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交流名詞

交流名詞

1.交往:交往是人類進行信息交流的行為和活動,具有社會性和同性戀性。

2.自我交流:體內交流或者說人的內向交流是每個人自己的自我信息交流。

3.人際傳播:狹義上指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信息交流,廣義上包括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

4.群體交往:即群體交往是指人們在“群體”範圍內的信息交流活動。

5.組織交流: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大規模的信息交流活動。

6.大眾傳播:指傳播機構通過現代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書籍等,向極其廣泛的受眾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大眾”是指分布廣泛、互不認識的廣大受眾。

7.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壹切交往行為和過程的發生和發展,以及交往與人和社會的關系。

8.傳輸過程:

即傳播現象的結構和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美國學者大衛?陋居透徹地分析了交流過程,其主要論點是:

①溝通是壹個動態的過程,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邊界;

(2)傳播過程是壹個復雜的結構,應將其中的多重關系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

溝通過程的本質是變化,即各種關系的相互影響和變化。

他提出了“S-M-C-R”(信息源-信息-渠道-接收者)的模式,強調了“過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學性。

9、“過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型:

線性模型,控制論模型,社會系統模型。拉斯韋爾將傳播過程分為發送者、接收者、信息、媒介和效果,即5W模式。

r,Breddo增加了情境和動機兩個環節,變成了7W模式。

傳播有三種基本模式:①線性模式,②控制論模式,③社會系統模式。

10、拉斯韋爾模式(傳播過程中的5W):拉斯韋爾將傳播過程分為發送者、接收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神農-韋弗模式:線性模式之壹,將媒體分為三類,將信息分為發送和接收,增加了噪聲因子。

12.傳統線性模式:以lasswell和Shannon-Weaver模式為代表,溝通表達為壹個線性單向的過程。忽略反饋和社交過程對溝通過程的約束。

13.控制論模式:以控制論為指導思想的溝通過程模式。變“單向線性”為“雙向循環”,引入“反饋”機制。

14.反饋:在交流過程中,接受者對收到的信息的反應。

15、“傳播單位”:傳播中的每壹個參與者,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可以視為壹個“傳播單位”,它同時具有發送者和接收者的身份。

16、編碼與解碼(或解碼):編碼:認知-表達的過程,就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意義變成符號。解碼:表達-理解的過程就是把符號還原成意義。

17.基本群體:也稱初級群體和初級群體,指家庭、鄰居和親密夥伴。

18.參照群體:個體可能不在其中,但以此為參照系建立或改變信念、態度和行為的群體。

19,Maletzke的交流方式:

傳播結構的四大要素沒有改變,但各要素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已經勾勒出來,社會與傳播的關系已經開始。

在傳播者方面,記者和編輯掌握了主動權,反過來又承受著“信息”和媒體的壓力。制約和影響有三個層面:個人層面、組織層面和社會層面;

在接收方,對應發送方,也需要對大量信息進行“內容選擇”,接收方也受到“媒體壓力”。“感覺和效果”是壹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信息作用於接受者,接受者也反作用於信息。接收者和發送者壹樣,有著復雜的背景:個人層面,組織層面,社會層面。

20.歸納法:以數據為基礎,把數據反映的實際關系組織成理論原理。

21,演繹:從理論解釋出發,求數據檢驗理論預測。

22.抽樣調查法:從研究對象的所有單位中抽取壹些單位進行調查分析,並以這些單位的數量特征來推斷總體的數量特征的壹種調查方法。

23、隨機抽樣和非隨機抽樣的區別:

隨機抽樣:使總體中所有個體有相同機會被抽取的壹種抽樣形式。

非隨機抽樣:調查的目的只是對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獲得研究線索,提出假設,而不是從樣本推斷總體所采用的抽樣方法。

24、內容分析:

作為文獻研究的壹種類型,它是對印刷文字、電影、廣播、電視等媒體中的主導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定量描述的壹種研究技術。

特點:①客觀性。②系統性。③定量。4內容露骨。

25、皮亞傑、托爾曼、斯蒂芬森的個人功能理論:

人際交往的功能可以分為社會性和自我中心性。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社交談話是試圖影響對方,或者實際上是與對方交換觀點。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談”,就是自言自語的“談”,或者是樂於和任何碰巧在場的人接觸。

  • 上一篇:中國情人節主題活動
  • 下一篇: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