績除了可量化的指標外,還必須包含其他不可測量的考核要素,絕對不是僅僅依靠指標來解決問題。因此,B企業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註重維護企業利益,忽略了對員工激勵和發展的考慮;二、績效考核是促進績效發展和做出人事決策(如留用、晉升、獎金等)的依據。)根據考核結果。所以這種情況下通過季度考核來決定銷售人員的去留是極不合理的。但這並不反對季度評估。作為員工,至少應該是半年或壹年壹次的考核(員工過了適用期後),但要以全面考核為基礎,否則容易白白“殺”好人,會讓剩下的銷售人員如履薄冰,難以與企業融合,形成壹致的組織目標和願景;第三,績效考核的前提是目標明確、責任明確、方法明確,但光透明還不夠,還要合理科學。比如本案中,銷售人員對入住休眠賬戶負全責是不合理的,因為員工代表企業開展對外業務,入住休眠賬戶是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當然,對銷售人員違反職業道德、不按規章制度履行職責的行為進行處罰和規範是可以接受的,但也要註意把握壹個不能超過月薪30%的額度。
以人力資源部為“考官”
案例:C公司是壹家集碳酸、果汁、飲料生產銷售為壹體的中型企業。公司的王老板最近很煩躁。原來公司銷售部、市場部、人力資源部的經理因為營銷人員的績效考核問題鬧得不可開交,還在部門經理例會上吵了起來,影響非常惡劣。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原來是銷售部所屬的壹個送貨業務員,由於早上人多,送貨遲到,導致商場缺貨,於是商場撥打了投訴電話。結果人力資源部經理知道了這件事,堅持要嚴懲送貨員,而銷售部經理認為這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不應該處罰送貨員。在C公司,這種事情發生過很多次。按照公司的考核標準,會影響整個銷售部門的業績,銷售經理自然不服氣。由於銷售部和市場部是營銷系統的兩大部門,兩個經理關系很好,市場部也對人力資源部制定的所謂績效考核模式不滿。於是,他們“聯手”抵制人力資源部。更有甚者,銷售部和市場部的經理還找到老板王,揚言如果人力資源部經理不“走人”,他們就走人。面對這些曾經和自己壹起在商場“玩命”的兄弟,王老板不知所措。人力資源部提倡績效考核,自然不能打消他的積極性:但銷售經理說的也有道理,市場不應該亂。如果這種“內耗”持續下去,企業該怎麽辦?王老板百思不得其解,陷入了極度的困惑。
診斷:通過案例可以發現幾個主要問題:壹是績效考核的主要問題,即應該由部門負責人考核還是人力資源部門考核。很多企業把人力資源部門作為績效考核的主體,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人力資源部的主要職責是績效考核體系的開發、培訓、監督和管理,考核由部門經理、人力資源經理和同事共同進行,但這個部門的經理是主要的,因為他最了解工作性質、目標、員工行為、組織目標等因素。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人力資源部門的經理有“越位”的嫌疑,他的位置是不正確的;第二,這個企業有壹個不好的傾向,就是績效考核正在成為企業政治的工具。任何企業都有壹定的“內耗”,或者說企業政治,但處於壹種沒有利益沖突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非常脆弱,很容易被打破。比如這種情況,當涉及到銷售部門的利益時,營銷部門也火上澆油,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同時,將績效考核作為公司政治工具的另壹種可能是,領導在考核下屬時,借機“拖慢”員工甚至“踢出”員工隊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所以績效考核的副作用絕對不能忽視,績效考核體系必須科學嚴謹;第三,不要因為嚴格的績效考核而忽略了企業文化。績效考核和企業文化建設有壹個共同點,就是價值體系。績效考核是保證價值的完成,而企業文化是價值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文化是手段,而績效考核是目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服務於企業管理的兩個基本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小團隊(部門)文化,而缺乏大團隊(全企業)文化,這對企業的發展是有害的,因此需要構建科學客觀的績效考核文化。
重視個人考核,忽視團隊考核。
案例:D企業是新成立的OTC(非處方藥)生產銷售企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為了便於市場管理,公司將全國市場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壹個區域經理。同時,公司根據不同區域市場的特點和潛力,制定了不同區域的營銷目標,目標考核期為壹年,並與區域經理簽訂了目標責任書。但企業認為任務和責任已經落實,所以沒有和銷售經理簽訂目標責任書。由於目標完成後的激勵,各大區經理都非常努力,想盡辦法快速搭建營銷網絡,提高銷量。D公司在完成產品市場和產品分銷的戰略布局後,決定采用廣告終端的方式,改變只有推力的市場局面。但是根據公司的能力,廣告推廣的費用是相當有限的。如果拿到央視,大家可能都會受益,但這有限的廣告費用可謂杯水車薪。但這些區域的管理者紛紛向總部提出廣告和推廣支持。有限的廣告費用如何分配?無奈之下,D公司來了個“大鍋飯”,把廣告平均分配到各個地區。盡管如此,壹些區域經理仍然不滿意,因為這些區域的銷售情況相對更好。這些區域經理認為他們的區域市場企業應該專註於投資,所以他們對公司不滿。同時,這些區域經理還揚言,如果沒有達到業績指標,就不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消極對抗公司總部的管理層。這讓銷售經理和營銷副總裁很無奈。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不知道怎麽辦。
診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D犯了壹個明顯的錯誤,即只重視個人績效考核,忽視團隊考核。這從企業沒有和總公司銷售部門簽訂合同就可以看出來。只重視區域經理的考核而忽略了銷售部門的營銷團隊,以至於團隊的負責人,銷售經理,都是脫節的。這樣壹來,營銷副總裁和銷售經理在做決策時可能是“好人”,但卻無法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調動企業和社會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在廣告推廣費用方面,企業D應該著眼於具有快速增長潛力的區域市場,這樣不僅有利於快速回收資金,也有利於快速啟動生產,犯了“平均主義”的絕對錯誤。科學的績效考核,在層層分解績效指標的情況下,要層層簽訂績效合同,這對於個人和團隊來說也是壹個緊密的鏈條。
對於績效考核的發展,沒有科學的考核體系,不如不進行績效考核,這絕對不是壹個過分的結論。對於銷售人員的績效考核,更要慎重。否則,銷售人員壹旦積極性低下,就容易“出亂子”:揮霍貨款或攜款潛逃,與商家談判時不按談判條件維護企業,被動發展網絡,利用工作時間在外兼職...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無論是企業主,企業營銷經理,還是人力資源部門都應該高度重視,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