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的企業邊界理論或企業規模決定論認為,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和執行成本,市場交易成本和企業組織成本比較選擇的結果決定了企業規模。威廉姆森(1975,1979,1980)提供了壹個簡化模型,總結了交易成本學派關於企業規模決定的基本思想。壹方面,威廉姆森繼續使用科斯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另壹方面,威廉姆森提出了“市場失靈”的概念,這樣組織本身的內部結構和組織能力也會直接影響它。泰勒(1986)、格羅斯曼與哈特(1986)、哈特與摩爾(1990)、裏奧登(1990)、道(1993)、與黃有光(65438)。
j·A·熊彼特的創新理論(1912)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創新”;每壹次創新及其示範效應的結果都是引發整個經濟的擴張和增長;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本質上是新的創新淘汰舊的產品,是企業在新的水平上擴張的結果。1950之後,美國經濟學家m .卡曼和n .施瓦茨提出了新技術創新理論來分析企業擴張的新特征。卡曼和施瓦茨認為,對企業創新和擴張最有利的市場結構應該是壟斷競爭市場。20世紀7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E·曼斯菲爾德和Z·格裏爾·希斯對技術創新引起的企業擴張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最近的研究有波特的市場擴張理論(1984,1985)。他運用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的分析範式,從企業戰略管理的角度考察企業的競爭性擴張行為,認為壹國企業擴張獲得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是在考察其產業結構特征的基礎上選擇相應的最佳競爭戰略。由於外生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麽同行業、同階段的企業擴張會出現巨大的績效差異等諸多客觀現象,因此對企業擴張的研究開始深入到企業內部。然而,這些理論主要考慮的是來自內部的擴張,而忽略了企業擴張也是外部環境的產物。
企業能力理論認為,企業能力是企業長期利潤來源的基本條件。西方學術界對企業能力的研究最早是菲利普·薩爾尼克(1957)的《管理過程中的領導能力分析》。隨後,企業能力理論開始分為兩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補充的學派:壹個是基於資源的企業理論,稱為資源決定論。從65438到0959,彭羅斯論證了壹個企業的成長是通過企業內管理資源的擴張實現的。她將管理職能引入經濟分析。在她看來,吸收新的管理者,提高現有管理者的素質,才是企業擴張的核心。Wernefelter指出,公司內部資源對公司盈利和保持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奧利弗認為,企業獲取和配置資源能力的“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獲得高回報率的可能性(1997)。因此,資源能力成為保證企業擴張獲取超常利潤的最基本條件。另壹個是核心能力學派。在1990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討論了核心能力在企業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認為企業是能力的系統或集合,企業的能力最終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經營績效。後來經過g .皮薩諾、N. J .福斯和a .亨尼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隨著研究的進壹步深入,蔡斯和阿蘇安提出了“動態能力”的概念。錢德勒(1992)提出企業擴張的驅動力是企業的組織能力。大通(1994)認為,應該采用整體的視角,涵蓋與企業能力建設相關的全過程、整個企業內部的知識和產品生產過程以及外部的交易過程。顯然,企業的知識和能力是其經營範圍的重要決定因素。
近年來,壹些管理學家開始關註組織生命的研究,並提出了壹些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Fron (1965)最早提出產品有生命周期。伊紮克·伊迪斯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的系統論(1989),認為企業擴張可以理解為企業生命周期的內在需要。後來,哈佛大學教授L T .威爾斯和D J .李克勞發展了這壹理論,強調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展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